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萍
幼儿是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在幼儿时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容易对幼儿今后产生深远影响。再加上近些年国家提倡人本教育,需要教师在幼儿园重视幼儿生活习惯和能力培养。由于每个幼儿的生活环境不同,导致幼儿的生活习惯和能力都不同,教师在设计培养方式时,应从多个角度分析影响幼儿生活习惯和能力的因素,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计划,力求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关系相辅相成,二者相互影响。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成长中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主要包含睡觉、吃饭和卫生等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合理引导,经历多次重复训练,才能帮助幼儿正确认识生活习惯,掌握合适的生活能力,促使其在生活中有效约束个人行为。
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培养内容:
饮食。一般情况下,幼儿在吃饭中需要用到筷子、碟碗、汤勺,并且在吃饭之前需要洗手,在吃饭中不能用手抓饭、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四处张望,在吃饭后要及时漱口。为了保证营养健康,每天需要摄取不同营养的食物,做到不挑食。
穿衣。幼儿年龄较小,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在穿衣中尽量挑选宽松的衣服,并且在气温出现变化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衣物,需要幼儿掌握各种类型衣服的穿衣方式。
睡眠。正确的睡觉姿势是平躺、左侧卧和右侧卧。每天应早睡早起,需要幼儿独自睡到床上,睡觉前不需要父母和外物哄睡,并且在睡醒后,不随意哭闹发脾气,能够独立整理床铺。
卫生。幼儿应学会采用正确的方式洗脸,并且每天早晚都需要洗一次脸。在洗手、洗脸的过程中,不玩水、不将不干净的东西放入口中。在日常生活中,不随意大小便,不乱吃不干净的东西,不随地吐痰。
器官保护。首先,幼儿应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看书时距离书桌三十厘米左右,每天看电视不应超过1.5个小时,养护好眼睛。其次,养成合理的用嗓习惯,在说话中不长时间高喊。再次,养成科学的口腔习惯,在吃完东西后勤漱口,每天早晚坚持刷牙,不随意在口中放入异物。
首先,教师应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根据目标有组织的设置培养计划,明确不同时期的培养重心,力求通过长时间培养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提升幼儿生活能力。比如,在整理生活废品的过程中,在初期教师应在实践中告诉幼儿整理废品的意义;在中期为幼儿详细讲解如何对废品进行分类;在后期开始每天为幼儿划分不同的废品整理任务,促使幼儿在长期训练中提升自身对废品类型的认知,掌握正确的废品整理方法,有效培养幼儿整理废品的习惯和能力。
其次,培养活动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相比其他阶段学生而言,幼儿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教师在开展培养活动时,应降低活动难度,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选择活动方式,尽量为幼儿选择趣味性较高的活动。比如在培养幼儿正确吃饭姿势的生活习惯时,教师可以先在现场为幼儿展示吃饭姿势,然后将幼儿围成一个圆圈,通过比赛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吃饭,并在现场即时点评每位幼儿的吃饭姿势,采用一对一教导的方式,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吃饭姿势。
最后,学会运用生活资源。教师在开展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培养时,应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在教学、睡觉和吃饭等环节,为幼儿传授正确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比如在午睡时,可以让幼儿自主学习叠被子,刚开始幼儿在完成中存在较高难度,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表现,现场为幼儿展示叠被子步骤,每天在午睡中坚持让幼儿独立完成叠被子的任务,促使幼儿在长久训练中养成叠被子的习惯,学习正确的叠被子方法。
幼儿时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幼儿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作息规律和生活方式,容易对身心健康造成重要影响。经专家调研发现,幼儿每天必须确保睡眠时长达到12~14小时左右,才能满足大脑和身体发育需求。再者,幼儿的身体抵抗力较差,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保证个人身体不受病毒和污染物侵扰。因此,当教师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生活习惯与能力时,可以协助幼儿形成健康的作息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受到家长和祖辈影响,容易按照家庭成员的习惯和方式进行生活。对家长和祖辈而言,在生活中存在较高随意性,难免在不经意间为幼儿展示出错误的习惯,由于幼儿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在长期生活中极易形成不良习惯。经教育学者研究发现,12岁孩子成长的分界线,超过12岁后,孩子的生活习惯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纠正,幼儿时期是最佳教育时期。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生活习惯和能力时,可以为幼儿传授正确的生活习惯,引导幼儿改正不好的习惯,为幼儿今后成长创造有利基础。
幼儿园中,幼儿年龄基本上是在3~6岁左右,对生活缺乏全面了解,大多数幼儿在离开父母和长辈的帮助后,无法独立穿衣、吃饭、打扫卫生。当教师在幼儿园培养其生活习惯和能力时,可以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为幼儿传授正确的行为习惯,逐步训练幼儿独立生活能力,促使幼儿在长时间锻炼中能够有效适应生活。
首先,部分教师对生活能力和习惯培养了解比较片面,认为每天只要坚持带领幼儿进行正确生活,就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能力和习惯。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幼儿领悟能力较差,并且极易随着环境变化改变个人行为,虽然幼儿在学校学到了正确的生活方式,但是在家里面受到家长和祖辈影响,从而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弱化了幼儿园教育价值。其次,培养方式比较单一。现今部分教师培养幼儿生活习惯和能力时,基本上是以口头讲述和现场展示为主,没有系统挖掘幼儿园中的生活资源,很少为幼儿设置实践活动或者游戏比赛,导致幼儿不能将所学的生活能力放到不同场景中进行训练,无法深刻掌握各种生活能力和习惯要领,降低了幼儿园培养质量。最后,缺乏针对性。每个幼儿成长环境不同,使得幼儿生活习惯也不同,需要教师在培养幼儿生活能力和习惯中,以幼儿的实际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但是在实际开展工作时,大多数教师基本上是先为幼儿展示正确的行为做法,然后要求全班幼儿按照教师展示的内容进行操作,没有结合幼儿在实践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导致幼儿无法及时发现自身在生活习惯和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降低了幼儿园的教育培养质量。
经调查发现,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日常饮食基本上是由父母负责,经过时间推移幼儿已经适应了父母做的饭菜口味,这种情形导致大多数幼儿在刚进入到幼儿园之后,由于幼儿园的菜饭口味与家长做的不一致,从而存在严重的挑食习惯,容易出现饭菜浪费的情况。再加上部分幼儿对喜欢的食物具有较高接受程度,在吃饭中只喜欢吃某样食物,长此以往导致幼儿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另外,部分幼儿即使已经进入到中班或大班,但仍存在较多不良生活习惯,虽然教师每天都会帮助幼儿规范不良行为,由于幼儿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在脱离教师帮助后不能以正确的行为方式进行生活,从而对今后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家长对幼儿存在严重的溺爱心理,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习惯对幼儿进行干预,很少为幼儿提供自主生活的机会,导致幼儿对家长存在较高依赖性,在穿衣吃饭中习惯依靠家长进行生活。这种情形使得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后,无法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生活任务,当教师将幼儿在校园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时,家长没有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分析幼儿为什么不能独立进行生活,而是通过批评的方式,将幼儿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教育,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帮助幼儿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还会打击幼儿自信心,使得幼儿在今后不能以积极心态进行穿衣吃饭,从而对幼儿的性格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常言环境塑造人,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体现了环境对幼儿成长的重要影响,良好的成长环境,可以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意识和世界观,对幼儿人格培养具有关键性作用。再加上幼儿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无法明确哪些生活习惯是正确合理的,容易受到周围人群言行举止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幼儿生活习惯和能力的过程中,应站到幼儿角度分析其在成长中容易遇到的生活场景,开拓培养阵地,帮助幼儿在不同环境中熟悉相关生活习惯,提升幼儿对正确生活习惯的接受程度。比如,在培养幼儿洗手的生活习惯时,教师可以从吃饭、睡觉和做游戏入手,为幼儿设计不同的培养环境。在吃饭之前,先为幼儿展示洗手步骤,然后让幼儿以分队为单位,轮流进行洗手,如果幼儿出现洗手方式不规范的问题时,教师应通过面对面指导的方式,及时帮助幼儿进行纠正;在午睡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幼儿独自洗手,要求幼儿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进行,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洗手情况,分析存在的不足,并在幼儿洗完一遍手之后,重新在现场为幼儿进行展示,并对洗手不规范的幼儿进行一一引导,通过手把手教导的方式,协助幼儿逐步了解洗手方法;在游戏活动开展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来到卫生间,让幼儿按照学号进行排队,组织其轮流到卫生间进行洗手,教师可以站到洗手台旁边观察幼儿的洗手情况,如果发现幼儿仍存在洗手不规范的问题时,教师应以耐心的态度培养幼儿,通过温和的语言要求幼儿重新进行洗手,并在幼儿洗手的过程中进行辅助引导,力求采用反复训练的方式加深幼儿对洗手习惯的印象,确保全班幼儿能够在长期培养下,掌握正确的洗手技巧,形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在教学中发现,相比其他阶段学生而言,幼儿领悟能力较差,需要教师保持持之以恒的教学心态。由于生活是培养幼儿生活习惯和能力的最佳场所,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为基础,挖掘现有资源进行渗透,时刻为幼儿展示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技能,力求幼儿在潜移默化的培养下,能够有效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提升生活能力。例如,在培养幼儿饮食习惯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为幼儿讲解每种食物的名称和营养价值,为了帮助幼儿直观了解各类食物,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挑选不同食物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进行循环展示,促使幼儿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能够形象了解食物的颜色、形状。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图片为幼儿讲解不同食物的气味,以及对身体成长的积极作用,帮助幼儿充分了解各类食物。在午饭时间,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吃饭之前,以口述的方式说出相关食物的名称,在幼儿讲述完毕后,教师应再次为幼儿重述现有食物的营养价值,并要求幼儿将分配的食物吃完。如果部分幼儿在吃饭中出现挑食的情况时,教师可以与幼儿通过面对面沟通的方式,询问幼儿为什么不喜欢相关食物,并根据前期课堂讲解的教学知识,运用温和语言告诉幼儿相关食物对身体成长的作用,逐步减轻幼儿对某种食物的抵触心理,引导幼儿接受相关食物。
经教育学者调查发现,幼儿模仿能力较强,在日常生活中极易模仿周围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生活能力和习惯时,应从自身做起,在生活和教学中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借助榜样示范培养生活习惯和能力,通过日常示范的方式,为幼儿传达规范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促使幼儿在观摩学习中能够逐渐改正个人不良习惯,不断强化幼儿的生活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在课堂上不随意讲粗话,态度温和,在班级内部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穿衣得体,不要挑选过于暴露的衣物,并在气温出现骤变的情况时,能够及时检查每位幼儿的穿衣情况,告诉幼儿天冷加衣、天热减衣的规则,促使幼儿在今后出现天气变化时,能够按照教师讲解的方式增减衣物,培养幼儿独立的生活习惯和能力。另外,教师应做到言行一致,当自己在教学或者生活中出现行为不规范的问题时,应及时向幼儿承认错误,并指出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幼儿对生活习惯形成正确认识,为提高幼儿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现今我国大力实施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思维,积极结合时代发展为幼儿引进新型教学方式。再者,幼儿的生活场所主要是以家庭和幼儿园为中心,因此,当教师培养幼儿生活习惯和能力时,应根据新兴教学政策要求,创新培养方法,提高家庭教育在幼儿生活习惯和能力培养中的地位,积极采用家校合作进行全方位培养,通过现场讲解和线上沟通的方式,为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方式,促使教师和家长采取相互配合的方式,协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报名时,让家长将联系方式填写到报名表里,并利用微信或QQ建设家长群,定期将幼儿园的培养内容发送到群里,如果家长出现疑问时,可以线上与教师进行沟通,确保家长能够全面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情况。在家长下午接幼儿放学时,教师可以将幼儿在校园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并提升家长对幼儿生活情况的了解程度。同时,为了帮助幼儿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与幼儿家长沟通,将幼儿在学校的表现情况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的方式,私发给家长,并询问家长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情况,然后与家长探讨纠正措施,告知家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对幼儿生活习惯和能力培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按照教师传授的方法,合理引导幼儿改正不良习惯,增强幼儿生活能力。
综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能力是幼儿成长的基石,对幼儿今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在培养幼儿生活习惯和能力时,应从多个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系统分析幼儿实际学习能力和生活需求,制定科学的培养策略,开拓培养阵地、挖掘现有资源进行渗透、借助榜样示范培养生活习惯和能力、采用家校合作组织培养,通过多种方式为幼儿设计合理的培养计划,促使幼儿在教师和家长的培养下,能够有序规范个人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