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晨
赣南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 最新版)》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的三级教学目标即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放弃了对听说能力的特别要求,突出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重点。对于当前本科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而言,其课堂内容的侧重点依旧是在语言输入上,如阅读理解和听力;口语和写作教学的占比有所提升,但仍显不足;而翻译技能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语言应用能力,在英语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占比较小,可以说是处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边缘地位。有学者曾对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和学习需求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翻译教学现状不理想,学生对翻译技能有强烈的学习需求。因此,本研究以某医学院校的二年级本科生为例,分析母语负迁移对高校非英专学生翻译水平影响的具体表现,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教学改进策略,旨在引起高校英语教师对翻译教学的重视,为学生翻译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早在1957 年,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Robert Lado)在其专著《跨文化语言学》()中指出,外语学习者会倾向于把母语语言和文化的形式与意义迁移到外语的语言和文化之中。著名哲学家维根斯坦(Wittgenstein)也曾谈论过思维图式迁移的现象,就像会说流利英文的德国人一样,即使他不是先构建德语表达再翻译成英文,他说的英文也总带有一些德语的味道在其中。20 世纪80 年代初至90 年代末,国外有关语言迁移的研究数量达到高峰,主要是从语言发音、口语表达、词汇学习以及写作方面论述语言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涉及的第一语言不是汉语,而是日语、法语、俄语等。曾在中国外文出版社和中央编译局从事译文修改的美国职业翻译琼·平卡姆(Joan Pinkham)在其2000 年编著的《中式英语之鉴》()一书中,运用了大量实际译例分两个部分阐述了中式英语的特点,第一部分为“Unnecessary Words”(多余的词),第二部分为“Sentence Structure”(句子结构)。在她看来,所谓中式英语就是那种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也可称其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
国内学者从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陆续开展有关语言迁移的研究。学生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如果试图借助母语的语音、结构、语义或文化来表达思想,就会产生语言迁移现象。语言迁移可分为三种即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和零迁移(zero transfer)。有学者认为汉语迁移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影响蛮大;也有学者认为母语负迁移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法、句法和篇章结构上。著名翻译理论家刘宓庆也曾论述思维方式对翻译的消极影响,并认为积极的态度是通过观察、学习、借鉴、尝试努力做到在思维方式上的有的放矢的改进。翻译是一种语际传播行为,应该尽力保证其在受众中的效果。事实证明中式英语的传播效果很差,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做这种“无用工”呢?自1990 年之后的十年间,与母语负迁移相关的研究愈来愈多,主要集中在英语写作、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方面,针对翻译的研究较少。直至近十年,有关母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研究才逐渐增加,当然也涉及除了汉语的其他语种,如日语和泰语等。总体而言,国内相关研究大多是从网络资源或其他资源中选取零散译例进行分析,或只是从理论和策略层面进行探讨,有关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影响的实证类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
本文以某医学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年级2个班的97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属于该校的一本批次招生,这2 个班已经完成了1 年多的大学英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母语负迁移对高校非英专学生的翻译表现有何影响?(2)其影响具体表现在遣词造句的哪些方面?(3)本次研究结果对高校公共英语课程的翻译教学有何启发?
首先,确定原文语料。参照刘宓庆翻译论著中对翻译消极影响的分类和所给例句,选择一些词、词组和句子作为原文。估计词汇翻译方面会出现“字对字”机械化翻译和译文冗长堆砌问题;句子翻译方面涉及汉英主语的差异和转换问题,语态问题以及汉英翻译过程中的时体转换问题等,以分析母语负迁移在词汇翻译、译文句式、句法表达及思维转换等方面对学生翻译的影响。其次,通过外研社“U 校园”的线上教学平台在线发布翻译练习,设置练习完成截止时间,在线收集译文语料。最后,分析每个学生的译文,判断其是否存在母语负迁移的痕迹,是否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翻译是具有较强主观性的题型,每个学生的译文不尽相同,为了尽量保持翻译问题分类标准的恒定性,本研究制定了一套分析判断的标准。该标准基于学生在原文翻译过程中是否有意识地去克服母语负迁移对翻译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母语负迁移表现之外的其他细节问题如句子的细节语法问题(主语单复数形式有误、谓语动词和主语未在单复数上保持一致、冠词使用不恰当等)或打字失误等将不纳入考量范围。
1.未受母语负迁移干扰的情况
句子翻译涉及的语言问题众多,比如某个句子的翻译需要注意语体时态问题的同时可能也会涉及语态转换,在语态转换的过程当中也可能涉及句法即形合与意合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按照原文语料之前归属的母语负迁移问题类型进行判断,如在相关类型上没有出现母语负迁移的表现,且译文质量符合要求,则判定其为“未受影响”。对于句子翻译,鉴于原文也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译法和译本,若学生的译文文法正确,且能够达到忠实、流畅和地道的翻译标准,则可认为学生并未陷入母语思维造成的翻译陷阱,只是采取了不同的表达和转换方式,因而判定其为未受母语负迁移的干扰。
2.受到母语负迁移干扰的情况
一是译文完全没有出现汉英思维和表达方式的转变标记,恰好体现了该词句翻译的常见问题,因此导致译文翻译质量不符合要求;二是某句的细节部分确实出现了克服母语负迁移的语言表达,但译文整体呈现了“字对字”的机械翻译或明显的翻译腔,离忠实、流畅的翻译标准相去甚远;三是文不对题的翻译错误,则判定其为汉英转换失败,译者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通过对97份译文语料的分析,发现学生不管是在字词、词组还是句子的翻译过程中都存在母语负迁移的表现。
学生在词组翻译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表现最为突出,属于概念重复和词语堆砌方面的占比高达97%,而词义语境化问题的出现频率占了80.2%。词义的语境化要求学生能意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语义差异,需要在不同的语境和搭配下灵活恰当地选择不同的词语进行翻译,而不是照搬字典含义。在词汇翻译方面,学生对于一些前期习得的固定搭配掌握得较好,但对于其他需要进行词义深度理解和转换的词汇,很多学生则易陷入“字对字”语义翻译的误区。
主语补充问题与时体、语气转换翻译问题出现的频率相近,分别占比80%和77.7%。由于英语是subjectprominent(主语显著型)语言,而汉语是topic-prominent(主题显著型)语言,因此汉语时常可见无主语句子。而在汉译英过程中,这一问题常因受汉语思维定式的影响而被忽略,导致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无主语英语句子或者主语错置现象。
相关研究发现学生在短句的时态识别(尤其是过去式)、与过去事实相反且带有虚拟语气显性标记词的句子翻译方面表现较好,而对于与将来事实相反的句子即采用了隐性手段的汉语虚拟语气句子的识别力较弱。这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时态和体的使用上也存在差异。汉语可通过时态助词来表示句子时态,有时也可隐藏在句子本身语境当中而不需要明显的标记词;英语有多种时态和体的变化,且均有一套较为严格的语法规则来规范其使用。汉语虚拟的语法意义比较弱,形式规范性差;而英语虚拟语气具有较规范的语法意义,且基本使用显性手段。这种差异要求学生在汉英翻译中有意识地辨别句子的真实时态和语气,从而选择相对应的英语表达。
也有部分学生因未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态使用上的差异而出现了语态转换的问题,或由“字对字”机械翻译造成语义错误。此外,汉语句子的主语及谓语往往有承接现象,有时这种承接可能出现actor 与action 之间的悖理,部分学生翻译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主谓差异,直接照搬了汉语原句的结构,就会因按照汉语的思维进行翻译而造成译文的逻辑错误。
词性转换式主语转移这一翻译技巧对于句子英译的第一步即“主谓语的确定”尤为重要。此部分占比虽是最低的(59.3%),但分析学生译本后发现,并不是因为他们很好地运用了词性转换技巧转变句子主语,而是由于半数以上的学生采用了其他的翻译方法和句型。按照判定标准,这些译本并未落入母语负迁移造成的陷阱,但是能恰当运用词性转换翻译技巧去变换主语、打造地道译本的学生寥寥无几,这也说明了很多学生对词性转换和主语转移这些翻译技巧掌握不够好。他们往往只能在非常有限的翻译空间内进行思考和选择,缺乏翻译上的变通和灵活性。由此可见,基本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欠缺已经限制了学生翻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影响翻译遣词造句的重要原因,除了学生自身英语词汇基础不够扎实,就是其对语境认识水平有限。因此,在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即理解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语境的深刻含义及重要性,对词语或词组翻译中“字对字机械翻译”或“完全照搬字典含义”这2个常见误区进行讲解,并配以典型错误译例及相关翻译练习。以“老芹菜”这一词组的翻译为例,如果不加分析地按照“老”的字面含义翻译,容易将其译为“old celery”。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该词所在的语境,让学生认识到这里的“老”表示因在地里种得太久而过于成熟,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寻找“老”的合适替代词,如“overgrown”或“overripe”等。语境化意识就是让学生结合句子整体文意对所含字词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而不是把它们当成孤立的个体看待,让学生认识到字典含义很多时候只能起参照作用,并非唯一的正确选择,而且相同的词在不同的句子当中也会衍生出不同的含义。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虽然存在按原文语序顺译的情况,但对于流水短句较多或句容较大的中文句式,按照英文句型和表达习惯调整语序则十分必要,以使得译本更为通顺流畅,减少由句对句顺译带来的浓浓的“翻译腔”,这是灵活调整句式的第一种情况,即打乱原文句段的顺序并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而句式的灵活调整涉及的另一方面是改变主语即重新选择主语。无主语的汉语句子需要译者加上主语,有时也可使用“无灵主语”进行翻译,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增译法和词性转换的重要翻译技巧。以“只要稍稍恭维他几句,他就会乐以忘形。”这句话为例,一看到“只要”这一连接词,很多学生就使用“as long as”或“only if”加上主语“you”来构句。教师在肯定学生使用增译法添加了主语的同时,可引导学生尝试把“恭维”这一动词转换成名词如“compliment”来翻译,以训练学生的词性转换技巧。就某种角度而言,这也算增补主语,只不过是从原句中的动词演变而来的主语。开展类似训练可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了解翻译的灵活性,以写出更为地道的译文。
写任何句子之前往往都需要确定其时、体、语气,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对此感到较为混乱,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尤其是对此于具有泛时性(可跨越多个时间范畴)或无显性时或体标记词的句子,更是翻译训练的重点。教师在汉译英教学中应强调以汉语为基准对照英汉两种语言在时和体方面的区别。教师可以文字和叙述较为接近的中文句子翻译为例,引导学生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对于“他休息了两个礼拜。”和“这两个礼拜,他就一直在休息。”这两个简短的句子,“了”和“一直”不仅仅代表着过去及现在的时态,还带有完成及完成进行体,提示学生要分别选用“had rested up”及“has been resting up”的正确谓语动词形式来翻译。汉语母语使用者的身份往往会使学生忽视对自身母语特点的关注,这也是导致其翻译存在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原因之一。因此,让学生首先对汉语及其思维方式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和掌握是实现准确翻译的基础和前提。
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母语负迁移因素如汉语词汇概念、句式、句法及汉语思维定式等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英翻译的显著影响,发现学生在翻译的语境意识、翻译技巧以及英汉两种语言规律的差异认知方面有较大不足,导致他们在翻译时容易出现照搬字典含义、堆砌词语、译文的构句缺乏灵活变通性、语态调整意识不强、识别与转换隐含在汉语原句中的体和语气的能力不足,容易出现“字对字”机械翻译和中式英语表达等问题。以上研究结果给当下高校公共英语的翻译教学提供启发,未来可针对此类翻译教学改革开展更多实证研究,以探索多样化的有效的翻译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