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世勇,梁国红,易前张,谭香武,龚玲芳,毛海林
(巫山县人民医院,重庆 404700)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2020全球癌症报告》数据显示,全球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逐年增长态势,2020年全球新增1 929万癌症病例,其中我国癌症新增病例457万例,占全球的23.7%,另有996万癌症患者死亡,其中我国癌症死亡病例300万,占全球的30.1%[1]。癌症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持续性公共卫生问题,其防治工作仍面临严峻的考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农民提供基础性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2]。重庆市巫山县90%为山区,且深处三峡库区腹地,健康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困扰基层卫生体系建设完善的重要原因,限制了对肿瘤患者的救治能力和救治效果,加之该区域人群文化程度较低,务农人口居多(约占75%)。相关研究表明,长期居住于乡镇、村及文化程度低的人群肿瘤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3]。因此,如何通过因地制宜的癌症防控措施对癌症患者进行干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重庆市巫山县癌症负担问题亟待解决。加之重庆市巫山县人口流动性、生活差异较小,且具有稳定的就医习惯,所以,本研究选择重庆市巫山县作为主要研究地,依据当地人文特征及地理环境,在重庆市巫山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支持和直接领导下,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家团队指导和进行质量控制,以县人民医院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支点,同时,联合相关机构开展了山区癌症高危人群的全面筛查及规范化干预服务。基于此,参考国内外的相关经验,结合重庆市巫山地区医疗卫生现状,探索构建有效的山区癌症防治体系,形成山区癌症防治制度,通过该体系,培养一批能对癌症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的乡镇医务人员,对重庆市巫山地区癌症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的危险因素控制,以降低癌症发病率,为重庆市山区癌症防治网络体系的构建提供示范及基础,现报道如下。
1.1研究对象 2021年1月整群抽取重庆市巫山县500名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00名常住居民的基本情况、防治肿瘤相关知识、有关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健康行为等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肿瘤防治体系,并于2022年1月再次进行调查。由乡镇卫生院及肿瘤医院志愿者担任调查员,入户调查居民基线资料,用访谈及自填等方式调查相关内容。构建前后调查方式相同。
1.2.2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肿瘤防治体系 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肿瘤防治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2.2.1总体组织构架 在重庆市巫山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支持和直接领导下,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家团队指导和进行质量控制,以县人民医院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支点,同时,联合相关机构开展山区癌症高危人群的全面筛查及规范化干预。
1.2.2.2组建癌症防治团队 此为整个癌症防治体系构建的核心之一,团队由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及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共同组建,设置团队负责人和固定的专职人员(5人),制定筛查及随访等工作制度,具体负责以下工作:(1)癌症筛查与预防干预。制定统一的筛查表格,明确随访流程,负责辖区癌症高危人群的筛查、建档、评估、诊治及定期随访。(2)医师职责。乡镇医师主要负责辖区癌症高危患者的筛查、建档、风险评估及日常管理,按制定的随访流程及时通知患者接受定期随访,通过微信预约县人民医院专科医师帮助解决疑难问题,专科医师则负责患者首次面对面的疾病或病情解释和沟通,共同制定干预方案和定期随访计划,定期组织培训,对乡镇医师随时提供指导。(3)癌症防治健康宣教。定期开展癌症防治健康教育活动,重点针对癌症高危患者,制作癌症防治视频及知识手册,反复开展癌症防治科普讲座活动,提高山区居民癌症防治认知。
1.2.2.3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撑 县人民医院负责对癌症防治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和必要的管理,包括制定山区癌症管理规范、设计培训课程和方案、对团队医务人员进行严格培训和考核、全面提高团队专职人员的癌症筛查和防控能力等,以规范和高效开展工作。
1.2.2.4持续开展癌症防治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普及癌症防治知识 (1)联合县医学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残疾人联合会、县工会、电视台及街道办等相关机构,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癌症防治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开展癌症防治相关知识讲座、编写和制作通俗易懂的癌症防治健康教育手册及科普宣传海报、拍摄并播放各种癌症防治公益宣传片等;(2)医院展示有关癌症预防与救治的案例,利用医院内的宣传栏开展癌症防治健康教育,组织专科医师走进山区,通过健康讲座、发放癌症防治知识手册或宣传资料等方式,宣传癌症防治相关知识。
1.2.3观察指标 比较肿瘤防治体系构建前后居民癌症防治认知水平及行为变化状况。癌症防治的认知水平主要指居民对肿瘤早期症状、肿瘤危险因素的知晓状况。癌症防治行为变化主要指居民是否积极保持能够预防肿瘤的生活方式。
2.1构建前后居民癌症防治认知水平比较 构建后居民肿瘤早期症状知晓率、肿瘤危险因素知晓率均明显高于构建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构建前后居民癌症防治认知水平比较 [n(%),n=500]
2.2构建前后居民癌症防治行为变化比较 构建后居民不吸烟或尽早戒烟率、合理膳食及营养率、保持心态平衡率均明显高于构建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染发率、增强自身抵抗力率与构建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构建前后居民癌症防治行为变化比较[n(%),n=5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显现,肿瘤发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群众疾病负担日益沉重。相关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癌症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为2 214亿美元,占卫生总开支的5.4%,占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的17.7%[4-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国家政策层面确定了癌症防治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确定了到2025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6-7]。因此,开展肿瘤危险因素健康干预与疾病管理研究、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有效控制肿瘤疾病负担势在必行。
癌症的发生、发展受烟草使用、病原体感染、酒精、紫外线辐射、电离辐射、射频电磁场的暴露、饮食与营养、体力活动、久坐行为、肥胖、饮食致癌物质、空气、水、土壤和食物的污染、职业因素及药品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其中烟草、感染及酒精为最常见危险因素[8-9]。通过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如改善行为方式、均衡饮食和营养、进行适宜的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接种疫苗、预防性治疗、管理中高等遗传风险人群、筛查、早期诊断、控制致癌物质的暴露等均可降低癌症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10-11]。
对山区居民而言,因医学知识匮乏及医疗基础条件相对不完善,癌症防治推广普及存在较大的难度[12]。基于既往癌症防治研究认为,目前山区癌症防治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乡镇癌症诊疗水平不高,部分医院缺乏彩色多普勒超声、数字化X线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基本检查手段;(2)山区居民癌症防治意识极其淡漠,给各种癌症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3)癌症患者人群的数量庞大,未诊断患者较多,而绝大多数确诊的山区癌症患者并未接受规范管理[13]。因此,亟须转变对癌症患者的防治及管理策略。
鉴于山区癌症防治的严峻形势,需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整合各种医疗卫生资源,构建以乡镇卫生院为站点的山区癌症防治体系。该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作:(1)组建乡镇癌症防治团队,开展区域癌症高危人群的筛查及个体化管理;(2)普及癌症防治知识,提高团队医务人员的癌症筛查和治疗能力,提高对癌症患者全程管理的水平;(3)构建7×24 h畅通联系渠道,提供远程会诊,指导癌症防治;(4)在上级医院紧密合作下构建以乡镇卫生院为核心,区域内相关机构(包括镇政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会及媒体等)密切协作的山区癌症防治服务体系[14-15];(5)探索过程中修订完善山区癌症防治制度。
本研究前期联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相关专家对山区癌症防治问题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山区居民癌症知晓率、控制率和治疗率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逐年增长态势,亟待建立山区癌症防治体系对高危癌症患者进行有效干预,以降低山区癌症发病率、复发率及死亡率。多年来,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医科大学属第二医院、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鲁渝扶贫帮扶项目指导下已在城区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肿瘤防治体系,项目组成员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研究时间充足,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本研究之所以在干预1年后就对研究指标进行比较,是因为对比数据之后发现,干预1年后居民癌症知晓率就能明显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构建后居民肿瘤早期症状知晓率、肿瘤危险因素知晓率、癌症防治行为变化率均明显高于构建前,说明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山区肿瘤防治体系能够通过提高居民知晓率而提升居民抗癌与防癌的能力。此外,也是由于在医疗条件相对较差、文化水平较低的山区开展肿瘤防治工作,更能展现干预的效果,并且能够从机制方面确保肿瘤相关部门的配合流畅性,防止过度检查及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干预人群的经济压力。
综上所述,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山区肿瘤防治体系构建可明显提高居民癌症防治认知水平,同时,可使其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