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2022-10-19 04:43:10魏翠钗
考试周刊 2022年35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核心素养

魏翠钗

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应立足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本位,以学生的发展为初衷,凸显初中音乐教学在审美、实践与文化方面的价值,构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课堂,关注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否真正落实到课堂,从而培育学生终身爱好音乐、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

一、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有效课堂构建背景分析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现在迫切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音乐教育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出来,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心和重视,同时也加速了音乐教学的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然而,由于长期以来音乐一直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升学论和分数论一直占据着人们的思想,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觉得音乐可有可无,并且教学方式枯燥单调,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得音乐的价值难以得到体现,并且限制了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形成,阻碍了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有效落实。但是在素质教育逐渐推广和普及的过程中,分数不再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现在素质评价中涉及的内容是多元化的,比方说审美感知素养,音乐欣赏素养等,都是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的。

二、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有效课堂构建意义分析

首先,从初中音乐教育理念方面分析。音乐的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无国界的语言,它能够在潜移默化间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并且音乐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就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音乐课堂就显得异常关键。

其次,从初中音乐教学方法方面分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音乐的学习应该是多元化的,相对以往的音乐学习而言,现在的课堂不再以老师的讲解为主,而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课堂的创建者和组织者,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一定的教学环节,并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最后,从教学内容方面分析。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音乐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本的知识,而应把目光引向自然和社会,把课本内容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学习,比方说把电脑音乐流行音乐也纳入学习的范围,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而且还可以使其思维更加开阔,达到创新的目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三、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即必须掌握的、关键的素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以音乐学科的教学为基础,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掌握音乐学科所传递的综合能力,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

(一)音乐核心素养之审美感知

2017年版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感知是指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和表现要素所蕴含美感的体验、感悟与理解。审美感知在音乐学科中注重的是听觉的艺术,学生在听觉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产生基础的知觉反应,通过知觉反应在心理上对音乐作品的表现要素及其作用进行思维反应。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基础的音乐审美,在审美感知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学生需要从听觉上发掘作品表现出来的美感,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能够了解不同音乐作品的体裁与风格特点,吸收音乐知识为自身所用,配合其他感官的共同反应,促进后期的音乐表达,从而形成体系的审美感受,达到提升音乐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音乐核心素养之艺术表现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对艺术表现的定义为:通过演唱、演奏、创作等音乐活动进行音乐艺术与情感实践的能力。

艺术表现是音乐技能外化的一种手段。“演唱”需要学生对作品有着独到的理解,能通过歌唱准确把握歌唱作品的情感与风格。“演奏”需要学生对乐曲节奏、旋律、风格进行把握,做到准确的弹奏。“创作”并不需要学生进行专业的音乐作品创作,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与实践性为目的进行的一系列技能展示活动。学生将所学音乐知识、所获音乐审美外化成艺术表现,促进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热情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艺术表现素养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得到提升。

(三)核心素养之文化理解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对文化理解的定义为:学生在音乐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认知与思维水平,从而提升不同文化环境、场景中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认知与评判能力。

音乐作为一门学科,文化性与艺术性紧紧相容,不可分割。不同环境下的音乐作品对文化的展示具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文化理解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学习与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对作品展示出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时代文化等进行感知。这一核心素养的重点在于两点,一是让学生了解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需要传承的;二是中外音乐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音乐文化是不相同的,面对不同的音乐文化需要做到理解与尊重。

四、 提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

(一)基于审美感知素养的教学案例

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美妙的人声”单元中,教师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例进行审美感知设计。

课前,教师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查阅蒙古族的服饰、舞蹈、民俗等有关资料。在教学导入时,教师出示课件,播放蒙古草原风景,教师边歌边舞,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对蒙古族歌曲、舞蹈、草原风光有了一个初步的体验。在歌曲教唱环节中,让学生朗诵歌词,对歌曲所描述音乐画面进行想象:蓝天白云、宽广辽阔的草原与成群的牛羊,让学生充分理解《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演唱情境。另外引导学生分析旋律,了解五声宫调式、蒙古歌曲伴奏常用节奏等,从而让学生准确把握蒙古民歌风格特点。在音乐知识讲授人声分类时,让学生了解人声的基本分类:童声、男声、女声,让学生通过聆听歌曲,了解女中音音色特点。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的安排是先“感”后“知”,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感知能力逐步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语言美、舞姿美、琴声美,歌声美教学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联觉感受音乐的节奏美、韵律美、音响美、诗意美等。学生用心感受音乐作品所具有的美感,从而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二)基于艺术表现素养的教学案例

教师以湘教版初中音乐《光荣少年》进行艺术表现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教师在教唱歌曲《光荣少年》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柯尔手势进行旋律视唱,提高学生音准能力,在学生歌唱歌曲时,可尝试让学生用体态律动给歌曲进行动作创编,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情绪,在“我是小乐手”演奏环节中,可让学生用竖笛吹奏、教师钢琴进行伴奏的方式,也可以部分学生吹奏竖笛,部分学生边歌唱歌曲,边进行体态律动的方式。在音乐“编创”环节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歌曲的编创活动,部分小组在演唱过程中设计节奏型伴奏,配以打击乐器打击节奏型;部分小组对歌曲进行了舞蹈设计,体现了声乐与舞蹈的韵律美;部分小组以《光荣少年》为背景音乐进行了诗歌朗诵,展示了音乐与诗歌的诗意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经过音乐作品的学习,在奠定一定的音乐审美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表现的各项实践,借助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基于文化理解素养的教学案例

在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以钢琴协奏曲《黄河船夫曲》为例进行文化理解部分课堂设计。

《黄河船夫曲》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第一乐章,在导入时,教师出示课件向学生介绍黄河的地理特征,以及黄河奔流图景。让学生了解到黄河所处的地貌,她是我们的母亲河。在学生初次聆听全曲时,让学生充分想象音乐画面,当学生感受到黄河的气势磅礴后,在欣赏乐曲时,就很容易想象出船夫在黄河上穿越激流险滩,对抗惊涛骇浪的情景。同时选用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这一诗词,让学生对《黄河船夫曲》进行配乐诗朗诵。为了进一步理解作品,当教师在介绍作者冼星海的生平时,结合史实,介绍该曲目创作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来侵略的时刻,奋勇、顽强,一直拼搏到看见胜利的曙光。最后,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一谈听完乐曲的感受。在教学中地理、诗歌、历史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堂构建对文化理解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时候,感受音乐与文化的关联,通过文化知识的外延拓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五、 提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上文所提出的三个教学案例,均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在总结课堂案例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以下四点在初中阶段构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创设音乐课堂情境,可依据教学内容实际,抓住学生最为好奇、最有情感共鸣的角度来创设音乐情境。以《让世界充满爱》这一曲目为例,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抗战过程中感人的小短片,短片的转换配合音乐的节奏,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感受到震撼,在情感上认识到了大爱无疆,这时教师揭示课题《让世界充满爱》。因此,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立足音乐表现特征,提升审美感知

在音乐课堂中,先有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学习与感悟,才有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教师应注重音乐作品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由“感”到“知”。以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为例,教师在让学生聆听全曲时,应让学生多关注音乐要素,如力度、节奏、和声等,引导学生在聆听时,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进行判断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此外,音乐表现特征不仅仅只有力度、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体现,还可以从曲目的体裁、流派等方面深入,在音乐聆听、思考、总结中提升学生审美感知。

(三)开展音乐编创活动,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音乐编创活动富有趣味性、创造性,能够将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所学所得外化成具体的表现形式,向外界展示学生的审美感受,学生在编创参与中能进一步深化审美感知,提升自身的艺术表现水平。学生艺术表现水平的提升不仅仅表现为单纯的演唱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配合的团结协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创编机会,不应该拘泥于以往教师主导的实践形式,可以在创编环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表现平台。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自主完成整个编创环节,在小组艺术表现时,鼓励并肯定学生新的创意。

(四)多学科渗透教学,增强文化理解能力

多元音乐文化的学习与体验,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情趣,从而增强文化理解能力。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音乐教学的实际,将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多学科的知识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音乐与文化进行关联、进行思考。让学生能够理解不同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对不同的音乐文化能够持有理解、尊重的态度,实现了在多学科渗透的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五)融合理念,打造有效课堂的基础

目前在核心素养指导下,对初中音乐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课本上一些基本内容之外,还要重点教给学生音乐学习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并有效发挥音乐本身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以往的孤立的死学课本而言,现在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尤其是信息技术跟课堂的有效融合,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视觉体验,而且还能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的内涵,体会音乐所能表达的情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对音乐的学习也有了质的飞跃。同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尤其是让他们了解超前的音乐观念,跟国际上的音乐学习相接轨,并将有效的音乐学习技巧渗透入课堂中,促使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创新应用,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另外还要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在课堂上引入社会上的一些流行音乐,网络音乐等,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音乐体验,而学生的音乐素养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得到训练和提升的。

(六)拓展形式,让学生有更加丰富的体验

音乐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一种模式,通过不同方式的表达可以让音乐课变得更加生动多彩,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并体验音乐中的意境和情趣,我们通过以往的音乐课能够看出,学生在小学时期对音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掌握了相应的基本理论,比方说知道五线谱和各种音乐符号等,因此对初中的学生,可以接受一些比较新颖,内容丰富的音乐教学,所以老师要大胆地进行革新,从多个角度,开展多层次的音乐活动,把音乐学习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充实学生的大脑。

(七)注重音乐理论知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理论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大家都知道,初中时期对音乐的学习,基本乐理并不作为考察的重点,主要是以音乐鉴赏和音乐表演能力作为评价的标准,尽管如此,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也要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然后再逐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领会能力,确保他们的核心素养能得到一定的发展。在教授乐理的时候,老师必须认识到扎实的基础对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重要性,而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是以一定的理论学习为前提的,所以对学生而言,要想在音乐上更深入的学习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才行。但必须让学生清楚,乐理性的东西本身就较为单调乏味,如果只是孤立地学习,势必会让学生特别反感,所以为了促使学生能够持续深入地学习,老师要采用新颖的,能有效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并有效结合多媒体教学,精心地安排教学环节,筛选出跟所讲知识契合的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看,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形象直观的感受,还能让课堂变得生动多彩,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视野也变得更广阔了,为了促使学生对乐理掌握得更牢固,最好采用微视频的形式发送到班级群,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重复地播放学习。另外,还要注意用于辅助课堂教学的音乐篇目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只有符合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题材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六、 结语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课堂构建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进行教学调整、总结,从而推动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的实施,真正让音乐学科的教学达到“育德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