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添瑜,赵科峰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基于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财务人才就业主要面向的是小微企业,高职院校需培养具有一定职业发展能力的“精财务、懂业务、通数据、能运营”的一线智能型财务人才,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财务管理在小微企业的变革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企业不断改制升级。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对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效率和管理成本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熟练掌握和运用“互联网+”技术是衡量一家企业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新生代小微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必由之路,《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切实加快会计数字化转型步伐,培养造就高水平财务人才队伍,为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人才储备。
随着“大智移云物”时代的到来,行业、企业从需要单一的核算型财务人员转向高素质复合型财务人员,推动了财务人员向管理会计转型。从市场需求来看,企业对财务大数据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大,财务人员需充分掌握大数据的相关技术,将财会知识与新技术、新技能相结合。
为满足未来对具备数字化思维素养的复合型财务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高职财务人才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认知。传统的财经教育与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已经不太相适应,总体上在课程设置与资源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滞后,学生存在数据思维缺乏、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等不利因素。因此,高职院校作为小微企业财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立足“学生、教师、教学资源”三个维度,实行“三维共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资源为核心),“四度融合”(文化融合、书证融合、业财融合、思维融合),坚持“德技并育”,助推高素质复合型智能财务技能人才培养具有现实必要性。
现在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财务人才培养的目标还是以会计核算为主题,侧重于基础的算账、记账、核算等业务,对基于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风险分析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程度不够。在此目标下培养出来的财务人员不能较好、较快地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提升企业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围绕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的课程,大多侧重于会计原理、会计基础核算等内容。高职院校受制于场地、师资、教学软件、资金等多方因素,不敢大刀阔斧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与更新,使得财会类专业无法第一时间从传统向大数据方向转型升级。
目前,财会类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仍以传统的会计教育为主,教师们虽然会计核算功底深厚,但是计算机运用水平不高,未掌握新型数据处理技术,缺乏大数据时代的管理思维,更无法将其融入固有的知识体系。仅凭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授课,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固化,更谈不上培养新时代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在各高职院校对人才的评价模式中,无论是考试科目还是考查科目,实践课程还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几乎都是平时+期末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主要看考勤情况,期末考核就是一份纸质试卷,且多为客观题,主要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这种较为片面的考核方式,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无从了解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新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单一的人才评价体系无法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笔者通过调研和分析,确定智能型财务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围绕培养目标,将“三维共进、四度融合”融入培养理念,形成高职智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师素质、教学评价机制等五方面使专业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吻合、学校的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的职位要求相吻合。
高职院校以培养“精财务、懂业务、通数据、能运营”的智能型财务技能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资源为核心”的三个维度和坚持“文化融合、书证融合、业财融合、思维融合”的教育理念,深化三全育人,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搭建课程平台资源,遵循职业能力成长规律,构建“入门—初学—熟练—能手”的“四层递进、能力进阶”能力培养路径,切实提升学生的财务思维、商业思维、创新创业思维、数据思维、共享思维、跨界思维,全面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成长。
高职院校要对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智能型财务人才面向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三大培养目标,主动迎接“新技术、新需求”的挑战,开发知识技能与实操技能对接、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对接、文化素养与职业素养对接的课程体系。以初始岗位技能为基础、拓展岗位技能为目标来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内容,重塑岗位课程体系,设计学习情境。以互联网+为背景平台,建设一个集纸质与电子、静态与动态于一体的立体化、共享型、教学互动的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做到专业与技术相融合、知识与能力相融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相融合。
高职院校要构建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环境及虚拟仿真的校内实训环境。利用虚拟的仿真实训平台将各种教学要素集中起来,以多类企业为背景,通过虚拟平台体验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等多类型企业经营实战,将企业真实业务搬入校内,搬入课堂,通过项目仿真训练,为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保障。
围绕培养能满足小微企业需求的高职智能型财务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多层次、分方向”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层次”是从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层次——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层次——综合知识能力培养层次——拓展能力培养层次,实现人才递进培养;“分方向”主要是在拓展应用能力(专业选修课程)方面,结合岗位要求,由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及喜好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不同岗位方向。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任务为驱动”,按照课前知识引入、课中知识转化、课后知识拓展三个阶段实施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专业知识难点重点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数字化思维。
图1 课程体系构建图
课前通过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学生运用数字资源进行自主探究;课中教师根据课前反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转化,学以致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实践,突破重点难点;课后老师通过平台发布1+X证书训练任务;通过学练训赛一体化平台布置技能竞赛训练任务;完成线上答疑;运用平台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高职院校智能型财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自主培养的过程,学校应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多措并举打造智能型财务师资队伍。这就要求现有的师资应积极参与各项线上线下培训,深入实践,掌握新型教学模式,具备数据采集、挖掘、分析能力。同时,以建设任务为牵引,集中优势力量,结合教师专业特长组建智能型财务师资团队,每个团队形成不同级别职称相结合、老中青搭配的梯队。通过以教师团队为单位来优化大数据信息化课程建设、推动网络在线课程等,利用指导学生技能竞赛、参与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说课比赛、微课比赛等,提升教师素质内涵,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核心,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学习兴趣,加强学习管理,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利用学习通等教学平台,监测课前课中学习情况及效果,通过学生个人横向纵向比较,对其动态评分,严格学习过程管理。
教师按照财务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发展路径,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坚持期末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考试,以考促学,严格学习结果管理,保障学生知识、能力不断提高。
高职院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育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师在设定课程教学内容时,结合财经类专业的实际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有针对性地将其融入实际的教学环节之中。在各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点,培养财会类学生的大数据思维,使学生具备职业道德和合理使用财务大数据的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