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大威,刘培中,陆奕婷,王忠德,王丽华,李创鹏,刘 擎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9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tachyeardia,PSVT)是临床常见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及时恢复窦性心律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急性发作期复律首选物理治疗(兴奋迷走神经如Valsalva法、按压眼眶、诱发呕吐等),但仍有失效的风险。该病属于中医“心悸”范畴,近年来有文献报道针灸可有效恢复窦性心律,减少PSVT复发。本研究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探讨针灸治疗PSVT的临床应用特点和规律,为此类患者提供参考。
1.1 文献选择 ①纳入标准:文献属于临床研究;研究对象必须明确诊断为PSVT;研究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及复律疗效评价标准;研究必须以针灸(毫针针刺、穴位注射、皮内针等)为主要治疗方法,且研究证明治疗有效。②排除标准:病例报道、经验总结、回顾性研究及综述类文献;研究中未写明所取穴位者;重复发表或内容相似的文献,则保留论述较为全面的1篇。
1.2 检索方式 采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上速”和“针灸”或“针刺”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时间至2020年。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最终筛选出14篇关于针灸治疗PSVT的文献。
1.3 数据规范化 参照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将文献中穴位的名称进行统一规范。
1.4 建立数据库 把每篇原始资料当作1个记录,对文献中出现的穴位均设为二值变量,出现的赋值为1,没有出现的赋值为0,创建基础数据库。
1.5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将文献中出现的穴位、所属经络、手法、治疗时间等进行数据录入处理,应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1 穴位频次分析 研究文献共涉及10个穴位,使用总频次为987次,使用频次前3位的穴位是内关、巨阙、神门。见表1。
表1 针灸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穴位频次分析
2.2 穴位所属经络频次分析 研究文献共涉及6条经络,使用总频次为987次,使用频次前3位的经络是手厥阴心包经、任脉、足阳明胃经。见表2。
表2 针灸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穴位所属经络频次分析
2.3 治疗手法频次分析 研究文献共涉及11种治疗手法,使用频次最多的是平补平泻法,其次是捻转补法,第3位是提插捻转强刺激。见表3。
表3 针灸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手法频次分析
2.4 治疗时长及疗程分析 对纳入的14篇文献的治疗时长和疗程进行分析,采用最多的单次治疗时长为11~20 min,其次是1~10 min、21~30 min;疗程为1 d的较为多见。见表4。
表4 针灸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时长及疗程分析
PSVT是指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心动过速,其机制一般为折返激动,常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低血钾症、预激综合征及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特点是突然起始和突然终止,心率为160~220次/分钟,节律规则。PSVT急性发作期一般采用刺激迷走神经复律,被用作一线治疗手段的Valsalva手法也仅有5%~20%的成功率[1]。研究表明,改良Valsalva手法可以提高复律概率[2-3]。
PSVT属于中医“心悸”范畴,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由来已久。《针灸甲乙经》曰:“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本研究结果显示,内关是治疗PSVT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其次是巨阙和神门,是治疗心系疾病的常用穴,常配伍使用。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具有宁心安神定志之功,是治疗心悸要穴。研究证实,内关穴对心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孤束核、离子通道、环磷酸腺苷(c AMP)-蛋白激酶A(PKA)信号转导通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氧自由基含量调节等机制实现的[4]。另有研究发现,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大鼠的双向调节作用与孤束核中c-fos阳性细胞表达减少有关[5]。巨阙属于任脉,为心之募穴;神门是手少阴心经原穴、输穴。现代研究表明,针刺神门穴可以改善心功能,减慢心率,影响心率变异性[6]。
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心胸疾病,《灵枢·经脉》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文献中涉及的内关、大陵、劳宫穴均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任脉属奇经八脉,具有调节阴经气血的功能,为“阴脉之海”,膻中、巨阙均属于任脉,前者为心包经募穴,后者为心经募穴。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为保健要穴,治虚劳诸疾,人迎穴可使胃经气血向胸腹以下传输。有学者认为“胃与心包相通”,故胃经穴位亦可治疗心系疾病[7]。
针刺补泻手法的原则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文献中采用最多的手法是平补平泻,《针灸大成》曰:“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其手法柔和,刺激较小,主治虚实不太明显或虚实夹杂的病证[8]。平补平泻法的最终目的是扶正祛邪、调和脏腑气血阴阳,且因其易操作,耗时较短,刺激量适宜,患者易于接受[9]。虽然提插手法的刺激量较大,但对于PSVT的常用穴位如内关、神门、巨阙等,因其位置靠近血管、神经或内脏,捻转手法更为适用[10]。《针灸学》对捻转补泻法的定义为“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者为补;拇指向后用力重,向前用力轻者为泻”[11]。提插补法是小幅度的重插轻提,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提插泻法是大幅度的轻插重提,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12]。提插捻转强刺激手法是指在上述手法基础上,强化针刺频率、力度和幅度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针刺手法参数量化,研究证明其与手法补泻效应有关,说明针刺手法可能会影响临床疗效[13]。通过手法的选择,PSVT可能多属于虚实并不明显或虚证。
针刺疗法的治疗效应分为即时效应和针刺后效应,即时效应与留针时间的最佳诱导期有关,结束针刺后的效应则与针刺频次相关[14]。PSVT可针刺后即时复律,说明其即时效应明显,故14篇文献中有10篇选用即时效应作为观察指标,而其中5篇单次针刺时间为11~20 min,说明针刺11~20 min可能是治疗PSVT的最佳诱导期。另外,有4篇文献分别以3、5、10、15 d为治疗疗程,疗程的延长可能与后续效应有关。
本文通过分析以上文献,总结针灸治疗PSVT的临床应用特点,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思路,同时希望能开展关于针灸治疗PSVT的大样本、高质量临床研究,为针灸治疗急性心律失常疾病提供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