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华 王斯迪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凸显了其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内在联系,体现出党中央对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与创新的重视与决心,也指明了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精准厘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产业企业、科学技术的关系,是一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契合点。本文立足于科教融汇,探寻科教融汇的核心价值、关键领域和实践路径,开拓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新视野、新领域、新赛道,以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科”与“教”被放在一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对“科教”的理解并不相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
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科教融汇,是在“科教结合”“科教融合”“科教协同”基础上的创新性表述,它的内涵更加清晰,范围更加广泛,指向更加明确。科教融汇中,科教是科技+教育;融是实现的手段和方式;汇,意味融会、融合,是最终的结果。科教融汇,是科技和教育同向而行,是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特征。
科技和教育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改变着世界发展的格局。应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如何寻找到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是一个历史性命题。
国家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体现为科技创新实力。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主自强”。新时代要想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主自强,必须有原始创新、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等,而在科技创新的进程中,教育是最积极的回应。比如,以蒸汽技术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出台了《工厂法》,使初等教育率先得到普及的同时,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大批产业工人。以电气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和法国建立了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了中等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和日本最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从业人员[2]。可见,教育与新科技的发展同向而行,关系密切。要抓住科技变革的机会,带动教育体系的转型升级。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推动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新变化,也改变着教育的组织模式和服务模式。在科技创新与教育变革的交汇点,推进科教融汇,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命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这三个战略,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的深刻把握,充分反映了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的内在要求[3]。创造力和创新力依赖于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宏伟目标及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一系列论述,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战略部署[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而教育是根本[5]。
实践表明,任何一个科技强国的建设,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支撑本国科技创新、科技生产力变革的教育体系。在数字化时代,科技创新呈现多主体协作、多学科融合的特征:科技创新由科研团队和大科学装置协同完成,数字化赋能研发创新网络化和大众化,科技创新的主体和环节呈现全球化协作与融合,创新速度大为加快[6]。这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技发展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影响未来社会的人才培养。首先,科技的发展将更加突显对未来人才思考力和创造力的需求,未来教育必须超越知识本身,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其次,科技发展将改变未来人才的技能需求结构,单一的技能将不再具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最后,科技的发展也将影响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科技发展促进教育数字化,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工作能力。
教育强,则科技强,推进科教融汇,是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
在现实发展中,科技和教育已经具备了融汇的基础。近年来科技与教育两大领域都在以主动的姿态向对方渗透,且呈现出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从国家科技战略来看,一系列文件均涵盖科技融入教育的内容。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提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其中包括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等内容[7]。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提出教育文化大数据工程,要求推动形成覆盖全国、协同服务、全网互通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8]。2017年7月,《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提出打造智能教育,要求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9]。2021年1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29号)提出“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要深入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10]。
在教育领域,从国家教育战略来看,也不断推动教育与科技的融合。2012年8月,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印发《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从建设智能化校园、用现代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育服务业态等方面推进[11]。2022年2月,教育部印发年度工作要点,部署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12]。
此外,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科教融合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人才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具有科技创新含量的发展”。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一系列国家规划和战略部署,都对我国科教融汇发展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
在社会转型、科技进步、教育变革叠加的新时代,科教融汇的实践维度不仅仅是利用科学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科教融汇的领域更多地应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上,体现在促进学生成长、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区域间教育均衡等方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学校是培养各类人才的沃土,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新技术是教育生态的重要内容,也为教育生态的生成与推进提供了重要条件。随着智能技术生态的持续升级,科技对学生成长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中国在教育数字化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数字技术可以让教育资源质量、可及性和公平性得到逐步提升。要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让教育更加丰富、有趣、有温度,让学生体验、享受到自我学习成长的快乐,使学生的发展全面、丰富、生动。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形式,拓展了学习资源的形态,可以实现按需配置资源,同时支持个性化推荐、增强互动体验等,这些新的途径可以促进学生成长。科技与教育融汇,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其创新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科技的发展助力于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师的素质。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几乎人人都能接受到“优质教育”,享受“优质课堂”。但是,科技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教师的育人作用将更加突出。
科教融汇中,科技赋能给教师。差异化教学、精准教学、人机协同教学等新型教学形式都可以通过智能技术实现,这有利于教师在进行因材施教的同时促进自身的成长。科技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从教能力与水平。
科教融汇中,应当将科学研究融入教师成长全过程。可以选派教师到科研机构锻炼,开展各类科研项目;选派教师到高科技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技术研发与革新,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职前职后有效衔接,缩短职前培养与教学场景、教学体验之间的距离,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纵观教育数字化的历史进程,其核心价值在于创新与变革。通过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可以促进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发生全方位、多层次、成体系的变革。
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数字技术已在学习空间、教与学方式、学习内容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远程课堂、空中教室、慕课、翻转教学、移动学习等新的教学形式层出不穷,充分彰显了科技重塑未来教育生态系统的巨大潜能。
科教融汇中,科技支持学习环境的智能升级。利用数字技术,可以搭建创新性的学习环境,创设虚拟现实与真实情境、学校—家庭—社会、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有机融合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跨场域的连通性和情境性学习体验[13]。科技的发展实现了教育的新样态。
此外,让每个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是党和国家为人民办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受经济、地域、历史、文化和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公平感等的实现依旧充满障碍。而科技的发展,可以打破地域、时空界线,构建群体间与区域间均衡发展的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主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的作用更加凸显。要推进科教融汇,制胜新赛道,促使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有更大作为。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实践中,职业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将“科教融汇”的理念放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贯彻执行。一是让科教融汇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领域科教融汇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适配,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服务科技强国建设和科学革命变局中发挥相应作用。二是深化“科”与“教”融汇是为了两者协同创新的新理念,站在“大科学”“大教育”的高度看待科教融汇,打破以往根深蒂固的思想认知障碍。三是站在历史进程和时代发展的角度,深入思考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类型学校科教融汇的战略定位,协同构建科教融汇新体系。
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实现职业教育领域的科教融汇,无论是在概念还是主体抑或行为层面,都需要制度的支撑,需要坚定制度自信。一是要构建科教融汇的政策体系。无论是以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科教融合”,还是现在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科教融汇”,都缺少专门政策体系的支撑。为此,应构建专门的科教融汇政策体系,政府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科教融汇的规划引导,明确教育、科技等相应部门的责任,统筹制定科教融汇规划和实施路线图。二是建立高效的科教融汇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在国家和区域层面构建面向“大科学”“大教育”的职业教育创新体系,打造国家级科教协同创新平台,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和投入科技创新,为科教融汇提供有力支撑。
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职业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融汇视野下,职业教育应汇集创新要素,重构科技培养模式。在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教育领域面临着重大变革,教育需求也不断变化。有机构预测,未来十年内,大量体力劳动和流水线作业将被机器所替代,估计会涉及到现在第一、二产业中的60%~80%,现有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需要进行大范围的专业调整和知识更新[14]。重构科教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科教融汇是一个全球性的命题。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场馆,设置了多个技术体验展位,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呈现在大家面前,让人们深切感受科技与教育、科技与技能的融合。在科技创新背景下,技术变迁、企业组织方式变化等都会影响职业教育教学内容,随着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仅仅依靠单一学科的知识将越来越难以完成某项复杂的任务,难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汇集创新要素,重构科教培养模式,一是强化个性化教育理念。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下,个人的能力和素质也被赋予新的标签。企业更加欢迎有自主性、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需要强化个性化教育理念,置身于科技变革的大潮中,关注经济社会变革,适应企业人才需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判断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二是创设利于创新的环境。要以解放学生思想、挖掘学生潜能为目的,努力将产业、行业、企业最前沿的知识和真实案例转化为学习资源,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三是搭建创新平台。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启动实施一批相关项目建设,在平台建设、人才聚集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追求。职业教育在推进科教融汇进程中,应当从目标追求角度促进科教产教互动。一是科教产教互动要加强国际合际。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推动职业教育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职业院校在国际合作中,已涌现出多样化办学品牌,如天津“鲁班工坊”、浙江“丝路学院”等。下一步,要将重点放在科技合作方面,吸引国际研究人员加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双边合作。二是注重成果的转化。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的创新积累,加强科教、产教互动。要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融入到产业发展中,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研发中,通过技术创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共建产业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科教融汇”带动“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