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通痹说黄芪

2022-10-18 13:30刘玉良浙江中医药大学
健康博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补气防风太后

□文/刘玉良 浙江中医药大学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拔毒排脓、敛疮生肌。

气虚乏力、食少便溏、水肿尿少、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肺气虚弱、咳喘气短、表虚自汗、内热消渴、血虚萎黄、气血两虚、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症。

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中医,姓戴名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因救坠崖儿童牺牲。老人形瘦,面色淡黄,人们称他为“黄耆”以示尊敬,意为面黄肌瘦的老者。老人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其墓旁生长的一种草药起名为“黄芪”。黄芪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人写作“黄耆”,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是这样来解释它的名字:“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中医认为,黄芪是重要的补气药,全身之气皆能补益。清代名医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一书中将黄芪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黄芪的补气之力虽不及人参,但人参没有升阳、固表、内托、利水的功效。黄芪一药多能,应用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科等。

黄芪营养十分丰富。近代生化分析研究发现,黄芪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硒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延缓细胞衰老。黄芪还是一味抗癌防癌的中药新秀。

说到黄芪,不得不提柳太后熏蒸的典故。《旧唐书·方技传》记载:隋唐医家许胤宗曾用黄芪医好了柳敬言太后的中风。当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以后,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患中风,是年老体弱、气血失调的结果。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而健体,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恰中病理。再加上热蒸汽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黄芪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在治疗糖尿病(消渴)时常用作主药,多与山药、生地黄、天花粉、五味子等药物配伍。著名学者胡适曾患消渴,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症状,身体逐渐消瘦,经检查确诊为糖尿病,中医认为其病累及心肾,再三斟酌,处以黄芪汤治之,用大剂量黄芪,配伍党参、石斛、黄精、山药、地黄等药,药量之大,只得以大砂锅煎煮。胡适服几剂后果然病情好转,遂安心服用。经中医师精心诊察用药,其症状全部消失,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

黄芪亦为疮家圣药,它能托疮生肌,常用于外科痈疽脓疡,不论脓成未溃,还是溃后不收口,或者热毒未尽,炎症仍在发展,都可使用。

取生黄芪十五克、大枣十枚,用开水冲泡饮用,能增强体质,有预防感冒的作用,适用于体质虚弱、易患感冒者。需要注意的是,脉细数、舌质红,属中医肾阴虚者,不宜服用。

猜你喜欢
补气防风太后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夏季养生 重在补气
夏季养生 重在补气
人性化沟通应用于种植牙手术护理过程的效果观察
“波点太后”草间弥生:幻觉之美
“黄太后”驾到
感冒来碗防风粥
防风衣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SF?6气瓶加热服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