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强国,职教何为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谋划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10-17 01:32于志晶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33期
关键词:产教强国体系

于志晶 孟 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职业教育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分量之重、地位之突出前所未有,变革任务也空前重大和紧迫。如何从党中央战略谋划的高度,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论断,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一、面对一体推进三大强国建设教育要作出明确的回应

作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战略谋划,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题,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进行一体谋划,并将其放在报告十五个部分中的第五部分、紧接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之后进行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强国崛起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对全球竞争本质和未来发展关键的精准把握。

在报告第五部分开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对新形势下,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的地位作用作出的重大科学论断,建立了“三者一体推动”的立论之根。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整体部署,形成了科学完整的战略体系——在摆位上,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任务上,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关系上,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在导向上,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在战略重心上,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看,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建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体战略安排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把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置于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者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事关全局的重要作用。我国教育普及化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位居同期全球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每年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培养输送数以千万计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上亿人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研究创新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我国进入创新国家行列。实践充分证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是抢占现代化建设制高点的“先手棋”和“关键一招”。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最为紧迫的任务。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建设。这一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挑战、实现中国梦的极大历史勇气、政治智慧和战略制胜能力:通过教育优先发展夯实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基础,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独立自主开拓创新,通过人才引领驱动巩固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主动,三者既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统筹协调、整合发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充分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中,教育要进一步凸显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对三者进行整体战略部署中,首先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教育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党中央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极度重视,将其作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的大是大非问题。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体现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要求和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一贯立场。报告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进行了战略布局,对整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建设作了鲜明导向。对此,教育战线要作出明确回应,需要进行多重视角的深入思考和行动安排,比如:教育工作如何有效衔接和贯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工作在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中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通过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推进科教融汇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职业学校、普通高校如何有组织地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如何发挥普通高校、职业学校在加快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中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二、职业教育是教育整体改革的重要连接点关节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对教育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中,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在其他部分,报告还强调“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建设包括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全民终身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1],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之重、地位之突出前所未有,变革任务也空前重大和紧迫。

从二十大报告要求看,党中央是从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把职业教育改革作为三者统筹推进的重要连接点、关节点进行部署的。职业教育既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也包括继续教育和培训,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也有继续教育的属性,是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面向终身的教育[2]。世界范围的教育发展实践证明,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普及化,一方面,职业教育自身呈现出非常鲜明的高移化、全民化和终身化变革趋势;另一方面,过去与职业教育相疏离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更多地具有了职业教育的特质,把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进行整体性设计,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政治议题[3]。在当下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只有通过整体优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才能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更加匹配、高效的教育供给,从而形成充分和可持续的发展支撑,这是党中央把“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作为重大政治议题的内在逻辑,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紧迫需要。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者协同创新与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成了清晰的战略衔接关系,前者是入手处、破局处,后者是着眼点、落脚点。第一,通过统筹“三教”协同创新要大力推进职普融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4]。推进职普融通是建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内容,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机会,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思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从实践进路上看,我国的职普融通从中小学渗透职业教育、高中教育阶段的职普沟通,逐步向高等教育领域发展。在此背景下,提出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无疑为在不同教育阶段的职普融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融通”的深化提供了更大的政策推动力。第二,通过统筹“三教”协同创新要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实行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球性的共识[5],也是我国教育公共政策的重要主张。201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把“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作为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要求;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产教融合作了整体性规划和政策安排。从政治议题形成的过程来看,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是对深化产教融合的更加明确的教育体系改革设计。第三,通过统筹“三教”协同创新要大力推进科教融汇。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会议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6]。这是党中央首次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职业教育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确立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的重大命题。统筹“三教”协同创新,表明党和国家对发挥职业教育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为如何实现从“对接”到“融汇”的跨越指明更加清晰的改革方向。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如何谋篇布局“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时强调,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7]。统筹“三教”、推进“三融”,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大职业教育观。要做到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协同创新,就要准确把握各要素、各环节的重点所在和相互关系。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就是要发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自特点,根据发展需要系统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通过优势互补、改革互促,推进职业教育加强文化知识教育、高等教育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继续教育兼顾知识技能和文化素养教育[8],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进职普融通,重在打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各教育阶段的联通渠道,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立交桥;推进产教融合,重在使教育链与产业链、岗位链、人才链紧密衔接、高度匹配,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推进科教融汇,就是要融合汇聚科技和教育两种资源,形成更加磅礴的创新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重点建设领域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9]。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新的部署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指明了方向和重点任务。

第一,紧紧围绕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建设着力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就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党中央对于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大论断。经过持续深化认识和改革实践,作为重要理念和指导思想,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在法律、政策以及理论上得以全面确立。实践充分证明,随着经济、科技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提升具有特殊功能的教育类型,其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更加重要更加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高度,着眼于统筹“三教”、推进“三融”,进一步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确立了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略,为我们思考和明确新时代新征程我国要办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怎样办好职业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在目标上,要紧紧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建设,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在任务上,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立德树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途径上,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重点上,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在保障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

第二,紧紧围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着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逐步建立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总的工作抓手,常抓不懈,并随着时代发展和要求变化,不断丰富建设内涵[10]。2022年颁行的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对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规定的核心理念仍然是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构建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让每个学习者都能获得教育机会,都能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终身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横向融通,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推进中职教育多样化发展;在普通中小学中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工匠精神教育等;在义务教育阶段后的职普教育之间为学习者建立学习成果认定机制和转换通道。纵向贯通,就是要打破职业教育只有专科教育的“天花板”,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积极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整体规划和设计中职、专科高职、职业本科、研究生教育专业目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充分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第三,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推进高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加快建设包括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我国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大力发展职工教育、技工教育、中专教育,为国家大规模建设培养急需人才,支撑起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国家大规模发展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成功探索出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形式,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本经验和模式。实践表明,高技能的形成既需要充分的基础知识传授,更需要持续的经验积累和工匠精神陶冶,开展持续、系统的教育培养是打造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有效途径。在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要进一步畅通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高职专科教育为主体、职业本科教育为牵引的人才培养通道,建立中职与高职贯通培养、中职与职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高职专科与职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等多种机制,进一步扩大专科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职业本科学校招收中职和专科高职毕业生规模,扩大应用型本科学校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让技能型人才能够快速成长、高技能人才加快涌现;另一方面,要坚持德技并修,把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养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努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

第四,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深化产教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基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为全世界产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在一些领域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同传统发达国家相比,同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还不高,产业链整体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体经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良田沃土,职业教育只有根植实体经济、走产教融合之路才能获得不竭动力,才能彰显出自身独特价值。加快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为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广阔的作为空间。一是要从“点的合作”向“面的融合”转化,由一校一企、一校多企、一企多校等点对点的合作,变为基于产业园区、开发园区与教育园区、教育集团的融合。二是要从“短链接”向“长链融合”转化,由在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或一个端口的合作,变为基于整个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和各个端口的融合。三是要从“松散合作”向“实体融合”转化,由临时性的、简单交换利益的合作,变为产权明晰的、基于实体建设的长久融合。四是要从“低端融合”向“高端融合”转化,由在低端产业形态内的合作,变为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形态内的融合。五是要从“单一融合”向“综合融合”转化,由仅在单一岗位环节或专业环节的合作,变为在生产服务全过程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融合。

第五,紧紧围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教融汇。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推进科教融汇,确立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职业教育与科技融汇的重点领域是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四大方面。职业教育实现科教融汇的重点方式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系统性建设,需要解决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科研平台、技术标准、文化环境、人才队伍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核心是人才。要破解“卡脖子”问题,既需要自主培养造就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也需要自主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在建立高技能人才自主培养机制上作出新的突破和贡献。二是围绕科技平台建设发挥“中试车间”作用。职业教育处于生产第一线,具有产教融合的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普遍建立了技能训练中心、技术开发中心、产业学院、创业学院等,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积累、技术创新方面发挥转换站、传递手和孵化器的作用。要进一步聚焦科技重点领域和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环节,推动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开展科技研发活动,探索职业教育在科技转化中的“中试车间”办学模式。三是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职业教育是根植产业、根植地方的教育,推进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主战场在地方、在当地中小企业。职业学校的专业具有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的特点,要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发挥学校的专业、人才优势,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为企业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产教强国体系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强国有我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秦晋争霸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