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玉
2022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徐特立先生诞辰145周年。徐特立从事革命工作一直与教育事业相联系,“从十九岁一直到六十二岁都是以教书为职业,教育为事业”[1],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中央苏区时期,徐特立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长,兼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是我国无产阶级职业教育的早期探索者和实践者,其职业教育思想在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里得到淬炼,在教育实践中闪耀的职业教育思想光芒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对延安时期乃至后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中央苏区时期是无产阶级职业教育的初始阶段,徐特立作为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负责人,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并紧密结合苏区战时实际展开了有效探索。“职业教育系统具有多维价值,从不同逻辑和不同层次看,是多元参与主体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及治理共同体的综合体”[2],从共同体视域下考察徐特立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一个兼具职业教育价值观、德育观、实践观和育人观的综合体。
中央苏区时期,徐特立在探索职业教育思想过程中,非常重视在职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职业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把职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他指出,“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学校各种课程中去”[3],所以他强调在战争环境中的职业教育要渗透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传授马克思主义常识,加强价值观的引导。中央苏区制定的文化教育政策也强调,“不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上来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程度与政治水平,使他们能够运用各种科学,技术及管理的工具,苏维埃社会的建设是不可能的”[4]。
徐特立在艰难岁月里针对广大苏区工农群众实施职业教育,坚持职业教育的价值观引导,重视职业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常识的学习,这在他签发的许多苏区职业学校的教育章程中有充分体现。1934年签发的《短期职业中学试办章程》第一条申明,职业中学在完成义务教育的同时,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常识有最低限度的了解[5],意味着在生产劳动教育过程中加强价值观的引导。中央苏区创建的中央农业学校以促进苏维埃农业建设为宗旨,学校制定的《中央农业学校简章》也明确把政治常识课排在首位,要求学校讲授“最基本的政治常识及苏维埃建设的实际问题”[6],其后安排的是科学常识、农业知识课。因此,徐特立对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探索,既见职业水平提高,又见民族大义。
德育教育是徐特立职业教育思想中的重中之重,即强调职业知识传授与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徐特立在论述教育的德、智、体三者关系时认为,“德育是培养作人的问题,是三育的核心。德育的作用和任务是什么?是按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7]。中央苏区时期的职业教育强调在讲授职业知识中渗透德育理念,把传授职业知识融入无产阶级价值取向之中,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积极引导,在职业教育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理想。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新时代职业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德为先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这与徐特立的职业教育德育观是一脉相承的。
与此同时,苏区农村封建道德的陋习与苏区倡导的新风格格不入。中央苏区的职业教育有意识地渗透正确道德观的引导,对于苏区陋习、封建传统等有违伦理道德的行为进行鞭挞,并积极引导改变。如,针对苏区农村童养媳制度、包办婚姻、妇女压迫等陋习时常提醒和教育,职业教育中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苏区倡导新风。再如,徐特立善于把健康的卫生观念传授与现实生活结合,他在回忆长征趣事中曾提到,由于群众观念陈腐,认为水对人体有害而忌讳洗澡,为了达到说服群众改变旧的陈腐卫生习惯,以大家熟知的孙悟空比喻,认为猴子不洗澡会长虱子,通过叮咬而感染疾病,在生活实践中教育百姓接受健康的卫生观念。
中央苏区职业教育非常注重与生产劳动结合,这是徐特立职业教育的核心所在。20世纪初,他在《实业教育之我见》一文中透露出其职业教育实践观的萌芽,直陈实业教育脱离实践的状况,“虽知造纸之理,未见造纸之事;知织布之理,未见织布之事”“工业中科学全无实际,应设在工艺讲习所,学校应设校林与校园”[8]。徐特立在《谈谈学校教育》中也强调教育注重实践的观点,“对各科教学要注重实物教学、实地教学、书本教学(注意图表)及实际行动(日常活动中学习)”[9]。徐特立职业教育理念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应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职业知识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劳动实践中践行其职业理念。
徐特立的职业教育实践观通过在中央苏区时期创办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得以体现和落实。苏维埃政府根据苏区现状和斗争形势的需要,加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的力度,包括:“(一)工厂学校。训练在工厂里工作的青年,一方面得到工业的理论,同时在工厂里实习,成为有技术的工人。(二)农场学校。训练农场少年,一方面得到农业理论,同时在农村实习,造成农业技术人才……”[10]。徐特立强调职业教育开展要与实习结合。1934年他签发的《中央农业学校简章》,规定了课程教授内容是政治常识、科学常识以及“以实习为中心学习以下的农业知识:苏区主要农作物栽培法、育种法;苏区现有的主要肥料的制造、保存和施用法……”等七项农业知识,强调“以实习为中心”来学习,“经过实验场、展览所从实际方面给学生以必要的农业知识”[11]。教育人民委员部同年订定的《短期职业中学试办章程》也提出,“职业中学的设备,必须适应生产技术实习的需要,例如农业中学,要靠近农村或红军公田,棉业中学要靠近棉田,纺织中学要靠近机织工场等”[12]。徐特立的观点明确,创办短期职业中学并不是单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是把理论与苏区农业实际相结合,有效推动苏区的农业生产。
中央苏区时期徐特立职业教育的育人观主要体现在职业师资的培育、职业人才培养和储备、职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和职业教材的编写等方面。
首先,大力培养职业教师队伍。中央苏区的职业教育几乎是白手起家,缺乏人才是首要问题,为了在苏区培养专业人才,教师的培养和储备就格外重要,所以首先应重视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培养一批适应战时所需的职业教育骨干力量。为此,必须加大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财政预算,优待教员,如苏区永定县于1930年2月召开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议案作出决定:“教职员待遇——除与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同样待遇外,另酌量情形津贴零用费。”[13]中央苏区在提高教师物质待遇方面还具体规定:“高初级各学校教员伙食费,根据上级指示要比工作人员增加,以提高文化教育,……每天比工作人员增加1.4角,由各乡苏负责供给。”[14]党和苏维埃政府不但从提高教员待遇上培养师资,而且努力兴办师范教育培养师资,“当时,仅中央苏区的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统计,教员就有1万多人,其中80%是列宁小学教员。这是一支基本上适应教学需要的红色教员队伍”[15]。
其次,重视职业人才培养和储备。苏区时期,各行各业缺乏专门人才是最大难题,人才招募、培养和储备非常重要。苏维埃政府为了改变职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状况,曾就此专门刊登征求专业技术人才的启事,以“现金聘请”的方式招揽人才,“凡白色区域的医师,无线电人才,军事技术人员同情于苏维埃革命而愿意来者,……于订立合同后,护送入苏区”[16],可见苏维埃政府求贤若渴,想尽办法延揽职业技术人才。除了从外招募专业人才外,苏区还特别重视培养专门人才,这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制定的有关教育发展规划和徐特立签署的兴办职业学校章程中可见一斑。因此,苏区根据战时条件和状况创办了各级各类专业职业学校,为苏区战争和社会建设提供了专门人才保障。
最后,职业知识体系建立和职业教材编写。中央苏区职业教育从零起步,所以对适合战时职业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十分必要的。没有职业知识的储备和建构,就无法出版适应战时所需的职业教育教材,也就没有职业学习的蓝本,如只是无系统的师带徒式传递职业知识,就很难有效提高战时职业教育水平。为了提供军事、工业、农业、灾害、医药、护理、缝纫、绘画、宣传等战时所需的实用性知识,中央领导人和从教人员必须出版相关的职业教育书籍。因此,苏区时期注重职业知识的储备和积累,编写、出版职业技术书籍与小册子,徐特立对教材编写提出多人合作的要求,“我觉得教科书是一二人编的,总是会有许多不适用的地方,顶好邀集许多的学者,共同讨论,来编细目”[17]。而且,“徐特立同志还亲自编写《自然常识》《农业常识》,供干部教育用”[18]。
中央苏区时期,徐特立的职业教育理论探索来自于实践,不但设置了满足苏区革命和建设所需的实践内容,而且创设了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致苏区职业教育实践呈现多姿多彩的样态,为特殊环境下的中央苏区培养了各项建设的专门技术人才。
中央苏区文化教育涉及儿童教育、小学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干部教育、军队教育、妇女教育及职业教育等,其中职业教育方面开展了切合实际的教育实践活动,构建了形式多样、促进生产、注重实效的职业教育内容体系。苏区教育对象涵盖大部分苏区军民,包括干部、军人、农民、儿童、妇女等,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职业教育,苏区时期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体现苏区特色的职业教育内容。
职业教育从一般意义上看,是学成后可以直接谋生的一切教育活动,苏区职业教育内容适应苏区革命需要,包括农业、医护、卫生、军事、金融、商业、税务、法律、通信、工程、纺织、算术、美术、音乐、戏剧、歌谣、宣传等,充分体现了实用性和实践性。农业生产教育包括农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气候常识等,如1934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央农业学校简章》中设置的科学常识课程,包括算术知识、测量的简易操作、植物的生理和病理知识,以及有关气象知识等;医疗卫生教育包括战地治疗与护理、药剂、急救、解剖、卫生、保健、传染病预防等;军事教育包括战略与战术、看护技术等;妇女教育包括纺织技术、缝纫技术、做草鞋与军鞋技术等;宣传教育包括写稿、演讲、漫画、标语、山歌等。为造就女子职业人才,徐特立在1934年签发了《女子职业学校暂行简章》,编制设置缝纫科、纺织科、染色科,课程设置国语、算术、政治科、职业科和艺术科。其中,国语科目“以应用为主,达到能看布告、报纸、标语等类日常应用文字,同时达到自己能做能写”,职业科“按照各科常识个别的分别教授(如缝纫科,即教授缝纫常识)”[19],苏区职业教育内容具有鲜明的战时特征。
苏区职业教育通过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等形式落实职业教育理念,提倡仿行苏联的免费教育,“那里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门首先向着工人开着。你愿意做医生吧!请进医科学校;你愿意做一个工程师吧!请进各种的工业专门学校;你愿意做一个农业专家吧!请进农业学校……,总之,你愿意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好了”[20]。苏区职业教育机构设立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包括常规的普通学校和特殊的专门学校与女子学校,以及一般性培训机构。
1.常规的普通学校
普通学校包括师范学校、红军学校、妇女学校、儿童学校、列宁小学等,除了开展识字和一般知识传授的常规教育,在保证民众文化素养提高的前提下,还充分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提升民众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
2.特殊的专门学校
中央苏区通过创办中央、地方干部学校和专门学校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以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干部学校是以培养干部和专门技术人员为主而创办的学校,是苏区职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苏区创办规模较大的各级部门直属的学校有中央干部学校系列的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央列宁团校等。地方干部学校是各省和地方为培养各级干部而创办的,较大规模的有江西省苏维埃干部学校、湘赣省委党校、湘鄂赣省委党校、闽浙赣省共产主义学校、赣南革命委员会工农学校等,其中1933年8月创办的江西省苏维埃干部学校招生规模达360人,开设了土地、国民经济和财政、文化教育班,内务、劳动班和工农检察及裁判班等专业班,为地方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特殊的专门学校包括农业学校、卫生学校、银行学校、商业学校、通信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中央红色医务学校等,学员通过学习提高专业技能,为苏区各行各业提供专门职业人才。此外,中央苏区还试办了短期职业中学,为苏区广大青年和群众讲授有关生活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
3.特有的女子学校
中央苏区男子大量参加红军,为了鼓励女子参加和支持后方,苏区特别针对苏区妇女创办专门学校加强女子职业教育。中央苏区省级办有省立三八女子职业学校、女子看护学校、赤色女子职业学校,在县级倡导“每个大的县须开办一个女子职业学校,增加妇女职业技能”[21]。中央苏区的瑞金、宁都、上杭、永新、莲花、茶陵等地都先后办起了赤色女子职业学校,成为支持苏区革命的重要力量。
4.一般性培训机构
苏区的职业培训机构以培训班、夜校、函授班的形式存在。中央苏区干部队伍亟待壮大以适应基础建设之需,创办地方干部训练班是苏区干部教育最为特殊的教育形式,时间短、见效快,这是干部学校出现之前普遍的教育形式。如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潋江书院的崇圣祠举办了为期7天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学员经过培训成为农村开展革命斗争的骨干。红军卫生医科函授班是为普及医学卫生知识,提高医学技术,特为在校学生、司药、医助及其他有志者所设的医科函授班。1929年7月成立的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是闽西苏区在新泉张家祠开办的工农妇女夜校,利用晚上时间培养骨干和积极分子,积极动员和鼓励妇女走上革命征程,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总之,中央苏区完备的职业教育机构体系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随着中央苏区职业教育事业如火如荼地开展,职业教育在减少苏区文盲、提高思想觉悟、促进劳动生产、服务革命事业、推动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及保卫苏维埃等方面都卓有成效,尤其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兴办,特别是女子职业学校和中学职业学校次第办起,为苏区革命培养了大量服务后方经济建设和各项建设的专门技术人才,成为支持前线、巩固后方的一支生力军。
中央苏区在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动下,因地制宜地创办了许多夜校,也成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有力补充,其成效从夜校数量和受教人数可见一斑。据毛泽东1933年12月考察兴国长冈乡的调查报告可知,全县9个夜校,“学生平均每校约32人,9校共约300人。男约30%,女约70%。全乡16岁至45岁的青年成年共412人,大多数进了夜校,45岁以上的‘老同志’也有少数来读的”[22]。而以苏区县级夜校和人数统计,数量更为可观,“据1932年8、9月江西省会昌、胜利等14个县的统计,共有夜学3298所,夜学学生52298人。识字组19812个,识字组员87916人。俱乐部712个,识字委员会2744个”,“其中,苏区模范县——兴国最为突出,全县夜学学生15740人,有130个乡的识字运动总会,561个村的识字运动分会,识字组3387个,组员22529人”[23]。
至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前夕,中国苏维埃运动喉舌《红色中华》总结了中央苏区教育的成就,“根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有了3199个列宁小学,学生约达10万人。4562个补习学校,学生约达8万8千人。23286个识字组,识字的组员只在江西一省就约达12万人,1917个俱乐部,参加这些俱乐部文化生活的固定会员,就有9万3千余人”[24]。这些数据生动反映了苏区工农踊跃参加学习和职业教育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的状况,仅从当时苏区创办的学校数量和学习人数就可以体现出中央苏区颇为显著的职业教育成效。
中央苏区时期徐特立的职业教育思想扎根广大农村,适应战争环境,服务苏区革命,打上了鲜明的战时烙印。中央苏区时期作为中共早期职业教育的探索阶段,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农职业教育路径,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当今职业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所有教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职业教育也一样。中央苏区职业教育一直重视思政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信仰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服务苏区社会的建设者,最终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纵观苏区时期职业学校的一系列简章都有关于职业教育的思政课程,《中央农业学校简章》《短期职业中学试办章程》《女子职业学校暂行简章》等中所列科目都包含了政治科,“以当时的政治问题为主,使学生有一般的政治常识”[25]。通过职业教育“政治常识”学习,使军民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加强支前扩红、优属慰劳、拥军爱民、经济建设、扫除文盲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劳动技能和战时自救能力,为苏区革命提供物质保障,为苏区建设提供动力,最终实现革命理想。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新时代的职业教育着力培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职业教育要注重价值观引领和政治导向,针对不同专业领域,面向各行各业的职业教育都应把思政教育贯穿其中,把专业学习与思政内容结合。在当下形势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职业教育不能忽视主旋律,不能只关注职业知识传授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两者兼顾。
徐特立的职业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这是其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并通过苏区职业学校得以体现。徐特立作为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负责人,领导创办了女子职业中学、卫生学校、看护学校、通信学校、银行学校、中央农业学校等各类职业学校,“徐老尤其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学生要在生产劳动中锻炼。他认为在生产劳动中锻炼,对青年有许多好处”[26]。知行合一的理念在职业学校中进行了广泛而有效的实践,1934年,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订定的《高尔基戏剧学校简章》强调,“中央苏维埃剧团与本校实习工作有极密切的联系”[27],同年的《中央农业学校简章》提到,“搜集选择优良的农作物种子,经过实验场的实验,将所得的经验发动群众进行育种,以供给苏区各种优良的种子”[28],都非常注重专业知识讲授与实习工作、现场实验的结合。苏区职业学校以普及职业教育为己任,为中央苏区培养了大量的各级各类专门职业人才。
当前职业教育应顺应新时代潮流,借鉴苏区因地制宜践行职业教育的知行合一观,加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操作,强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职业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条件建立实训基地,实行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之路,切实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未来工作中易上手、有后劲的社会所需职业人才。
中央苏区的职业教育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创建的,是在偏狭山区发展起来的,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创建职业教育事业,职业教育内容和形式适应苏区农村现状和革命需要,深深烙上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印记。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农业、商业、军事、医护、卫生、纺织、工程、通信、美术、戏剧等实用性强的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同时,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创办了多类型、多层次和多规格的职业学校和教育机构,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外,还因地制宜创造了夜校、半日学校、业余补习学校、识字班、俱乐部、列宁室识字小组、初级劳动小学校、高级劳动小学校等各式各样专门性的职业教育形式,尤其在苏区创办了各具特色的职业学校,尽可能使更多人接受职业教育,极大提高了群众的职业素养和生产能力,满足了战时需求。
中央苏区时期积累了在革命年代创办职业教育的经验,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因时应势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为当前互联网时代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借鉴。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应契合新媒体环境,与时俱进,努力更新职业教育内容,探索适合当前社会分工的职业教育内容,适应社会发展之需,有效指导社会建设和农业生产实践,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教育形式应具有网络时代的特点,新媒体时代信息量丰富,获取信息方便、快捷,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优势,通过网络远程教学,利用AR、VR、AI等技术营造沉浸式教学环境,注重室内和户外结合,努力探索出一条因时应势、注重实效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拓展网络时代职业教育范围和提高教育效率,为我国社会建设服务。
苏区时期在职业教师的培养和教材编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尽可能以优待政策培养和储备教师队伍,并加强中央苏区职业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据目前已有资料统计,中央苏区时期编写和出版的职业教材多达30多种,如《药物学》《地理常识》《自然常识》《农业常识》《卫生常识》《看护教科书》《生物常识》《理化常识》等实用性职业教材[29]。这些教材的编写考虑到苏区群众文化水平和接受心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成为不断为中央苏区培养和储备人才的关键。
当前,在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中,职业教育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然而,在长期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体的认知惯性下,职业教育观念还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职业教育的意识还有待提高。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应以苏区为借鉴,在加大普通教育师资培养力度的同时,不可忽视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育。首先,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满足竞争激烈的人才环境;其次,组织力量编写满足当下需求的职业教育教材,教材内容既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又体现出一定的理论水准。此外,尽力改善教师待遇,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
中央苏区职业教育思想是早期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徐特立作为中央苏区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长,兼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职业教育在他的领导下开展了丰富的探索和实践,凸显了时间短、困难多、范围广、见效快、影响大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央苏区职业教育在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发挥了特殊作用,取得卓著成效,从而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如果撇开时空背景,中央苏区探索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职业教育理念、因时应势的实践路径、注重实效的教育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对促进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倡导和加强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