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重要意义、现实困境和路径指引

2022-10-17 20:13张邦辉杨雅青
重庆社会科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农民农村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回顾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百年征程,就是为了使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国务院扶贫办更名为国家乡村振兴局,标志着“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是乡村振兴全面开展实施的关键之年,必须把握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重大机遇,把振兴农业、繁荣农村、造福农民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尤其在党的十九大以后,二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呈井喷式增长,愈发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现有研究来看,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大多数是对二者分别展开研究,结合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已有文献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盗用别人思想、算法或结论。学术论文讲究创新和研究结论,如果没有研究成果或创新性的东西,该论文是没有发表意义的。经常有作者在没有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为了发表论文,盗用别人的思想或算法或结论,占为己有,在参考文献中刻意地回避引用参考文献,特别是英文参考文献。

(一)关于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

一是关于共同富裕的发展演进。现有研究对于共同富裕的演进逻辑探讨主要围绕理论、历史与实践三重维度展开。李正图认为,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阐释了共同富裕所蕴含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基因、理论思想和现实实践。白龙、翟绍果基于实现共同富裕“共振于历史逻辑”的观点,回溯了共同富裕从“天下大同”到“天下共富”的历史渊源,阐释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人民探索共同富裕的理论演进与实践路径。韩文龙、祝顺莲基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的发展阶段性和理论创新性。王婷、苏兆霖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富裕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创新发展。

二是阐释共同富裕的内涵与特征。共同富裕的内涵极为丰富,重要论述很多,基本内涵包括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逐渐富裕四个方面。现有研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丰富的理论阐释。葛道顺认为,共同富裕涵盖了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福利在内的全结构福祉,强调实现共同富裕要遵守历史阶段性渐进逻辑和以需求为基础的差别原则。刘培林、钱滔等主张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层面把握共同富裕,认为其实质是全体人民共创共享日益美好的生活。张占斌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一般内涵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特殊内涵则体现为非同步性、非同等性、非剥夺性、非享受性四方面特征。周文、施炫伶总结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包括五方面基本特征,即全民性与全面性、共创性与共享性、渐进性、差异性,以及防止高福利陷阱。

综观前述,关于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学界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我们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围绕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学者们基于多领域、多角度进行了相应研究,但当前鲜有文献将乡村振兴置于共同富裕远景目标下进行探讨。有少部分研究结合了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两个议题,但较多关注的是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之间在宏观政策和抽象意义层面上的连接性,对于理论问题的研究深度有限,也缺乏对实践层面的指导。基于此,本文结合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战略两个重要命题,分析二者的内在耦合性关系,探讨以乡村振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困境难题,进而提出具体的行动指引。

根据MOOCs的特点,高校应科学合理地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比如:设计线下任务,包括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拓展学习内容的准备、讨论议题与课后作业等,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研读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深化理解课程内容,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议题与作业;设计课堂活动,课堂活动既可以检测学生线下学习情况,又可以现场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堂活动设计包括课程内容和作业回顾、学习问题展示与解决、分组讨论、课堂总结等;优化MOOCs资源,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时优化。通过以上教学模式,高校抓住教与学内容精华,定能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农民农村要发展,首先要解决不富裕的问题。2020年底,我国成功实现贫困人口清零,农民收入得到了跨越式增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持续提升,但整体的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中的表现尤为突出。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7 412元和18 931元,倍差达2.5,从世界范围来看仍处高位。受收入所限,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也显著低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远不如城市。从农村内部来看,农村内部收入差距问题更为显著。据2020年农村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来看,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38 520.3元,而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 681.5元,仅相当于21世纪初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 531.6元)。由此可见,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大,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缺乏经济保障是当前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实施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是要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二)关于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三号煤矿选煤厂是一座设计能力500万t/a的矿井型选煤厂,采用动筛排矸、单一跳汰分选的工艺流程。原设计生产工艺采用大于13 mm粒级原煤分级入洗和不分级全入洗两种方式。由于原煤水分高、粘稠,导致分级效果不理想,目前已全部采用不分级全入洗工艺。煤泥水系统为两段浓缩两段回收工艺,浓缩煤泥由筛网沉降离心机和压滤机联合处理,筛网沉降离心机回收粗煤泥,压滤机回收细煤泥。选煤厂主要生产兖矿2号精煤和动力煤,煤种为气煤,挥发分偏高,但由于其粘结指数较高(约70%),且具有低硫、低磷的特性,可替代部分资源紧缺的1/3焦煤。

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仍然任重道远,规模性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战成果始终是乡村振兴的优先目标,防止返贫工作是否做得好,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质量高低。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三农”工作重心全面转向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的延续和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在着力解决农民经济问题的基础上,更重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贫困复归,必须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保衔接的延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子更稳、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三是有关乡村振兴的规避误区。针对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防范潜在风险的预警性分析,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合理推进。叶敬忠、张明皓等从指导思想方面提出,乡村振兴不能固守农村两个“蓄水池”的思想,应将两个“蓄水池”转化为常规的国民经济变量,由此实现农村经济部门和城市经济部门的真正融合。朱进芳认为,要防范将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割裂、对立的问题,必须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二者有效实施。姜长云认为,为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要着力规避战略问题战术化倾向、发展目标浪漫化和理想化倾向、振兴方式单一化和“一刀切”倾向等五种不良倾向。郭晓鸣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普遍的发展热潮中尤其需要有冷静的理性思考,要认真重视和有效防范过度行政化、过度形式化、过度产业化、过度外部化四个 潜 在 风 险。

四是乡村振兴结合具体热点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结合乡村振兴与其他具体热点,对乡村振兴展开多角度研究,主要议题有新型城镇化、农村劳动力回流、农村金融、数字乡村、乡村旅游、新型职业农民等。张明皓认为,针对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践误区,必须从政策制定协同、执行协同和目标协同三个系统化的协同路径联合发力。文丰安认为,农村劳动力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有效驱动要素,要合理引导乡村劳动力回流,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王妍、孙正林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角度认为,通过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能有效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以此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董志勇、李大铭认为,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引领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不断优化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三)关于共同富裕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将乡村振兴置于共同富裕目标下,结合二者进行讨论的研究较少。从现有文献来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分析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例如,唐任伍、许传通认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具有理论逻辑的贯通性,包括目标一致性、使命共同性、原则统一性、路径趋同性四个方面;黄承伟阐述了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四重逻辑联系,进而提出二者的相关理论议题。另一类则着重探讨了实施乡村振兴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及作用。例如,李实、陈基平等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有力举措;叶兴庆提出,新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取向是缩小“三大差距”,必须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宋婵婵认为,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统一体,在实施乡村振兴中要始终坚持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

一是阐释乡村振兴的理论内涵。在相关政策文件的引导下,国内很多学者从理论视角着重探讨了乡村振兴的概念内涵、目标内容与战略意义。叶兴庆认为,以乡村振兴统领未来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农村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两大原则。黄祖辉认为,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握好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关系,目标是最终实现农业农村与农民现代化。闫书华从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论、战略方针论、战略目标论、战略要求论、战略保障论、战略道路论六个方面,探讨新时代乡村振兴实施中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吕方认为,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显著特征,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文明与文明和谐共处,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的新式现代性道路的伟大实践。

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结合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术界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讨从多视角展开。蔡昉认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加快推进共同富裕,一是要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二是促进和扩大社会性流动,三是推动社会福利全覆盖均等化。李春玲提出,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思路和重点人群精准对策三方面设计“扩中”的政策方案,以此达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效扩中”的目标。在三次分配的基础上,吴文新、程恩富提出通过“五种分配方式”整体推进共同富裕,即充分发挥“劳主资辅”“国家法策”“物价变动”“资本市场”“捐赠穷弱”在总体分配中的不同作用。针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张来明、李建伟认为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将促进共同富裕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二、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探讨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分阶段推进,逐步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就目标导向和推进逻辑来看,二者一脉相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性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个一百年”战略规划,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两步走”战略: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在对两个时间节点目标的处理上,正好对应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共同富裕分“两步走”的远景目标。由此可见,农村问题与国家整体战略的联系空前紧密,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二者相辅相成、和谐互动,在目标引领与逻辑推进上具有较高的耦合度。

当前,实践中的课程整合可分为两大类:学科本位的课程整合与儿童本位的课程整合。学科本位的课程整合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超越不同的知识体系,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这里的共同要素指的是相似目标、类似内容和大致实施方式。还有一种是学校常常容易忽略的,即以儿童现实的直接经验、需要和动机为出发点的课程整合。这种整合实际上是对现有课程的拓展和创新,是将游离在原课程体系之外的儿童经验和需求融入新的课程,故可称之为“儿童本位的课程整合”。

(一)价值向度: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共同”覆盖的群体是全体人民,意味着迈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更不能落下农民农村。围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把农民作为重点目标群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农民农村富裕,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是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共同富裕不局限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的提升,由此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共同富裕包含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从社会层面讲就是要建设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共同富裕社会,旨在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公平正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持续满足农民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还要将乡村振兴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获得感。

(二)目标导向:“两步走”步调一致

厘清共同富裕的内涵与特征,是探究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之间内在联系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虽然在内涵机理上有所差别,但在价值向度、目标导向、实现途径等方面存在多重耦合关系。

(三)实现途径:勤劳致富、先富带后富

共同富裕是共建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把“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则,强调共同富裕需要亿万人民胼手胝足奋斗、携手并肩拼搏,以勤劳智慧、共同奋斗来实现。乡村为民而兴,农村要发展,根本要靠亿万农民。以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共同富裕是渐进富裕,不是同时富裕,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要分阶段、分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发挥先富带动后富的作用,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起来,支持帮扶后富地区,进而逐渐缩小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无论是共同富裕还是乡村振兴,都强调在推进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坚持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先行,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允许存在先后的差别和合理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要着力缩小区域、城乡、收入三大差距。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把缩小城乡差距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城乡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进入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当前,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聚焦农民农村,乡村振兴的成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共同富裕的下限。通过乡村振兴的实施,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由此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实现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一)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更优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的路径措施。学界围绕实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展开了丰富的讨论,既包括宏观角度的探讨,也有对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具体探究。叶兴庆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制定规划,核心是抓好“人、地、钱”三个关键。王亚华认为,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要立足中国独特的国情农情,阐释了城乡融合发展、创新治理、精准脱贫等七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有效路径。刘合光认为,实施乡村振兴需要精准施策,可以从机制创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四大战略路径推进实施乡村振兴。严宇珺、龚晓莺认为,新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并从理念、制度、科技、治理、规划五个层面对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杨锦秀、刘敏等认为,乡村振兴新内源式发展路径的实现依赖于赋能、参与、认同的渐进式治理,主要包括重构文化认同、激活村民参与、实现乡村赋能三条路径。

(二)有利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则国家稳,农业兴则国家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局出发,向农村全面发展聚焦发力。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实现农业农村的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富裕富足的幸福生活。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实现关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前,正值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口,必须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我们要力争到2035年,实现农业农村农民与国家发展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让富美乡村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现代化强国的标志。

(三)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十九大根据我国国情的变化,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聚焦新时期“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农村作为长期发展滞后的区域,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为突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解决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必经之路。乡村振兴从顶层设计角度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意在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与整体提升。通过实现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方位振兴,着力解决“三农”工作重点难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持续缩小城乡差距及不同群体之间生活水平的差距,有效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农民群众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大部分认为浅前房、短眼轴、窄房角、晶状体前移、虹膜膨隆等相关是诱发房角关闭关键影响因素,如疑似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出现粘连性或者贴附性房角关闭之后,小梁网位置房水流出通道可能形成机械性阻塞现象,导致增加眼压,眼压持续升高,十分容易导致发生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症状,所以,早期诊断以及筛查处于未发作期或者潜伏期房角关闭或者窄房角疑似者,有利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预防[3-5]。

四、现实困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农民农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绝对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快速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等。当前,实现共同富裕面临三个主要问题:农民增收不足、农业发展缓慢滞后、农村建设不完善。如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是当前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任务。

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先进教育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为构建移动多媒体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有效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使之在中职英语课堂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虽然说课堂上移动媒体不能完全取代教师,但它们却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先进移动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涌进课堂被教师利用。

(一)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四是关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学者们基于多维视角阐释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意义与实现途径。孙长学、刘晓萍从城乡融合的角度认为,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在城乡融合发展问题上攻坚克难,总结了从五个维度协同推进共同富裕与城乡融合发展。王春光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角度认为,从农业现代化发展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并重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只有同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吕德文、雒珊从政策体系的视角认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三大政策工具,促进三者有机衔接。王宾、杨霞从法制保障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对于促进农业农村繁荣稳定、农民群众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二)解决农业发展问题

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连年递增的目标。但从目前来看,农业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亟待突破。首先,农业发展中“人、地、钱”三要素矛盾突出。“人”表现在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紧缺,受教育的年轻人倾向留在城市工作,现代农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地”主要指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受土地资源制约,农村农业产业发展与耕地合理保护之间的问题急需解决;“钱”指的是由于农业资金不足,导致农业转型升级困难、综合效益不高。其次,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农业经营模式制约了农业中现代要素的投入,因而农业的生产能力弱、生产效率低。同时,各类主体间分散生产经营,未能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欠佳,突出表现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规模化生产程度偏低,与市场需求衔接不足等问题。最后,农村经济粗放式增长的背后,带来了长期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近年来,农业生产中滥用化肥、农药、农膜等现象不减,同时大量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农村工业化污染问题,致使改善农村生态污染问题日渐紧迫。

(三)解决农村建设问题

当前,乡村建设行动正在加快实施,我国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是仍存在规划引领程度不够、基础设施进村到户任务重、公共服务供给不接地气等阶段性难题。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覆盖面、普及率、人均占有量等与城市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农村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进村到户任务艰巨,公共基础设施基本通到行政村,但进村到户尚有不少“卡点”和“堵点”。其次,在基本公共服务上,尤其是教育资源、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农村的供给远远落后于城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2亿,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为23.81%,老龄化水平比城镇高出7.99个百分点。农村的养老问题集中表现为养老服务的高需求与低供给之间的矛盾,农村的医疗卫生资源短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各类养老服务发展缓慢,给农村养老带来了巨大的考验。最后,当前农村建设还面临人才缺口大、流失严重等问题,导致乡村建设的发展驱动力不足。长期以来,受教育的年轻劳动力和精英人才大量向城市转移,致使农村空巢化、老龄化等趋势加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缺乏人才的有力支持,难以推进农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五、路径指引:以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做好“补弱、拉平、做强”三个关键。一是守住底线、补足弱点,协同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拉平差距,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是做强农村,全面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落地见效。

(一)守住返贫致贫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若干措施》,提出扎实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及国际局势变化,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任务。一要及时发现、帮扶易返贫致贫人口,根据对象群体的类别和发展需求,分层分类落实帮扶政策。二要持续加大对脱贫地区的扶持力度,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好“四个不摘”要求。三要增强脱贫地区与脱贫人口的内生发展能力。促进脱贫地区发展和脱贫群众增收必须聚焦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一方面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对脱贫人口注重产业发展扶持;另一方面加大就业帮扶、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持续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努力缩小脱贫群众与其他农民的收入差距。

(1) 本文通过兴趣点、土地开发情况、逗留人数、车站交通衔接条件等数据的挖掘,利用雷达图分析法找到评价各车站的相对分值,该评价值与车站的出站客流量相关性较高,可以近似反应各站客流量的变化趋势。因此,该方法可以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评价中进行应用。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马克思指出:“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着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首先,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畅通城乡资源流动通道,促进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等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尤其是引导资源要素回流乡村。其次,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硬件,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优化软件,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后,建立健全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对农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完善农企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由此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三)发展乡村高质量产业,持续稳定农民增收

聚焦农村产业经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充分挖掘乡村多元特色和创新价值,因地制宜利用好乡村特色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同时以科技赋能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向现代特色产业转型。其次,要推动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优化第一产业,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提档升级;拓展第二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融合第三产业,促进各产业间交叉融合、优势互补,丰富乡村业态。再次,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绿色理念引领农村产业创新发展,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最后,鼓励返乡、入乡、在乡人员创新创业。通过搭建各类创业平台、强化创新创业指导、优化创业环境等途径,同时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小学中段的学生正处于过渡的阶段,也正是思维水平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没有高效的课堂管理,不利于小学生长远的发展,更不利于国家贯彻落实创新精神的教育观。

(四)补齐乡村建设短板,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为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提供了重要遵循。首先,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面落实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等重点任务,致力打造美丽整洁的乡村风貌。其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资金、技术投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切实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最后,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构建乡村振兴新型动力。推动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大,以数字技术赋能农村的生活形态,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智慧化水平,为农民提供精准化服务和更为便捷化的生活体验。

(五)创新基层有效治理,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实现农村基层和谐稳定和乡村治理有效,必须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首先,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切实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明确各级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职责定位,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具体要求。其次,依托“三治融合”实现治理有效。一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激发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活力和创造力;二要增强农村全体成员的法制观念,依托法治解决乡村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三要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以德治弘扬村民正气、维护乡村良好秩序。最后,以科技创新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积极探索建立“互联网+”治理模式,利用大数据实现对乡村全范围、全领域治理,有效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水平。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农民农村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农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