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价值释析与建设路径

2022-10-18 02:10解佳龙周文婷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2年10期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管理学原理

解佳龙,周文婷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继而开启了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化改革的序幕。教育部在2020 年5 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并结合专业特点对分类推进给予明确指导。可见,国家对高校课程建设设定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更高目标,不能单纯地将教学锁定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方法掌握上,而要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解决[2]。“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更好方法、更高效率、更具常识”的实践管理能力,具有独特的思政教育功能。青年学生未经真正管理实践的锻炼,对管理理念、管理过程及其相关要素的认知是抽象的,从而该阶段特别适合进行超越具体管理实务与控制实操的价值理念教育[3],让学生在大学阶段领悟管理真谛和管理本质,在未来管理实践中勇于创新、敬业奉献。秉持将筑牢正确价值观根植于学生管理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本文深入讨论了“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和建设路径,以期实现这门课程“正确地做正确的事”的重要使命。

一、文献综述

自2016 年“课程思政”概念被提出以来,课程思政实践便逐渐铺开与深化,通过与学科教学交叉融合推进课程知识性与教育性一体化建设,大批学者也聚焦该领域相关研究,特别是近三年研究成果井喷式增长,发文量达2.5 万余篇。目前,研究焦点集中在价值本源阐析、核心要素解构、评价体系构建、生成/实践路径等方向。对于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阐析,多数成果从其特点及内在要求等方面加以解读,体现了课程思政育人与育才的齐头并进和辩证统一。邱伟光认为课程思政的价值在于坚持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必然性的统一[2]。杨晓宏等讨论了“互联网+”赋能下高校课程思政在思政元素、课堂系统、教育共同体和时空边界四方面体现的价值意蕴[4]。唐德海和石定芳等从学生培养角度出发,认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真在于促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5-6]。郝德永则将强化学校教育的政治方向、立场与使命视为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7]。

厘清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是明确课程建设的必要前提,也是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重要参照,因而核心要素解构与评价体系构建是两个紧密关联的研究领域。高燕将管理理念、改革措施、教学方法和体制机制视为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8]。徐梦秋从课程内容、教学主体和教学着力点等方面分析了课程思政的构成要素[9]。戴少娟认为课程、思政、课堂、教师和评价是关系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核心要素[10]。可见,思政元素、教学主体、施教方法、学生成长和管控机制等要素得到普遍认可,是课程思政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成为评价体系构建中着重考量的对象。谭红岩等考虑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体验性、贯穿全过程和发展性原则,研制了课程、专业和高校不同层面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11]。陆道坤从学生、教学和课程视角,提出了“文本评价+教学观察+客户评价”的教学评价模式[12]。倪晗等从知识、情感、价值和行为四个方面构建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13]。

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历长期的探索过程,从中摸索可借鉴、可推广的生成与实践路径。邱伟光认为教师、教材、资源挖掘和制度建设是课程思政生成的关键因素。朱飞等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阐明了课程思政的推进路径[14]。胡洪彬提出了理念引导、责任落实、协同配合、资源整合和动态评估的五大制度路径[15]。张正光等认为推进课程思政首先要教育者先受教育,筑牢课程思政理念,并科学挖掘与配置课程思政资源,调动多方积极性,强化落实环节[16]。李勇威从高校、学科、课程和导师四个层面探索了寓思政教育于课程之中的现实路径[17]。

有关课程思政的丰硕研究成果为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奠定了理论基础,已在多个学科、多门课程中得到较好运用,但针对管理类受众面很广的“管理学原理”的课程思政探讨略显单薄,在目前仅有的20 余篇文献中,更多围绕融入什么思政元素,在哪里融入思政元素,如何融入思政元素三个问题展开,鲜有讨论“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建构价值与构建路向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将系统阐释“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具备的引导人、塑造人和培养人的价值意蕴,并提出教学目标与大纲修订,思政元素发掘与提炼,思政元素嵌入的建设路径及相应举措,以期充分发挥该门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功能[18-20]。

二、“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价值释析

管理学同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一脉相承,凝结着古今中外实践的经验和智慧,同时管理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在指导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时能与时俱进。因其科学性、实践性、协调性、效率性与规范性的鲜明特点,“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人生目标的确立和理想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解管理学知识本源的必要方法

“管理学原理”课程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应用范围广,涉及领域多,授课人数多等特点鲜明,与经济、社会和心理等学科高度关联,多渠道的知识本源需要从多方面思考,教师在教学时也需要结合多学科领域知识教育和引导学生,实现对人才的全面培养。“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为系统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载体,应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程思政方式实现政治要求与人才布局相衔接,大道理与真问题相结合,潜心问道与专业智慧相贯通,教书育人与关注国家前途、社会发展和民族命运相统一的目标,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管理学知识,从中汲取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力量。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观念塑造有机融入教学的各环节,引导学生思想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持一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思想培育和专业发展有机结合。“管理学原理”的课程理念与思政教育方式在教书育人领域有着共同目标,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方向上一致。我国的管理思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嵌入了许多伦理道德因素,管理学理论也在当代中国人民谋求奋进的实践道路中升华。因此,“管理学原理”课程本身就具有思政特点,而思政是理解管理学知识本源的必要方法,在大学教育中必须赋予重要地位。

管理学兼备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决定其知识内涵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方向,要以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目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与思政内容紧密结合,打造一条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结合校情、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的管理学教学之路,提升学生对管理学知识本源的掌握,使其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积极影响的人。通过思政方式帮助学生探寻和理解管理学知识本源主要有两层意义。宏观上,思政教育对组织的管理工作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通过文化凝结后与组织愿景、战略目标、方针策略深度融合。微观上,思政理念贯穿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中,在组织决策、制度建设、人事管理、控制与沟通等方面发挥作用。寓德于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知识的深刻内涵,对塑造管理思维,树立管理观念,提升管理素养大有裨益。

(二)打通理论与实务阻隔的高效渠道

管理学经过历史实践的不断总结与升华,已然兼具科学性、艺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等多重特点。通过一般课程学习,学生可掌握“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但学习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目的在于树立管理思维,加强管理意识,掌握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在未来走上管理岗位后能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同时,管理是具有艺术性的实践活动,优秀的管理者既要具备管理的科学知识,又能在具体实践中进行艺术性发挥。管理活动扎根于动态多变的具体环境之中,管理对象也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决定了管理活动的高度复杂性。因此,仅凭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来开展管理活动远远不够,管理者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将理论与实践高效结合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理论普适科学化”与“本土实践针对性”的矛盾在学科发展中依然尖锐。AI、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助推下的商业环境复杂多变,给探寻适合中国情境的管理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管理学原理”课程在理论起源上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学方式能充分挖掘我国上千年文化沉淀的管理思想,实现东方文化与管理思想的有效衔接和与时俱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近年来,一批像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的大公司登上国际舞台,都是极具东方特色的中国案例、中国战略、中国方案与管理思想深度融合的典范。因此,“管理学原理”课程与思政相结合,讲述中国管理实践的优秀成果和管理思想,总结中国管理智慧,对学生了解管理理论,重视管理实践意义非凡。思政理论在思想内容上密切贴合我国国情和联系国家政策,广泛包含“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这些能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通过课程思政方式帮助学生打通理论学习与实践的阻隔,教师要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以“反思与交流”方式引导学生生成观念认同,用“创新与实践”手段强化行为习惯,通过“体验与直观”升华对知识、思想、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这三个环节在逻辑上是递进关系。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借助知识材料和实践途径,引导学生思想、实践、体验,最终实现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伟大目标[21]。

(三)锤炼高尚品格与操守的重要条件

管理者要肩负社会责任,在各种环境下实现管理职能的发挥,是否具有高尚品格与操守对自身成长、团队发展和社会进步意义重大。青年大学生是未来各行业管理岗位的后备军,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具体管理工作的体验,对管理角色、管理理念、管理过程和管理要素的认识较抽象,因而在大学时期特别适合对其进行“大管理”教育,即超越具体管理实务、工作计划和控制实操,侧重进行管理哲学、管理伦理、战略管理、管理与社会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管理思想等教育。“大管理”教育与思政教育内涵上都坚持“育人为本”,强调对学生思想观念与道德素质的塑造,因此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要合理运用思政方式,帮助学生锤炼高尚品格与职业操守。

“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意义的发挥要求教师寓德于教,充分发掘理论内部的思想逻辑与思政元素,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中,与时俱进地为管理学知识体系注入活力,实现科学知识与优秀思想的双传递。“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本身蕴含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范式需要教师通过知识讲授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效率、责任、道德、创新、团队合作和企业家精神,强化大局意识、契约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和奉献意识。此外,科学的管理理论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历尽千辛万苦创建新中国的坚韧不拔、毫不利己、帮助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高尚情操以及与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在党的带领下积极投身中国特色会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精神密不可分。坚持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就是希望帮助青年学生从历史实践中汲取养分,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追求,牢固树立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远志向。

(四)助力管理者迈向成功的硬核载体

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是成功管理者的必备素质,而是否具有优良品德和社会责任则是衡量管理者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在教学上坚持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指引学生的实践活动符合社会前进方向,助力学生走上管理岗位后迈向成功[22]。结合我国本土实践案例来看,拥有责任与担当的中国共产党最终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焦裕禄、孔繁森等共产党员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做到了为人民服务;众多民族企业家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奋斗。在正确思想引领下,具备优秀思想道德素质和较强管理能力才能保证个人走向成功,保证企业和团体在动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长期存在并持续进步。

三、“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一)教学目标与大纲修订

为贯彻落实《纲要》的具体要求,需要教师以现实的教学和实践条件为依据,以培养品格高尚的优秀管理者为导向,结合学生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特点探究“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将其细化为管理学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以期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最佳效果。

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关系教学大纲的有效性。教学目标设计需要教师综合考虑课程的专业特点和现实目的,努力发掘和提炼理论背后的思政元素以实现目标科学化。教师应处理好三点问题:第一,把握好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关联和一致性,立足“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总体内容开发思政教育元素,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课程目标的有机协同。第二,考虑学生的理论基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选取恰当视角实现管理学理论与思政元素的契合,重视知识内部的逻辑性,将总体教学目标分解至各章节和知识点,形成专业课程群目标体系,并将制定的具体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写入大纲。第三,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可考核,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章节教案,确定单次课的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注意考察学生是否有机融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是否可分级描述。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课程学习中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规定了教学内容、任务、方法和进度。“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的制定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坚持学科内容体系与课程思政特点的契合,坚持大纲的相对稳定性和与时俱进。

在教学实践中,“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要以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为知识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思辨力、创新力、责任感和服务社会能力为能力目标,以通过思政教育方式增强学生四项能力、激发四个自信、树立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目标,帮助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教师应根据各章节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通过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走进管理、了解管理,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体会管理各项职能的深刻内涵,做到寓德于教,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贴近时代感受复杂动态环境中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二)课程思政元素发掘与提炼

为更好发挥管理学德育功能,培养专业知识与道德素养双高的优秀人才,教师应遵循“管理学原理”课程知识内部的逻辑性与顺序性,深入发掘和提炼课程思政元素。纵观学科发展史,管理学理论的演进与生产力进步、制度变革、文化发展高度关联,这让管理学天然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详见表1。

表1 “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元素提炼

(三)思政元素嵌入教学内容

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需要探索合适的方法将思政元素嵌入其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校期间接受思政知识主要有专门的思政课与理论课的课程思政两种途径,而课程思政则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应避免将理论教学的知识放在次要地位。因此,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欣然接受思政内容尤为重要,可采用以下方法将思政元素嵌入教学内容中。

1.政策引领法。我国政策指导下的管理实践已取得各方面成果,教师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管理学课程内容中,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专业层面和政策学习的思想层面都有所提升。如在讲解“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管理职能时,可联系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领导人立足国情初步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其实施步骤分解细化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在党的带领和人民刻苦实践中将此目标实现的全过程。同时,社会热点信息也值得关注和思考,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春节建议就地过年的问题就引发了热烈讨论,多地政府出台了春节加薪留人的政策,这正是党和政府针对新问题提出新方案的弹性管理体现。

2.案例分析法。青年学生对互联网热点事件尤为敏感,教学中可运用丰富的案例调动学生的情感与积极性。以2020 年初武汉疫情爆发为例,虽面临生活物资匮乏、医护人员短缺、医疗卫生条件短期难准备充分等困难,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克服万难,十天就在荒野中建成了火神山医院,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这既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是工程管理的优秀案例。教师可因势利导,在介绍管理学知识的同时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提升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拥护。我国在基础建设、文化交流等领域都有着世界领先的成果,教师应定期组织专人提炼审视案例,建立行之有效的案例分析教学机制。

3.实践导向法。“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实践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管理学技能,也是提升学生课程参与感和认知的手段。许多高校开办了青年领袖班,正是出于让学生积累管理经验、参与管理实践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管理者的可行道路。教师在设计实践案例时应注意与课程思政结合,如可在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实践计划与组织形式,包括且不限于实训、社会调查、企业走访、第二课堂、情景模拟、分组实操等形式。高校学生在校期间通常会加入社团组织,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社团管理,使社团成为学生发挥“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作用的实践基地。

4.多媒体结合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用于高校课堂中,而多媒体课堂不应仅是运用简单的PPT,更需要教师探索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更好的结合点。首先,教师可收集纪录片、新闻调查片等视频资源,通过合理丰富的主题选择和展示教学内容,对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内容可涵盖社会热点、人物访谈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诚信、求实、法制等思想。其次,教师可借助资源上传、主帖发布、在线答疑等方式与学生互动,提高其主观能动性。最后,提倡网络教学。在线授课在近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成为主流,教师可通过观摩学习相关优秀网课来提升教学质量,主动培养网络授课技能,利用平台提供的功能展示思政材料,保证线上教学质量不打折扣。

四、结语

“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不仅要打牢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对管理现象和管理问题的正确认知思维与方法,而课程思政建设正是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知识本源和打通理论与实务阻隔的有效渠道,有利于学生在青年时代就锤炼高尚品格与职业操守,在未来管理岗位中不断迈向成功。当然,“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动态多变且政治性强,其建设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要在教学目标与大纲修订、思政元素发掘提炼及其内容嵌入等领域摸索前行,以期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

后续研究将聚焦三个关联领域展开深入探究:结合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办学层级进行量体裁衣式的分类研究,尤其在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和建设策略上对症下药;在典型案例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各类教学模式下,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在大思政育人框架下讨论管理学门类的课程思政体系性建设问题。

猜你喜欢
管理学原理管理学原理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浅谈管理学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公安院校“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