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创建研究的新视角新史料新成果
——第六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10-19 22:55李明哲高福进
党政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建党党史中国共产党

○李明哲 高福进

2022年7月21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及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及中共一大纪念馆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报告厅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主题,就百年征程与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党的创建史及史料研究、中共二大与统一战线工作研究、党的创建时期重要人物研究等专题深入探讨。

一、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培育形塑及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逻辑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建党时所形成的精神之源,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基,为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对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指导理念方法认识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强调,必须立足上海作为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在传承红色基因和赓续红色血脉中加强研究。他指出,要将综合性、系统性研究与分领域研究结合起来,把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与1921-1933党中央在沪12年这段光荣历史结合起来,与上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当代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与党的诞生地崇高地位相匹配的研究高地。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认为,必须深刻认识习近平党史观的历史起点情怀,坚持以习近平党史观指导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他提出,习近平党史观从历史文化发展和人类文明创造的角度阐明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内涵,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紧密相联系,从而突出伟大建党精神的永恒价值,激励全党从党的历史实践中汲取现实奋斗的精神力量。

(二)对上海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弘扬与传承的地位认识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忻平指出,伟大建党精神形成过程与建党过程具有同源共生关系和一致性特征,中国共产党从上海诞生、启航、出征,也因此上海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中心地,从上海老渔阳里2 号到树德里(望志路106 号)再到辅德里625 号(老成都北路7 弄30 号),见证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发源孕育、初步建构到正式形成的整个历程。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编处副处长贾彦认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同时,上海因其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滋养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百年党史中的先锋城市,上海百年来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宣传经验。

(三)对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辨析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韩洪泉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最早生成和最为重要的精神形态,进而也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精神谱系,亦即建党精神谱系。建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子级谱系形态和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一体三层五面”的内在结构,绘就了宏大而有序的精神图谱。

陈云纪念馆副研究馆员杜娟认为,党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起点,奠定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源头”地位,以此为起点构筑起一系列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革命精神,它们与“源”精神一脉相承,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四)对党的创建时期重要人物在伟大建党精神培育塑造中的作用理解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苗体君以罗亦农的初心培育和革命实践历程为切入点,认为罗亦农不仅撰写了大量文章从理论上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也从革命实践上培育、铸造了伟大建党精神,同时还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者,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

二、系统探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新史料、新视角、新方法

与会学者纷纷表示今后将继续在党史文献资料发掘和整理工作方面多下功夫,并将持续分享关于党史资料前沿问题研究的学术成果。

(一)对挖掘党的创建新史料、新视角、新方法的重要性见解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指出,上海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在这里出征走向全国,为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留下了丰富的党史资源,这些资源是党性教育最生动的教科书、营养剂和清醒剂,要积极发挥学术研讨会、纪念馆、党校等学术品牌和平台在持续推动全国党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使上海在全国党史研究中走在前列。

中共一大纪念馆馆长薛峰认为,挖掘党的创建新史料,提炼原始史料新观点,撰述史料前沿文章,对于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延拓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研究以及上海在其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具有深远影响,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参与主编的在海外发行的珍贵文献资料,为我们通过海外共产党人认识中国革命提供了独特视角,亦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料。

(二)对首次发现的海外珍贵党史资料的系统总结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蒋杰概括了法国新见《赤光》杂志第50、53及55期概况。这三期杂志均来自越南,未标注出版时间,形态上为大三十二开本,篇幅上大致相当。它突出表现在三个特点:一是聚焦国内事件而不失全球视野;二是兼具时效性与理论性;三是能够大量使用外文资料。他指出这一发现在文献学上的意义颇为重大:首先,它使得现存的《赤光》数量由已知的19期增加至22期;其次,将已知的最后一期由第54期推进至第55期。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专任副研究员吴钧解读了全新发现的苏联中文报纸《工人之路》。他从《工人之路》报的兴衰沿革、媒体使命与读者对象、编辑部与撰稿人、与中国革命的联系等方面作了初步介绍;并进一步介绍目前正在上海整理和研究的,为1924年7月1日至1938年4月12日共608期、19234篇文章、约1200万字,余下约600期正在搜寻之中。

(三)对重要革命初心始发地在党的创建和发展中的影响评价

虹口区委党史办主任王佩军以上海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例,从缘由条件、基本过程和主要活动、主要问题以及价值作用四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上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全貌和民族意义。他认为上海是留法勤工俭学的新起点和高潮地,这些赴法学员中的诸多人士后来成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骨干力量。

杨浦区委党史办主任黄伟一从全新视角论析了重要红色地标——黄浦码头的挖掘对红色文化叙事传播路径的重要影响,他认为在红色文化叙事传播路径和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上,需从注重理论研究、丰富展陈方式、创新承载形式、创作红色精品、拓宽传播渠道等五个方面入手,利用多平台、多形式讲好黄浦码头的红色故事。

(四)基于全新视角和科学方法研究党史资源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陈菊等人基于2000年-2020年日本CINII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了日本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研究的分布格局和热点主题,结果表明,日本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且关注热点具备实时反馈性,多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等展开论述。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静基于DSR模型探讨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问题,提出推进史料转化研究力释历史价值、推动精神转化成果彰显文化价值、构建保障转化制度固培政治价值、落实传承转化成效提升教育价值、促发产业转化模式兴发经济价值的实践愿景。

三、科学把握中共二大的会议解读、前沿理论和历史地位

2022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100周年。围绕中共二大的主要内容、实践成就和历史地位,与会学者进行了研讨和解读。

(一)对中共二大与民主联合战线的经典解读

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邵雍详细解读了中共二大提出“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实践基础,认为它源自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改组中华女界联合会、领导非基督教运动与发起第一次劳动大会的革命实践与宝贵经验,具有明显的策略自信。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一级调研员田超剖析了民主联合战线问题的历史维度、理论广度、实践效度与未来向度,认为它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二)对中共二大与建党和党建逻辑关系的理论认知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徐光寿认为,党的创建和党的建设的历史交汇点是中共二大,其中,民主革命纲领和第一部党章的制定标志着建党伟业的完成;而首部党章关于党员条件、入党程序,党的组织原则、领导机构,党的会议制度,尤其是党的纪律、制度等方面的规定,又标志着百年党建的开端。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闻丽将中共二大与党的一大、三大做了系统性的逻辑考察,认为从一大到二大,标志着党正式确立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从二大到三大党更加明晰了政党路线,从一大到三大的整个历程昭示共产党人对民主革命的认识日趋理性,对无产阶级革命地位、作用和政治诉求的认识也日趋客观。

(三)对中共二大生成的主要文件的历史地位评析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尤玮详细解读了中共二大11份会议文件的准备及其内容构成,认为这些文件标志着党加深了对革命形势的把握,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找到了实现政治纲领的途径,使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前进了一大步。中共二大在党的历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在更完整意义上完成了建党任务。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福振认为,中共二大制定的我党历史上首部党章具有多重历史作用,具体表现在:首次将入党条件写入,成为历次党章发展党员制度的渊源;首次将各级组织写入,成为历次党章规范组织制度的基础;首次将党的会议写入,成为历次党章完善领导制度的根基;首次将党的组织写入,成为历次党章严格纪律制度的本原。

四、融会贯通党的创建时期重要人物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成就

与会学者围绕党的创建时期重要人物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成就,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互中,为深化党史研究和推进英雄敬仰贡献了理论智慧。

(一)对党的创建时期重要人物的生平考证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监事、俞秀松烈士继子俞敏深情回顾了俞秀松烈士从被捕、遇害到家人辗转全国多地为其冤案平反的艰难历程,在此期间,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深切关怀、专家学者们的史料挖掘、中国驻外使节的全力协助为俞秀松烈士冤案平反做出了巨大贡献。俞敏与母亲多次奔赴俄罗斯不仅揭开了冤案谜团,还原了俞秀松烈士的真实一面和其不可更改的红色底蕴,而且也为全国党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档案资料。

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王华艳对最新发现的史料进行了分析和考证,丰富和补充了杨明斋生平的一些重要历史节点,如:杨明斋曾就读于山东法政学堂、未能出席共产国际三大、最后一次赴苏联的时间与目的等。

(二)关于党的创建时期重要人物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的历史贡献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讲师吴波探讨了李大钊为主要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以世界眼光探求文明复兴之路的理论贡献,认为李大钊一战后提出以东西文明之交融的“第三新文明”主张以及十月革命后提倡“解放的文明”,构筑平民大众为新文明主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世界大同”的文明想象,成为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思想质点。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应焕强聚焦瞿秋白的意识形态理论贡献,认为瞿秋白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撰写马克思主义政论文章,在与国民党右派势力的政争中积极护党,为坚守马克思主义政论阵地、助推国民革命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三)关于党的创建时期重要人物在党的建设和发展中的实践成就

中共一大纪念馆陈列研究部助理馆员黄程程介绍了周恩来在上海组建和领导中央特科无线通讯科的实践成就,包括建立中共中央第一部无线电台,编制中国共产党第一部高级密码,培养了一批无线电专业人才,为我党隐蔽战线斗争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通信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忻平教授作了研讨会总结,他希望广大党史工作者肩负理论研究、政策研讨和实践成果转化的使命重任,以新时代新征程为契机更好地开创党史研究工作新局面。

李明哲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高福进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猜你喜欢
建党党史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童心向党”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作品展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庆祝建党100周年”绘画大赛(1)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庆祝建党100周年”绘画大赛(2)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