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钟怡 高翊凯 陈雪 张贺
近年来,将“四史”教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已经成为各高校进行思政课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任务。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2020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增强青少年的制度自信。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推动以及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下,各高校开始积极开展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实践与思考,学术界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但就进展看,目前的成果大多是包含各类型高校的整体探究,并且多以理论探讨见长,而有针对性地以高职院校为载体,以实现方法为目标,专门针对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方法路径的研究并不多见。对此,本文以实际调研为依托,多角度地讨论如何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中,在具体的方法路径上进行深入探索。
目前,“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形式是较为单一的,通常是由各门思政课的代课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对“四史”知识的了解,自行将“四史”知识点引入教学。并且由于不同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的差异性,“四史”知识的融入规模和融入程度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在客观上对学生接受“四史”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为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高职院校“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效果,了解高职学生对“四史”了解与认同情况,本课题组制作《大学生思政课“四史”教育效果小调查》,面向某高职院校大一、大二学生发放,共收集问卷827 份。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某高职院校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上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1)在现有的“四史”教育方式下,多数学生对“四史”的含义有所了解,完全不了解的仅占3.14%;不过,能做到充分了解的只占33.49%,近半数学生仅“大概了解”。同时,大多数学生可以在思政课课堂上接触到“四史”相关内容,但另一方面,仍有约24%的学生表示在思政课课堂上获取的“四史”知识有限。这表明现有方式对于“四史”融入思政课的效果仍较为有限[1]。
2)有超过半数(58.77%)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以“四史”为主题的选修课,有超过半数(53.69%)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以“四史”为主题的思政课实践活动。这表明多数思政教师对“四史”知识的宣传和介绍局限在传统必修课课堂范围内,形式单一,创新不足。
3)有约四成(39.06%)的学生认为上思政课对自己学习“四史”知识帮助有限或较少,这说明现有的思政课讲授方式亟待创新。此外,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收获的“四史”知识较多,在“形势与政策”课上收获较小。这说明各门思政课在“四史”教育上参差不齐,没有形成体系和相互配合,协同性较低。
总之,当前的“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方式取得一定效果,但在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实施情况、课内外活动、各课程间协同及配合程度以及学生反馈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史”教育的内容中承载着中国革命精神,蕴含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从这一层面上看,“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课同时具备对学生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塑造功能。首先,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和理念,激发学生拥护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和热情;其次,“四史”教育中的内容是对过往历史的总结,其中涵盖了丰富的红色革命故事、英雄楷模事迹,也承载了中国革命精神、创造精神、改革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有利于学生塑造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激发学生自觉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使命感,努力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阵地,只有高效、灵活、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思政课教书育人的目的。将“四史”教育与思政课堂结合,将“四史”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思政课堂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打造有特色的高职思政课堂。在课堂教学方面,目前高职院校逐渐将“四史”融入教学内容中,但知识点较为零散,“四史”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连贯性并没有体现出来,教学手段也较为单一,无法从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四史”和思政课的兴趣,而这最终会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对于以上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从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环节即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改善[3]。
首先,在课前环节,高职院校在备课时可将“四史”内容作为专题,纳入思政课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中,在已有思政课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四史”编写活页教材。这要求思政教师不但要熟悉所教授课程已有内容、体系,还要具备丰富且有深度的“四史”知识,而这一能力需要高职院校在日常的思政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培养中加强相关培训。
其次,在课中环节,教师可将“四史”中的故事、人物、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四史”中的优质资源,使学生在了解“四史”的同时,掌握思政课程内容本身所传达的理论和精神。
最后,在课后布置作业或开展活动时,能够将“四史”教育中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相结合,则可以弥补当前“四史”教育与思政课融合不连贯、不系统,与学生实际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通过改善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加深高职院校学生对“四史”教育内容及思政课程本身知识理论的理解与认同。
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体验,才能转化为自身的价值与能力。“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既要在理论课程中突出理论性、知识性强的优势,也要在实践课程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四史”教育和思政课的实效性。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理论和实践课中,首先,在思政理论课中选取“四史”中能够与主干知识衔接的思想、理论、革命故事、英雄事迹等,但要注重融入的形式。如可充分挖掘课程本身的内容、国内外时政热点或社会典型案例,通过“四史”中体现的思想理念、内容或方法,以讨论、辩论、头脑风暴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用“四史”中的智慧解决课本和现实中的难题,提升思政理论课的魅力。其次,在思政实践课程中也要注重理论的连接和价值的升华。如在组织实践课程时,可选择“四史”中重要的事件、人物等作为主题,结合思政课所教授的理论,制定详细的教育目标和计划,开展参与度高并能够与主题融合的活动,以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高职院校目前开设三门思政课程,即“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四史”教育与高职思政课的融合点并不是随意选取的,而是要根据高职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的形成、思辨能力和文化素质以及专业课的目标与进度进行统筹规划: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选取“四史”内容中与理想信念、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等相关的内容,从不同方面有针对性地运用“四史”进行价值引领;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要结合“四史”中的历史脉络、辉煌成就等内容使学生将历史实践与思想理论结合,让抽象的理论更为生动、具体;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则要通过“四史”中的思想、理论,加深学生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热点问题的探究与思辨能力[4]。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三门思政必修课程已成为共识,但若能在选修类课程中增添有关“四史”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相辅相成,则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学习“四史”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四史”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开设“四史”选修课还处于探索阶段,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只能结合学校、学院以及教师个人的情况而设定[5]。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现状,在探索“四史”教育与高职思政课契合点的基础上,提出四维度融入路径,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从教师层面来看,有利于促进教师从科学研究方面持续构建“四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打破形式单一、内容单一的仅在思政课堂中融入“四史”教育的方式,不断探索设立选修课、丰富实践课、创新教学方式等方法拓宽“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路径,担当培养新时代具有正确历史观、崇高理想信念、强烈使命感的新时代大学生的重任,实现以“四史”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从学生层面来看,在知识体系维度,学生对“四史”的丰富知识逐步入脑入心,能够较为全面地指出“四史”包含的理论知识内容;在价值目标引领和精神塑造维度,多数学生表示,自己会以革命前辈、英雄楷模为榜样,艰苦奋斗、严以律己、开拓创新,坚定做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