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梁雯欣
Vlog是video blog的简称,译为视频博客。它是短视频的一种,又具有博客的特质,常以视频日志的形式展现。Vlog经由国内的一些影视明星使用,在微博上发布,迅速获得普通网民的喜爱,一时间成为风头极盛的信息发布形式。自2018年CGTN于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率先推《CGTN博鳌行Vlog》以来,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逐渐发展,开创了个性化的短视频报道的热潮。
Vlog作为短视频的一种,除了具备短视频简短精炼、制作简单、门槛较低的特点外,其自身“博客日记”的性质,还是表现出了一些特质,成为其广受欢迎的原因。
短视频的制作往往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去叙述内容,作为一种客观叙事的视角,能够拉开作者与故事的距离,往往能够表现出更冷静的思维。但这也不免拉开作品与受众的距离。而Vlog在进行叙事时,叙述的内容既是制作者亲历的“日记”,往往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呈现的,作为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作为一种视频日记,Vlog的内容主要以生活记录为主,较早将这种形式带火的影视明星欧阳娜娜就是以Vlog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留学生活日常,在她的作品中展现自己逛街消磨时间、游玩迪士尼等真实生活记录,以邻家女孩的形象,圈粉无数。相较于竞争越发激烈的短视频,Vlog的内容围绕“慢生活”展现旅游、聊天、美食或生活事件,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的内容能够更好的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打破传授之间的隔阂。
Vlog的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具有很强的带入性。以镜头为“眼”,它允许用户进入到故事场景中,像内容制作者(Vlogger)一样参与到事件当中。Vlog作品的内容以生活的记录为主,即兴而拍且未经安排,Vlogger能够充分通过拍摄,带着用户去体验和讲述,给用户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多有“主题”的生活事件,在镜头的记录下极具仪式感,在后期剪辑中,更是通过添加动画、文字、音乐丰富内容,这都能增强作品的视听体验,丰富故事性。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面临新媒体的挑战。主流媒体一方面面临着受众流失,老用户转移至新媒体,同时,年轻的后备力量天然活跃在新媒体当中,这种情况下,就不容易保住传统媒体的市场,信息的阅读率无从保障,新闻宣传引导无从谈起。同时新媒体的话语表达与传统媒体不同,表现出了两个舆论场的现实,为了争取年轻受众,为了打通两个舆论场,就必须拥抱新媒体。
短视频是新媒体的一种表现形态,且在近几年的市场占比节节攀升,截至2021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9.34亿,使用率90.5%。而Vlog在当年用户规模预测达4.88亿人,已占短视频规模的一半,是当前新媒体领域的明星,且从其用户画像上分析,用户年龄层在20-40岁之间,使用人群广且年轻受众多,加之Vlog的特点具备说新闻讲故事的优势,因此新闻+Vlog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能够联系年轻群体,促进沟通,打通两个舆论场;另一方面能够用受众习惯和喜欢的传播方式吸引更广泛的受众,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更好的传播出去。
新闻按照报道内容和报道风格可以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两个类别。“硬新闻”通常指与政治、经济相关的新闻,软新闻则通常指的是娱乐性、人情味更强的社会新闻,通常与政治的关系不大。
基于Vlog本身的特征,新闻中的“日常生活”更符合“软新闻”的表现形式。比如2019年两会中,《中国日报》的“两会初体验系列”Vlog,记者就实时在线和网友们讨论工作时的着装搭配;康辉的第一条Vlog给受众展示出发巴西前的装备,网友热烈讨论,对于中央电视台内部环境好奇的同时,戏称康辉的护照是“唐僧的通关文牒”。这些内容都表现出了娱乐性更强的软新闻色彩。
同时,基于主流媒体的新闻要求,使用Vlog+新闻的形式目的始终是为了传播信息,那么就必然会涉及到与政治、经济相关的硬新闻内容,而在Vlog新闻的展现下,会表现出硬新闻软着陆的特征。例如《大国外交最前线》这类重要的国际新闻报道上,央视通过Vlog的形式,介绍了我国在外交领域的新闻动态,原本是典型的硬新闻内容,但因为在该形式中十分注意展示更多的现场细节和幕后故事,如希腊卫兵提前两周练习太空步等,使得硬新闻的报道同时兼具了娱乐的效果,展现出了软新闻的“人情味”,使受众更乐于观看。
Vlog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故事,完全由Vlogger掌握叙事的节奏和内容,故事的讲述更具自主性。同时,Vlogger出镜或隐藏在镜头背后的表现使得对传播主体的要求并不高,它更注重亲历者的在场,因此人人均可成为Vlogger。
Vlog新闻相较于传统新闻的报道模式,更注重通过后期的剪辑,通过生动的编排,在剪辑中添加贴图、背景音乐、字母等后期丰富报道内容,呈现出多彩的叙事手段,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例如央视记者王冰冰的《冰冰赛车初体验Vlog》在视频中多次运用漫画文字和贴图,背景音乐是动漫声音,使人在观看时犹如在欣赏综艺节目,完全掩盖了新闻的枯燥乏味。这些灵活的传播手段和丰富的传播途径都使主流媒体强力圈粉。
传统的新闻报道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在新媒体的表现上也集中于微信、微博等官方账号的文字+图片的内容发布。而Vlog新闻以短视频的形态拓展了传播平台,抖音、快手、B站这类视频平台成为重要的传播渠道。2019年11月9日,央视新闻官方微博推出主持人康辉的第一个“Vlog+新闻”,立即引爆全网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据统计,该“Vlog+新闻”上线数小时,就在微博平台收获150万次点赞、8.4万次转发,且在抖音和哔哩哔哩的播放量也突破200万次。随后,央视接连在微博、哔哩哔哩等平台发布了七条主持人康辉跟进采访习近平主席出访希腊、巴西的新闻视频,这些“Vlog+新闻”也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许多年轻受众表示,此举让他们“突然有了看新闻的欲望。
Vlog新闻在B站这类平台的播出也表现出了主流媒体的“出圈”。这类平台的受众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他们关注的新闻内容与主流媒体传统的内容输出存在巨大的鸿沟。为了能够适应平台调性,央视新闻这类主流媒体就需要改变既往的表达内容或表达方式,而Vlog的特征使得Vlog新闻能够在B站上获得欢迎。康辉的第一支Vlog获得了4279条弹幕,弹幕的评论内容也具有“二次元”特征,这无形中也给作品带来了亚文化的加持。
Vlog的制作与传统的短视频制作有差异,不仅表现在片长,更表现在内容的表述上。Vlog新闻的制作需要根据Vlog的特质和平台的调性以及受众的偏好去专门制作,而在当前的表现中存在新闻的严肃性与Vlog的娱乐性之间的冲突。很多严肃的硬新闻报道,虽然使用了Vlog的标签作为题目,但内容实际是电视新闻内容的节选和搬运。
如央视新闻制作的栏目《大国外交最前线》,在微博上共发布了35条短视频,主要介绍我国外交事件。该栏目以康辉的Vlog出圈,35条短视频中均有Vlog标题,但真正以Vlog的内容形态展现的作品约有10条,因为涉及到的内容多为政治外交领域的硬新闻,因此大部分的视频内容还是以主持人出镜播报的形式展现出来,更像一种电视新闻简讯,并没有突破固有的气质,相比康辉的第一个Vlog获得了1.9万的点赞,最新的内容仅有791个点赞。可见这种电视节目搬运而制成的视频仅仅可以成为短视频,而不是年轻受众青睐的Vlog。
Vlog擅长记录日常生活,创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沉浸感,因此与软新闻的搭配更符合载体的气质。软新闻是指以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为主的人情味浓厚、趣味性强的新闻,其“趣味性”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具备的属性,报道的目的却并非娱乐,而是传达事件,不能本末倒置。而在Vlog新闻中,却因为使用了娱乐化的手法,反而使得新闻事实的输出弱化了。
两会期间,多家媒体通过Vlog的形式记录了两会中的代表委员或会场花絮,如齐鲁晚报推出的Vlog《“历时最长”的部长通道现场长啥样?火速围观》,就聚焦到了发布会现场换背景板等细节;江苏网络电视台的Vlog《番外!两会记者幕后竟然是酱婶的》,从记者早起化妆开始记录一天的行程。这些以两会为素材的Vlog新闻虽然展现出了“软新闻”的趣味,且播放量也很高,但在吸引受众关注两会主要内容上却收效甚微。在2022年两会中,康辉以Vlog新闻带领受众一起去看人民大会堂“最忙碌”的东大厅,该视频在微博上获得128万次的播放,而网友的评论集中讨论画面中出现的兔狲玩偶。这都表现出了泛娱乐化表达下的对核心新闻议题的舆论失焦,新闻作品的制作并没有引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实际上就偏离了新闻报道的初衷。
Vlog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创作,给视频制作者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很多知名的Vlog频道都是以创作视频的Vlogger做为栏目的品牌而受到广泛关注。这里对Vlogger的能力要求与传统的新闻制作能力要求不同。职业新闻人经过长期的实践训练却并不缺乏采写编评的能力,甚至领行业之先。但草根Vlogger的爆红缺并不因为规范的视频制作能力,而是对互联网文化的把控和适应能力。
康辉在第一条作品中还不会读“Vlog”,在第二条作品中表达自己是个“菜鸟”,作为我国第一梯队的新闻人面对Vlog新闻制作时尚且如此,可见在实际的创作中,Vlog新闻十分缺乏具有“网感”的视频博客制作者。这也会造成Vlog新闻没有形成品牌化的栏目,两会Vlog已经遍及地方媒体,但现象级的作品并不多,康辉让网生代看到了Vlog新闻,但接力大国外交最前沿的主持人刚强却并没有因此大火。根据CTR的数据,截至2021年6月底,38家省级以上广电机构共有40个千万级粉丝量头部短视频账号,超370个粉丝量百万级账号,其中百万级以上粉丝账号数量较2020年同期增长78%。面对社交网络平台,Vlog新闻体现了广电机构的新媒体内容IP化和记者主持人网红化的趋势,对采编播人员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和机遇。
Vlog的内容以日常生活中的见闻、经历为主,形成了美食、旅行、学习等方面的垂直领域,极易形成领域内内容的同质化现象。Vlog新闻的可选题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收缩,热点新闻是适合Vlog形式的主题更是成为众家关注的焦点。
2022年关于两会的Vlog新闻中,出现了诸多“记录新闻记者的一天”,也出现了许多“代表委员的开箱”,这些短视频内容往往以相似的开场方式展现在受众眼前,因为报道对象的一致性,视频的差别往往只发生在出镜记者的不同和背景音乐配置的差别,而这样的内容往往播放的完成度并不高,获得的受众反馈也不鲜明,很大程度上缘于同质化倾向带来的审美疲劳。
技术手段的发展必然影响着新闻业的发展,历数新媒体繁荣以来的媒体表现,搭载着5G、VR等高新技术,数字新闻、短视频新闻、新闻直播等新名词次第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它们都是新闻业创新的表现,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Vlog新闻也是同理。然而,面对创新,新闻业要积极迎接,重点是怎样把握为我所用,主要是思维的转型。
在技术手段翻新多元的当下,“内容为王”仍然是新闻业应当遵循的定律,但要转变渠道思维,以新形式的要求逐步提升内容的匹配性。Vlog是互联网文化下生长出来的更符合青年文化气质的表达形式,传统新闻业就需要转换思维,在Vlog新闻的内容中迎合新气象、新风尚。而这并不与新闻业本身的严谨客观相排斥,作为传统新闻内容的补充,更会丰富新闻业的成长。
用思维转型引导新闻业的创新,在Vlog新闻中就要求其在未来的发展提升内容的纵深,树立品牌观点培养专业的视频博客制作者,增强用户黏性,将单一的“内容为王”向“内容为王、渠道为王和用户为王”的辩证关系上去认识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