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孟德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吴其尧撰文《也谈“翻译体”》,对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傅浩访谈文章《解说叶芝:瞄准作者本意》发表的观点遥相呼应,表示赞同。
笔者也注意到2022年2月14日《文艺报》上的这篇文章。傅浩的原文这样说:“‘当你老了’在汉语中是个不合语法的病句,现在以讹传讹,流毒甚广,大有积非成是之势。这个问题我公开讲过多次,但人们的成见很难纠正,不少听众还找我理论呢。我的译法是‘在你年老时’。”傅浩是诗人叶芝的研究者,著有《叶芝诗解》一书,其体会较为深刻。
吴其尧沿着傅浩的“病句说”表达自己的看法:“当……时(的时候)”属于典型的“翻译体”,这种表达方式因为历时已久,已为使用者习而不察,在报刊和自媒体表达中随处可见。回到叶芝诗歌“When You Are Old”,译成“当你老了”,不如译成“等你老了”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是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西方文学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诗人,其作品受到很多中国读者喜欢,受众面比较广。
吴其尧和傅浩关于国内较为流行的、又被谱曲演唱的《当你老了》虽说角度不同,观点却是一致,就是认为这四个字的汉语表述出现了问题:一个是说语法的时态用错了;一个是“字面翻译”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至今被广为传播,看似是语言的“约定俗成”,殊不知却是“以讹传讹”。
笔者认同二位先生的观点。就当前新闻工作职业特点来说,这类“翻译体”在新闻稿中出现的问题,可称为“作文体”。
过去写作新闻稿件,我们常说要深入生活,要走进群众中,要接地气。群众的生活不是平面化的,而是立体的,新闻工作者所接触的信息、气息应是全方位的。笔者翻阅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闻稿件,依然感到有种清新之风扑面而来。那时,记者多是坐长途车到达采访地点,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进行深入采访,稿件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是自己组织的,绝不会照搬别人的文字,让读者感觉发在报纸上的变成铅字的新闻就像是“滴着露珠”。
然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一切都在悄然改变。邮箱、微信、QQ等电子传送工具的广泛使用让有的记者感觉大可不必实地去采访,而是借助电话、微信等工具进行新闻创作即可。当前,记者较少走进基层,其写出的新闻稿就像书斋里的应试作文,与基层、与群众生动活泼的生活学习场景相差甚远,难怪有的读者看完之后,留下一句话“不真”。
笔者的岗位职责即每日俯首编辑稿件,见得多了,深有感触。特选取几例“作文体”稿件进行分析讲解:
1.疫情期间“一位医生,赶上母亲去世,”“他思想挣扎后,决定不办丧事”。“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张XX,知道自己老家的村庄出现疫情,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决定不告诉家人。”
“不办丧事”“保守岗位秘密”在疫情期间是防疫规定,也是工作纪律。遵守纪律是每个市民的职责,更是医务工作者的基本职业操守,“思想挣扎”让人理解为跃跃欲试、试图违反纪律。究其原因,是因为记者主观认为“思想挣扎”有助于表达这位医生境界的升华,其实这是画蛇添足,是学生时期练习写作文的构思方法在作怪,是故弄玄虚、弄巧成拙。这种学生腔在新闻写作中表达的意思必然机械而苍白。
2.“两人经过协商沟通,最终确定购药送药方案。”
这是写疫情期间,两个志愿者为一位农村老人想办法买药的事件。这个问题新闻稿也经常出现,两个人商量就可以办的事,非得说成“方案”,不合情理。这些记者没有走进采访一线,没有感受那种生活场景,仅是在办公室里“写作文”。这样的新闻稿生命力不强。
3.“XXX村党支部书记张三深入村民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XX社区书记XX深入居民家中,问询年货准备的怎么样了。”
当前,记者的新闻稿件里“深入”一词滥用现象严重。本来都是基层工作,都是人们身边的工作、生活,没有什么“深入”可言。而记者热衷于用“深入”,原因有二:一是觉得用“深入”显得工作冠冕堂皇;二是典型的“作文体”。记者根本不了解基层干部的工作环境,导致写成这种套路式的“闺阁文”。遇上这种情况,笔者会指导编辑一律改为“走进”,如此一来不会影响文字的表达效果。
纵观“翻译体”和“作文体”,前者不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不符合汉语语法,“学究气”太浓;后者属于还没有补上走进群众之中这一必修课,还是一副“学生腔”,这样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新闻工作者总不能满足于“黑板上养猪”“电脑上种粮”“手机上种菜”,这种现象如果是偶然,还可以通过多多走进基层来补课;可一旦满足于惰性,形成积习,成为工作风气,其贻害则会像毒瘤一样滋生蔓延。
此外,当前新闻稿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过度的词语修饰,干扰了本来的汉语语法秩序。如“尽一点微薄之力”,显然属于重复性修饰,“微薄”就是极少的意思,因而“一点”不能修饰“微薄”。又如“政协委员认真聆听工作报告”,“聆听”是很认真听的意思,再加上“认真”则是画蛇添足。再如“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自觉服从防疫大局需要,主动投身防疫斗争,一幕幕感人的事迹每时每刻都在真实上演。”这样的大长句子修饰语太多,又有重复,使本来的句式臃肿不堪。
新闻工作者要有脚力,要舍得付出,甘于走出去经受风吹日晒、雨雪严霜。这是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动力之源、职业之根、前行之基。在当今的多媒体时代,“脚踏实地”更不能松懈,只有这样方可称为职责所在,不负使命,体现担当。
诚然,光有热情是不够的,一名在校大学生要想成为出色的新闻记者,必须尽快实现由学生向合格新闻工作者的转变,做好内功,练就、掌握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多向群众学习,多向生活学习,这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