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宏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1]。临床特点为皮肤上出现发无定时、发无定处的瘙痒性风团,能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季节,男女皆可发病。其病程可长达数年,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此类被称为慢性顽固性荨麻疹,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而且对患者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目前西医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主要以第2代抗组胺药为主,部分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2],但长期使用西药易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大,且停药后易复发,治疗效果不理想[3]。研究显示,针灸治疗比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效果更优[4]。针灸治疗不仅可改善症状,且不良反应少,不会产生耐药性,而且还可调节免疫系统,抑制变态反应[5]。本文以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的处方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相关分析和探讨,旨在挖掘和总结其选穴规律,提供更有效的穴位选择。
1.1 文献来源 计算机检索结合手工检索近5年(2016—202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关于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献,检索词为“针刺”or“灸法”or“针灸”and“慢性顽固性荨麻疹”or“慢性荨麻疹”or“顽固性荨麻疹”。
1.2 文献纳入标准 ①研究对象:依据公认的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被明确诊断为顽固性荨麻疹的患者。②文献类型:针灸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的中文文献,包括临床疗效观察或试验研究。③干预措施:治疗以针灸为主,可结合其他中西医疗法,并有明确的针灸处方。
1.3 文献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②综述、个人经验总结、病案报道、动物实验研究类文献。③重复发表的文献。④对所选具体腧穴描述不清的文献。
1.4 文献筛选 ①初筛:对检索出的文献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并剔除重复文献。②全文阅读:下载初筛后的文献全文,无法确定的文献先下载全文,详细阅读文献全文,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剔除,最终确定是否合格。
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将纳入文献相关资料录入Microsoft Excel工作簿并建立慢性顽固性荨麻疹针灸处方数据库,以GB/T22163—2008《腧穴名称与定位》为参照标准,提取并统计处方中的经穴、经外奇穴、所属经络、特定穴、穴对组合等,并输入信息提取表,采用频数统计的方法对穴位进行频数分析,总结选穴特点及规律。
2.1 文献纳入情况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初筛后得到101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再次筛选,最终纳入文献67篇,共收集穴位63个。
2.2 腧穴选用频次统计分析 依据纳入文献统计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腧穴(包括主穴及配穴)使用频次,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10个穴位依次为曲池、足三里、血海、膈俞、三阴交、肺俞、合谷、天枢、脾俞、风池。见表1。
表1 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使用频次前10位的腧穴统计分析表
2.3 特定穴选用统计分析 63个穴位中,有47个腧穴属于特定穴,应用总频次为500次(若同一个腧穴既是合穴,又是下合穴,则将其出现的频次计为两次,故特定穴的应用频次大于腧穴的总频次),运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其次为合穴。见表2。
2.4 腧穴归经统计分析 纳入文献中所选用的63个腧穴涉及14条经脉中的12条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除包含在空白中的6个穴位,表2中的“空白”代表无经络所属),总频次为464次,分别按照用穴个数和频次统计所属经脉分布情况。使用频次前3位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见表3。
表2 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特定穴选用统计分析表
表3 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腧穴归经统计分析表
2.5 腧穴所在部位统计分析 把腧穴归入头颈部、上肢部、胸腹部、背腰部和下肢部,总频次为464次,选穴主要集中在下肢部和背腰部。见表4。
表4 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腧穴所在部位统计分析表
2.6 穴对选用频次统计分析 频次较高的穴对组合中,选用频次≥20次的有10对。其中曲池-足三里选用频次最高,其次为曲池-血海。见表5。
表5 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穴对选用统计分析表(出现频次≥20次)
慢性顽固性荨麻疹属于中医“瘾疹”“风疹块”“赤白游风”等范畴,其病名首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中医认为,本病病因较复杂,但总由禀赋不耐,毒邪侵袭,邪盛正虚,气血耗伤,营卫不和所致[6]。
3.1 取穴规律 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使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为曲池、足三里、血海。《诸病源候论》言:“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成瘾疹。”认为本病病因主要责之于风邪,且本病以瘙痒难忍为主症,治疗应以祛风止痒为首要,针灸曲池可起到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之效。《灵枢·五变》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足三里为人体强壮穴,又为足太阴脾经的要穴,《素问·痿论》言:“脾主身之肌肉。”针灸足三里可强壮肌肉,补虚固本。本病病程缠绵,初病在气分,日久病在血分。血海为十二经脉之海,针灸血海可调理脾胃,通达十二经气血[7]。
3.2 经脉规律 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常使用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其次为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等。“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刺激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可起到协调阴阳、祛除表邪、调补正气之效[8]。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针灸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腧穴可起到调理脾胃、补益气血、固本祛邪、培土生金之效。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肺合皮毛,毒邪侵袭,客于皮毛则生瘾疹。针灸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不仅可清泄阳明,还可助肺解表散邪,固表祛风[9]。
3.3 特定穴取穴规律 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注重特定穴的选用,使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和合穴。交会穴为两经或数经交会的腧穴,能调节相交经脉之气血,有一针多能、针到病解的作用[10]。合穴为经脉之气充盛且合于脏腑之处,针灸合穴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经气之效。
3.4 腧穴所在部位取穴规律 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选用的腧穴在头颈部、上肢部、胸腹部、背腰部和下肢部均有分布,但以下肢部和背腰部为多。一方面,由于本病发无定处,因而各部取穴均有,需近端取穴和远端取穴相配;另一方面,背腰部腧穴多选用背俞穴,在此部选穴可调治脏腑,体现“治病必有求于本”的原则。
3.5 穴对组合规律 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选用频次较高的穴对为曲池-足三里和曲池-血海。曲池归于手阳明大肠经,足三里归于足阳明胃经,两穴相配符合同名经配穴法,可利用“同气相通”增强腧穴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血海归于足太阴脾经,曲池和血海分别位于上肢部和下肢部,两穴相配符合上下配穴法,一上一下相辅相成,协调气血阴阳。
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基于固本祛邪之原则,多选用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之腧穴以标本兼治,如曲池、足三里、血海、膈俞等穴;重视交会穴、合穴、背俞穴等特定穴的使用,以近端取穴和远端取穴相配,从而起到祛风止痒、扶正固本、调和营卫、畅达气血之功;多采用曲池-足三里、曲池-血海等穴对组合方式,综合运用配穴方法以增强治疗效果。本文通过挖掘文献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析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针灸处方选穴参考,进一步规范临床选穴组方,更好地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目前针灸治疗本病的相关临床研究亦存在样本量较少、缺乏辨证取穴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穴规律的总结和归纳,故仍需继续深挖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数据,对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的选穴规律进行完善和临床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