《黄河与中华文明》指导下的黄河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研究

2022-12-08 15:42
人民黄河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黄河共同体

刘 结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千百年来,黄河水孜孜不倦地养育着两岸人民,而人民在逐渐适应当地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这成为黄河文化的主要内容。 火的利用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考古人员在黄河中游的西侯度村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使用火的最早痕迹。 由此来看,正是在黄河水的滋养下,中华文明逐渐形成、发展、延续至今。 由葛剑雄著、中华书局出版的《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阐述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充分论证黄河治理以及黄河的重要性,并详细梳理黄河流域的历史沿革、地理变迁,展现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密切联系,可为培养黄河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指导。

《黄河与中华文明》全书由引言部分和八章内容组成。 引言部分论述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以及人类与河流的互动;第一章以“源在天上”“中流砥柱”“奔流向海”三个部分,介绍黄河上游、中游、下游的自然环境;第二章揭示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第三章探索在不同历史阶段黄河与两岸人民生活的关系;第四章以“亲历河源”“探寻河源”“测定正源”三个部分阐述寻找黄河源头的过程;第五章讲述频繁改道的黄河河道;第六章分析黄河中游来沙以及下游形成悬河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阐述黄河两岸地形地貌的变化;第七章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人物如何治理黄河”进行论述;第八章提出关于“黄河万古流”的四个基本问题。

在《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中,作者从河源探索、农业发展、朝代更替、河流改道等多角度出发,分析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作者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黄河以丰富的水源养育了两岸人民。 虽然受战争影响,历史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现南迁现象,但这也是黄河文化的传播途径。 黄河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弘扬黄河文化精神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前提。 首先,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在日复一日的奔流中为两岸人民带来了丰富的水源以及肥沃的土壤,两岸人民在夜以继日的辛苦劳作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 从历史角度来看,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无论人类最早使用火的痕迹还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都出现在黄河两岸。 伴随着劳动工具的进步以及王朝更替,黄河文化的内容愈发丰富多样,逐渐形成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为主的文化内涵。 从现实角度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快速发展,黄河两岸人民群众将VR、计算机网络等新兴技术应用于生活中,由此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技术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涵。 黄河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其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丰富自身内涵,以此充实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 其次,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根本。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各民族树立起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当今时代,各民族间之所以能实现和谐发展、和平共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中华文明有着普遍认同,在中国大地上孕育出了“家”的情感,而这些皆来自对黄河文化精神的认同。 若仔细研读族谱、寻根问祖,就会发现自己的“根”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基于此,有关部门需要在文化传播中不断弘扬黄河文化,强调黄河作为“母亲河”的重要地位,以此强化国人对于“家”的认同,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和谐发展。 由此来看,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形成共同体意识的根本。

第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夯实黄河文化精神的重要保障。 结合上文分析可知,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根本。 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与发展也有利于黄河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扩大黄河文化精神的影响范围。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黄河两岸的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内涵。 过去,受到传播媒介单一、传播技术有限等因素的影响,黄河文化精神的传播范围较小,不利于更多的人充分理解黄河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涵,一些人“仅知其名,不懂其义”。 随着党和政府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黄河文化精神作为维系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精神纽带,再次被提到战略性地位,成为覆盖全国的重要精神文化内容。 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黄河文化精神是相辅相成的。 葛剑雄在《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中详细分析了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并指出农耕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正是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内容多样的民族文化,而农耕文化则是在黄河助力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作者在书中还分析了黄河改道对于中华文明传播的重要作用。 作者认为,正是在农耕文化以及文化传播的助力下,中华民族才日益成为一个利益与共的共同体。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让国人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炎黄子孙,每个人都是在“母亲河”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进而加深对黄河文化精神的理解。 由此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黄河文化精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对黄河以及黄河文明给予极高的评价。 作者提出,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其是在黄河水的浇灌下出现的;黄河文明虽然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但在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虽然从表面来看,葛剑雄先生在《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中并未具体指出黄河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但作者关于黄河与中华文明关系的分析能够为本文探索黄河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 结合该书内容,黄河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对黄河文化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可采用线上宣传与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得以实现。 从线上宣传角度来看,宣传部门要积极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强化宣传。 一方面,宣传部门要积极开通官方微博账号以及微信公众号,并定期发布与黄河文化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内容,通过“议程设置”作用获得网友关注。 另一方面,宣传部门在强化宣传时可以借助H5 技术、VR 技术、AR 技术等传播形式,使受众获得更佳的视觉效果,激发人们对黄河文化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兴趣,例如以动画的形式呈现《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中涉及的河流改道内容。 从线下宣传角度来看,要积极借助主题公园、宣传墙等宣传形式强化宣传。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主题公园修建的财政拨款力度,以此缓解主题公园修建的资金压力;并聘请专业园林设计师进行宏观设计,增强主题公园艺术性。 另一方面,要聘请专业墙绘人员进行黄河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墙设计,通过系列墙绘提升宣传效果。

第二,深化黄河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一方面,从黄河文化精神角度来看,要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精神,助力高质量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 传承是黄河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前提,但是如果只有传承没有发展,黄河文化就难以焕发出新的生机。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积极将新时代、新事物、新风貌融入传统黄河文化中,在继承中发扬,不断丰富黄河文化形式以及黄河文化精神内涵。 此外,黄河文化是构建高质量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基础,在弘扬黄河文化过程中要注重凸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在中华文化指引下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是近年来“港独”“台独”等不法分子频繁活动,妄图破坏现有的和平局面,打破共同体意识。 对此,应借助密切结合当下时事、融入先进人物事迹等方式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第三,加强针对黄河文化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 首先,学校要将黄河文化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 一方面,学校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换学生思想政治课本,选择有黄河文化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书籍作为专业教材,以此帮助学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培养黄河文化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另一方面,学校要注重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实践形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前往黄河流域采风或者进入中华文化园区观赏,帮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黄河文化精神的内涵。 其次,高校要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落实“课程思政”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高校应以制度的形式确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鼓励各专业教师积极在授课中落实这一新兴授课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当鼓励各专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积极寻找专业知识教学与黄河文化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交叉点,进而通过案例讲解、知识点引用等方式实现各专业知识教学与黄河文化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有效联动,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文化水平。

《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了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作者认为,黄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更为中华文明源源不断发展提供了动力。 在《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的指导下,本文探索了黄河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关系,指出弘扬黄河文化精神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前提,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夯实黄河文化精神的重要保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黄河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路径,即加强对黄河文化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深化黄河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加强针对黄河文化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黄河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黄河』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