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异凡,刘志钢,王 盼,朱海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上海 201620)
应用型人才是指将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应用型人才在从事一线安全生产时,能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高效地服务于安全运营一线;在面对生产风险问题时,能从实际出发分析安全隐患、提出及时有效的管控方案;在处理安全生产事故时,能沉着、及时响应以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影响、快速恢复运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主修课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教学,尤其需要关注社会对安全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地方政府要求全力保障城轨网络化运营管理由规模扩张向安全服务提升。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亟须培养安全管理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对开设有运营管理、运输组织等专业的高校,注重挖掘学生对于运营安全问题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事前预防意识等应用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安全管理大多还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后处理阶段,因而面临着安全意识不足、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安全管理措施难落实等诸多难题,难以规避风险、消除隐患,最终做到杜绝安全事故发生。因此,基于“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对安全管理应用型人才提出了以下六项必备能力要求:
①理解运营安全基础、安全评价、应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②掌握利用运营危险源辨识、安全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科学方法;③具有针对各类运营安全突发事件,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安全技术分析、应急处置决策的能力;④具有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方案并解决运营安全问题的意识;⑤知晓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在安全、环境、发展方面的理念和内涵,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安全管理的要求;⑥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城轨安全和应急管理理论的可持续性。
线下教学是一种离线、面授式学习方式,教师能充分把控课堂进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疑问也能得到当堂解决。而线上教学不局限于固定的学生数量、学习时间地点,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和资源,因而可满足各项差异性需求。
单一地选择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教学,都不能起到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作用。线下教学方式存在教学资源固化、手段局限、对复杂新问题分析不足等缺点。而线上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认知、合作能力及面对面情感交流等方面有明显局限。因此,需要充分考虑线上、线下教学特点,增强应用型教学方式的转变。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其利用信息技术,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进行网上教学。这种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面对面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安全管理理论、方法知识为重点,辅之以多样化工程实践教学素材以完善应用型培养需求,可以拓展对于课程理论的认识、自主思考的检验、加强应用型思维建立。这种新手段是传统线上和课堂教学的相互结合与补充,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信息化、智能化教育是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好的教学方式离不开好的教学资源。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不是将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简单地累加和混合,而是有机地融合与适当地创新。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先讲授基础理论及方法,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管理基础知识后,开展运营安全评价、应急管理及运营事故管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初期对基础理论的学习中出现提不起兴趣、知识过眼不过脑、过脑不过心的情况,导致基础概念模糊、基本方法不会运用的情况。在课程中后期的案例讨论分析教学中,学生出现事故致因分析停留在表面、编制预案治标不治本、风险辨识不透彻、应急处置不恰当等情况。
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实践性创新,将以往“由心脏到四肢”的“先理论后实际”升级为“由四肢到心脏”的“先实际后理论”。从不同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事故出发,分析事故的表面致因和根本致因,再回归到相应的管控措施制定。在此过程中,学生能从“事故分析-致因探寻-管控约束”来“逆流”学习,从事故分析中看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从致因上探寻事无巨细化安全管理的必要性、从管控约束上认识关口前移的科学性,不仅能掌握安全管理基础理论和知识,还能真切感受到所学的安全管理理论与一线生产问题的结合点。另外,地铁企业的员工亦能借助这种创新教学资源来促生产,从“落实管控约束-辨识风险、消除隐患-杜绝事故发生”来“顺流”实践,从日常工作中落实管控约束进而发现风险、消除隐患,最终将生产事故扼杀在摇篮里。
因此,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创新设计对于增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混合式教学效果,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面向城轨安全管理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混合式教学创新性资源由事故分类模块、事故细分及案例视频展示模块、案例分析模块、基础知识树模块组成(见表1,p67)。
表1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资源架构
事故分类模块将城市轨道交通事故进行分类,分为人员伤亡、设备故障、运行延误等等。以人员伤亡事故为例,事故细分及案例视频展示模块包含人员受伤事故细分及其视频展示。案例分析模块和基础知识树模块按照事故前-事故中-事故后的顺序分别让学生开展自主案例分析及基础知识学习。四个模块的设置着手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习兴趣出发,开拓学生安全管理思维。不仅使学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使学生从事故后果出发,更深层次地理解事故预案制定依据。
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资源架构的基础上,围绕城轨安全生产的事故名称、事故致因、事故类型、致因因素类别、致因控制阶段、涉及安全理论等关键词对“事故分析-致因探寻-管控约束”全过程要素进行拆解、分类和梳理,形成课程知识网络设计要素(见表2)。其中事故名称和事故致因是各类事件独有的特性参数,也是学习方应关注和切入的问题。将事故按照突发事件类型分类,包括公共安全类、设施设备类、自然灾害类、客运组织类等不同类别。将事故致因按照致因所属类别、致因控制阶段、涉及安全理论进行分类,分别包括人-机-环-管要素、事前-事中-事后阶段、风险-隐患-应急理论等类别。
表2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知识网络设计要素示意
随着城轨安全知识网络要素的不断积累,通过知识图谱工具绘制知识网络结构,从而使课程知识网络的形态、联结关系不断完善。学生可从此类可视化信息教学资源中选择感兴趣的事件、要素和理论,一步步点击网络节点谱图,加深对事故问题的认识,完成对关联性知识点的学习,从而提升主动性、创造性安全管理学习、应用技能。
以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主修课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为例,深入剖析城轨安全管理应用型人才需求,强调了实践性教学资源创新设计对提高混合式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在科学构建课程资源架构的基础上,创新地提出基于可视化知识网络图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方案,以有效促进学习者应用性、主动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