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类”课后思考练习题的类型分析与教学建议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中年级下册教材为例

2022-10-17 05:30翁秀萍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情思练习题习题

翁秀萍

(莆田市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兴安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将‘语文素养’作为另一条线索贯穿全书,即将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1]课后习题是学科知识的具体内容、表现形态、设计理念在教材中具体呈现的一部分,承载着对语文素养落地的检验和反馈的重要使命。教师应通过多层次认知维度的练习题研读与教学,指导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等显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逻辑思维,获取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精神等隐性知识,从而真正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中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对“比较类”课后思考练习题作类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比较类”课后思考练习题及其意义

“比较”指的是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可以激活思维活动及过程,在比较过程中经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等活动,从而提升思维的能力与品质。“比较类”课后思考练习题,即设置在课文后面,引导学习者对文本中的人物、做法、观点及表达等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促进深度理解文本内容、情思及表达的练习题目。布鲁姆根据人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规律,把认知结果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等级。按照祝新华的阅读评估理论,发展性阅读行为含有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六种能力元素,其对应从低到高的认知能力。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意能力。“比较”即分析的过程,蕴含丰富的思维活动和一定的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相对而言,“比较”是整合整个认知过程和各种能力元素的方法和过程,因此有利于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

二、统编版小学语文中年级“比较类”课后思考练习题的类型分析

统编版小学语文中年级“比较类”课后思考练习题的类型,一般包括内容的比较、表达的比较、情思的比较等,具体类型见表1。

表1 统编版小学语文中年级“比较类”课后思考练习题类型

通过对统编版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整理,发现三年级下册“比较类”习题数量占整册教材课后习题总数的13.15%,其中显性比较类习题占比7.89%、隐性比较类习题占比5.26%;四年级下册“比较类”习题数量占整册教材课后习题总数的17.95%,其中显性比较类习题占比12.82%、隐性比较类习题占比5.13%。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比较类习题的设置比例随着学生年级增加,比重也在相应提高。教材课后习题对应高阶思维能力的设置数量与学生年龄增长和认知水平发展相一致。由此可以看出,与学生年级和认知水平相对应的比较分析能力对学科思维的形成而言十分重要。

小学中年级常见的“比较类”习题包含“内容的比较”“表达手法的比较”“情思的比较”三种类型。对内容的比较,主要是引导学习者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品味教材所要陈述的基本内容和意义,这类问题指向学科的表层知识,虽含有一定的学科思维和方式,但属于低阶思维阶段。对表达手法的比较,主要是引导学习者通过对比,体会作者表达修辞方式与文本内容的适配性和准确性。通过表达手法体现的文本语言风格(如雅俗、清闲、华丽等),更指向文化语言审美。这类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文本规范性的表达手法,指向学生的语言审美评鉴和习作表达,对应布鲁姆的分析和创造认知层面,含有丰富的学科方法和学科思维,属于高阶思维阶段。对情思的比较,主要是引导学习者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体会文本语言文字传递出来的个性化情感思想和独特的审美体验,这类问题对应综合评价的认知层面,也指向高阶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语文课程培养素养的角度来看,课后“比较类”习题的研读,除了关注文本内容层面的低阶思维外,更应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思维方式比较、审美比较、文化比较、价值比较等高阶思维的培养。

三、统编版小学语文中年级“比较类”课后思考练习题的教学建议

(一)内容比较类教学建议

理解教材文本内容是学生阅读文本、进入文本的重要前提。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文本语言表达的具体内容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准确感受文本内容呈现的事物形象、具体体会文本作者内隐于具体语言中的独特情思及个性表达形式。内容比较类课后思考练习题重在引导学生整体、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其次针对“比较点”进行细读并联系上下文提取准确信息,最后比较关联,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19 课《剃头大师》一课的课后习题:说说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这道习题指向“文本内容的比较”,日常教学流程为:

1.出示课堂阅读学习任务。

2.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有关语句,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3.全班交流找出的句子和具体的体会,对比二者的不同。

4.教师总结。

通过文本阅读、发现理解、体会交流、对比总结等学习步骤,以达成对文本内容的比较学习。整个教学流程完整,阅读、思考、交流表达等学习行为一应俱全,通过交流基本完成比较学习,学习任务顺序达成。但是认真观察会发现,整个比较学习过程基本是在学生随机发现、随意表达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缺少思维的参与。课堂上,学习者具备思维参与的学习行为,往往需要一定的思维工具来辅助达成,教师需要为学习者提供辅助的思维整理工具,帮助其进行有效的对比整理。这个思维工具就是切合文本内容的表格。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表格,对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进行梳理。在表格的辅助下,学生的对比学习避免了零散无序和随意性,自然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有序整理,有思维含量的对比体会也水到渠成。基于此,教学程序可调整如下:

1.出示课堂阅读学习任务。

2.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语句,完成表格。

3.根据表格,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交流,总结。

根据布鲁姆认知理论,通过表格整理进行对比的学习过程,指向分析和综合层次,这样的文本阅读行为就有了思维的参与,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表达比较类教学建议

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是发现文本内隐的表达规律,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过程内化表达规律,并在具体的情境任务或项目实践中尝试迁移并应用表达规律,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实践价值。表达比较类课后思考练习题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表达的形式,获得语言运用的认知及规则,学以致用。其具体教学步骤为:1.品读联系全文体会各自的表达效果;2.研读领悟各自的表达奥秘;3.比较感受不同情境的表达方法及效果的规律;4.创设情境加以运用。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11 课《蜜蜂》课后习题第二题: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语句,和同学交流。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蜜蜂》一文是观察记录文,词语的表达准确性是文本表达手法上的一大特点。习题中,加点词语“二十只左右、好像、大概、两点四十分”均指向词语表达的准确性,其中,“二十只左右、好像、大概”三个词表示估算,而“两点四十分”体现准确性,是法布尔严谨实验态度的充分表现。三个句子的加点词语,既有表达不确定性的估算,又有准确无误的时间记录;二者对比既有共性的对比,又有异质的对比,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表达的准确性具有丰富性特征,要在不同语境中,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选择用词。

又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中的字词句:读一读,想想下面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照样子写一写。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这两个句子在表达手法上具有共同点:都是总分关系,都是对场景画面的具体描写,都含有连接词“有的”,后面展开部分都是对事物动作神态的描写。这道题目的对比学习,指向句子表达的共性对比,这种表达指向文本优秀句式表达手法的鉴赏,更指向汉语言文化的审美价值鉴赏。

类似习题的对比学习中,常规的学习过程为:

同时,示范区土壤保蓄水分能力提高2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以上,肥料利用效率提高3%~5%;化学肥料使用量降低20%;土地生产率提高10%~2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每公顷直接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农业废弃物利用率提高60%以上,直接经济效益提高20%以上,间接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

1.读一读句子,判断加点词语的具体意思或句子运用的表达手法。

2.去掉加点词,对比读一读,发现句子表达上发生的变化。

3.对比分析其语言表达效果。

4.朗读总结。

以上对比学习步骤,学生看似理解了具体词句运用的意思和方法,也对比分析了其语言表达效果,积累了优秀的文本表达语句案例。但是表达手法的比较,除了体会作者表达修辞手法对文本类型的适恰性和准确性外,更应体会到不同文本语言表达的风格背后蕴含的文化语言审美。学生的语言审美评鉴能力直接与习作表达能力密切相关,是学生综合创造表达的思维来源。因此,可以从改变学习者学习立场出发,让学生从单纯的读者身份转变成作者身份,用自己改创的作品与文本句子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表达经验,切身体验文本中语文表达手法的优点,从而感受文本语言表达手法的精妙和严谨,实现对文本优秀表达手法和语言风格的鉴赏和评价,为改进自己的创造表达积累经验和素材。具体学习过程设计如下:

1.选择一个句子或段落,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采用其他表达方法或语言风格来表达。

2.与文本原句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其语言表达效果的异同点。

3.发现文本表达手法的严谨性和适恰性,体会文本语言表达的审美价值。

4.领悟优秀语言表达的要点,积累语言表达的经验。

5.创设情境,进行迁移运用。

这样的设计,突破了原先常规教学中关于表达方式“直接告诉式”“概念化”“标签化”的方式,关注学习者的“自我揣摩”与“自我领悟”,关注“情境化的表达方式及效果”的探究,关注语言经验的积累及实践。

(三)情思比较类教学建议

要深入理解文本、体会文本的意蕴,需要深入领悟文本的情思。情思比较类课后思考练习题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不同感受、观点、评价的比较,探求文本更丰富、更有深度的意义与启思。在教学中,具体做到:1.联系全文,把握不同情思的关键要点;2.比较分析不同情思的异同及优劣;3.综合判断及丰富对文本情思的理解。文本情思的体会,一般涉及文本内容中隐藏的作者个性化情感思想和文本故事承载的道理,这类问题一般涉及对文本人物或故事道理的评价鉴赏。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 课《鹿角和鹿腿》课后最后一道习题:下面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

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

从文本的内容来看,美丽的鹿无意中从水面看到自己美丽的倒影,为自己漂亮的身段、精美别致的鹿角所陶醉,同时发现自己四条腿太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从而开始抱怨嫌弃自己的四条细腿。正当它陶醉于自己美丽的鹿角中不可自拔时,一头狮子正悄悄向它逼近。在逃避狮子追捕的过程中,有力的长腿帮助它很快摆脱危险,而美丽的鹿角却被树枝挂住,导致它差点被狮子抓住。于是鹿得出结论:两只美丽的角差点让自己送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自己狮口逃生。对于这只经历生死逃亡的鹿而言,它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生存面前,美丽与实用很难兼得。从文本故事内容本身来看,刚刚经历生死逃亡后,产生的领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符合当时的故事情境;但是作为故事的阅读者,如果不能超越故事情节,用更客观的眼光看待鹿腿与鹿角的作用,由此得出的体会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编者在课后习题设置上述对比性习题,引导学生跳出故事情节,进行思辨性的思考。

对于“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和“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这两种说法,学生做出判断没有什么难度。大部分课堂的教学程序如下:

1.出示两个句子,读一读。

2.读句子,思考: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3.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阐述理由。

4.对比发现第二种说法比较客观,学生基本赞成第二种说法。

教学中,学生大多能独立作出自己的判断,并说出一定的文本或生活经验依据。整个对比学习过程也有一定的思维活动参与,学生确实超越文本故事情节本身的局限性,做出带有思辨性的判断。那么,这样的比较学习就是含有思辨思维的高阶学习吗?所谓思辨性思维,就是在理解故事特定结论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客观现实和信息合理质疑,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接受或拒绝他人的看法,并能保护自我想法的一种思维模式。基于思辨思维特征,该比较性习题可以按照下列教学程序来进行:

1.出示两个句子,读一读。

2.结合文本最后鹿发出的感慨,你认为第一种说法有没有道理?请分别从有道理和没道理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并找出支持该想法的理由。

3.学生在本子上罗列有道理和没道理两个角度解读的不同理由。

4.全班对比交流两个角度判断的理由,体会两个角度观点支持证据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5.基于充分的验证,得出第二种说法更严谨。

这样的设计立足文本理解,立足不同角度,立足审辨思维,培养学生有理有据的思维,关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学生在情思的比较中,更深入理解文本,关联生活及社会,关联学习及人生,丰富心灵,提升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课标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得到表现。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思维的基础上,对文本课后“比较类”思考题进行研究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能够在富有学科思维的课堂语言实践活动中,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情思练习题习题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中秋寄情思
飘落的情思(局部)
十月情思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一道练习题中的一题多解
条形磁体附近磁通量的最大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