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2-10-15 03:07庞文慧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26期
关键词:毕业生分析研究

庞文慧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0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数量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毕业生人数与岗位需求量的矛盾仍然突出,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毕业生有序就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影响着高校品牌特色的打造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同时,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质量的检验。长期以来,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多方面关注,纵观现有文献,已取得了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本文使用中国知网(CNKI)的计量分析和CiteSpace 5.8R3版软件对2011—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可视化分析,厘清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的发展历程、热点问题以及研究前沿,对这段时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状况有更清晰的认识,对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未来的研究走向提供借鉴。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样本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及学位论文为数据来源。检索时间跨度为201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以“篇名=高校毕业生 AND 篇名=就业”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出4 877条结果,去除会议、报纸及不相关文献,最终选择3 579篇文献作为分析样本。

1.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CiteSpace 5.8R3 对3 579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关键词时区、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图谱等,对图谱中的信息进行详细分析,发现研究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问题。

2 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的发展历程

根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使用Excel绘制发文数量趋势图,可以清晰地看出2011—2021年间的发文年度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通过对发文趋势的解读和文献的精读整理后,可以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分为3个阶段。

首先,发展初期阶段(2011—2015年)。此阶段发文数量较多,研究内容为就业指导、就业观、就业现状、就业质量、基层就业、就业意愿等多个方面,研究范围较广泛。2008年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方向、观念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国家陆续出台了鼓励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内容。因此,这段时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包含诸多方面,为后续该领域的细化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其次,逐渐细化阶段(2016—2019年)。此阶段发文量有下降的趋势,研究内容更细化,倾向于研究创新创业、灵活就业、慢就业、精准就业、大数据等方面。2015年之后,国家出台了许多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打开了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新局面,激发了研究者对创业就业方面的研究热情。随着大学生就业观的改变,很多大学生尚未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出现了慢就业的现象。慢就业给予了毕业生们更多的缓冲思考时间,使毕业生更加深刻地思考自己的就业兴趣与方向,从而推动了大学生进行精准就业,满足其就业的需求。大数据时代出现了众多新兴岗位,给予毕业生更多灵活就业的选择机会,加大对毕业生各维度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转型。

最后,稳定发展阶段(2020—2021年)。此阶段发文数量有上升的趋势,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疫情防控、网络招聘、应对机制、服务质量等,出现的关键词较少,新的研究角度较少。2020年后,疫情的出现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就业渠道限制增大,整体就业形势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出台了应对策略和就业政策,如何有效地高质量保障就业服务来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求以及分析就业趋势等问题成为研究者们所重点关注的话题。

图1 发文年度数量变化

3 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献的重要构成部分,表示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向。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较准确地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研究情况以及研究的热点内容。利用CiteSpace 5.8 R3软件,将Time Slicing设为2011—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选项设置keyword,运行后选择CiteSpace中的Network Summary Table选项,将相似关键词合并,调整图谱后生成577个节点、994条连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图中的圆圈代表关键词的节点,圆圈越大,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统计出频次排名前15的关键词,如表1所示。

图2 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排名前15的高频关键词

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分析、对高频关键词的归纳以及对文献的梳理,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有以下热点问题。

3.1.1 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受到社会经济、文化、个人兴趣与选择等各方面的影响。多数研究者集中于从主观与客观两个层面阐述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杨惠姗[1]采用AMOS软件对安徽省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证了主观因素如个体的就业知识、就业意识和就业观念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吴莫愁[2]主要对地区发展、就业指导、企业需求等客观因素以及自我定位、就业能力等主观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李晓婷[3]着重从高校的专业结构、就业指导、地方高校的限制层面及经济因素等层面阐述了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开芳[4]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3所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发现有地域、家庭、社会等5项主要因素。

其三,《物权法》中自然资源用益物权的既有规则,尚需在“物权编”中具体细化。例如,尽管《物权法》第122条规定“海域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但此种规定仅具有宣示价值,在填海造地后的经济价值增加30倍的刺激下,“海域变土地”的现象频发,在根本上“与我国民法对于海域利用关系调整不到位不无关系”[36]。另外,尽管“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第123条),但相关保护性规则亦付之阙如,亟需完善。

3.1.2 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毕业生数量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就业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针对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者主要从就业扶持、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孙欣然[5]结合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市场供需问题及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从国家给予资金支持、企业提供技术培养支持、高校提供信息支持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付志平[6]针对疫情下的就业形势与问题,提出完善地方人才引进和发布制度、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等策略。彭鑫艳[7]从职业目标模糊、专业不对口等方面分析了就业的现状,进而提出开设系统专业的就业指导、提供多种知识平台等建议。曹玉霞[8]重点关注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学生认可度低等关键问题,从给予社会支持以提供就业保障、提高多方面素质以发展就业竞争力等角度为民办高校学生就业提出了有效措施。

3.1.3 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作为评价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标准之一,对高校的评估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者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首先,对于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研究,研究者们主要运用德尔菲法等来确定研究评价指标,提高了评价指标的可信性。齐鹏等[9]运用德尔菲法确定了工作稳定性、发展前景、专业对口度等维度的评价体系。其次,关于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王广慧[10]应用微观计量经济方法对毕业生就业调查信息进行分析,从个体特征和工作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最后,关于就业质量的提升路径研究。高质量就业是保障国家社会稳定的内在需要,是提升高校品牌效应的关键。李瑾等[11]在分析2009—2017年就业数据的基础上,阐述了就业质量的突出问题,提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多维育人环境等路径。

3.2 研究前沿分析

频次变化率高、增长速度快的突现词是从大量的关键词中检测出来的,用词频的变动趋势分析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12]。运用CiteSpace 5.8R3软件,选择Burst items found按钮,得到33个突现词,可以得到关键词突现情况。按突现强度排序,选择突现强度前10的关键词,得到如图3所示的关键词突现图谱,从而分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的发展趋势。

图3 关键词突现图谱

3.2.1 攻坚慢就业问题,搭建精准服务平台

2017—2021年突现的关键词为慢就业、精准就业。其中,慢就业的突现强度为11.77,是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研究热度极高。慢就业是指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学期及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不急于找工作的待业现象[13],并非“不就业”。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慢就业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引发社会、高校对此现象的关注。慢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究其原因、探讨产生的影响及探索积极的引导策略是大多数研究人员所重点研讨的方向。另外,精准就业的突现强度为5.86。精准就业的工作目标是在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全社会就业形势普遍严峻的宏观背景下提出的[14]。因此,在此大背景下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社会的人才需求发生着重大改变,高校要重点把握毕业生就业的精准度问题,关注学生的就业意愿,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动,构建促进学生精准就业的共同体。探讨实现毕业生精准就业的重要性和途径对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有着正向作用,在未来仍是研究的重点问题。

3.2.2 审视评价结果,聚焦就业质量

3.2.3 运用数据平台,畅通信息交流

大数据这一关键词在2018年后开始突现,突现强度为4.7。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数据资源广泛共享。大数据作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有力推动了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优化与创新。利用大数据平台对用人单位、高校管理者、学生进行就业的数据调查,得到更科学、更大量的数据样本,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匹配的就业信息。同时,将就业岗位进行分层、分类,构建就业岗位的数据库,为毕业生就业选择提供数据支撑,以满足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下,分析毕业生就业的形势与变化,探索如何有效地利用大数据来指导就业、提高就业服务需要长期关注与研究。

4 展望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等教育领域等全社会所重点关注的话题,不同时期表现出的问题核心、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既要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考虑毕业生就业的需求导向。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同时,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研究人员需要继续深入挖掘和研究的重大课题。结合上述的分析,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有以下展望。

4.1 加强合作探讨,凝聚研究合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社会民生问题之一,需要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从多种视角对就业问题进行开放性研究,产生不同的研究思路与内容,努力形成稳固的研究力量,拓宽研究广度。另外,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高校与就业主管部门之间要共享信息资源,构建稳定的协作体系,促使就业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研究生等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凝聚力量、提升研究水平,创造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为广大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指导。

4.2 把握专业特色,紧跟时代步伐

研究者可针对不同学科的特色分析学生就业的优势、工作发展趋势,探索不同学科的学生未来就业所能适用的指引性措施。另外,社会全方位的发展创新出现了一些新兴学科,同时也为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交叉综合提供了社会大背景。随着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以及各领域对人才需求质量的提高,新兴学科、跨学科人才会在各行业成为普遍的需求。因此,研究内容要有前瞻性,以市场需求为准绳,紧跟时代发展。把握好就业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契合点,搭建起就业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间有效互动的桥梁。对于新兴学科人才、跨学科人才的就业趋势、就业指向、就业路径、就业质量等多方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广泛的探讨,打造新兴学科、跨学科人才高质量就业体系。同时,高校要及时关注市场行业导向,以就业促培养,实时调整培养目标,引导学生适应新经济社会的发展。

4.3 挖掘就业数据,实现智慧就业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数据信息共享成为必然。围绕“互联网+就业”的政策指引,基于大数据平台等信息手段,构建多员参与的优质就业服务体系,研究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如何达到高效匹配,从而为毕业生提供精准的信息资源,以实现毕业生智慧就业。同时,高校可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就业趋向、就业评价等进行数据收集,形成专门的就业数据库,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研究者可以深入挖掘数据库的内容,对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就业满意度等进行精细化分析,将数据结果转化为研究就业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为未来指导毕业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4.4 关注政策导向,推进政策落地

毕业生就业政策是政府本着促进公平就业的原则所实施的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手段,是稳定毕业生就业的基本保障。研究者可以将关注点转向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内容与导向,着重分析政策的内容变化、倾斜方向、优惠扶持力度等方面。此外,研究者可针对不同地区对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落实程度展开调查与系统考察,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地方特色、高校层次等对毕业生就业提出实效性的策略,以保障政策有效落地。

5 结语

随着社会各界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持续提高,毕业生就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就业问题是目前和未来研究的重要问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比较精确地梳理发展历程,还能帮助研究者把握整体的发展形势,为继续深化毕业生就业研究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毕业生分析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分析:是谁要过节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回头潮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