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鲁耀 侯桂林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本科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一流本科教育应以一流的通识教育为支撑。通识教育能够为专业化教育提供平衡、协调的力量,其核心理念在于培养具备有效思考的能力、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能明确判断的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的人。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通识课程逐渐成为我国一流大学创建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部分。但是我国大学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一般都由各专业学院的专业课任课教师来承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对立,一方面容易把通识教育误以为是稀释后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则存在着通识教育“知识化”的倾向。专业教师想要上好通识课程,不能仅仅把专业课程照搬过来给学生讲授,而要能够围绕课程想象力,完成对通识课程授课方法、知识体系转换以及价值信念共同体的重构。
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课程想象力包含了一切以想象力为核心概念的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思维方式以及课程价值目标。基于课程想象力的课程构建,应是含教师精神、知识与经验,融教师“表演”、教材“剧本”和学生参与于一体的体系,以促使学生在形成基础能力的同时,通过自身的体验实现知识与意义的转化。想象力是一种集体的能力,通过想象力,社会、文化以及个性才得以显露。对于通识课程建设而言,想象力既是塑造课程个性的核心力量,又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思维导向,只有将课程与想象力相结合,才能跨越通识课程建设中认知、知识与价值的鸿沟,使课程为社会培养富有想象力的人才,也使其自身获得想象力,以明确兼顾时代与自身规律的终极价值追求。专业教师要上好通识课程,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依托课程想象力实现课程认知系统、知识结构和价值属性的重构。笔者身为公共管理学院的教师,本身从事政府管理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开设政府管理类通识选修课程时,尝试用课程想象力为依托对政府管理学课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面向全校学生的未来世界的政府管理学课程。
理解和掌握政府组织运行的基本理论和运作机制是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等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围绕政府管理,公共管理类专业开设有多门必修和选修课程,包括公共管理学、地方政府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等。这些课程体系设计的核心在于讲授政府及各类公共组织如何运用公共权力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政府管理形成一定认知,培养学生自由、民主、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诚信、廉洁、依法用权的理念,并提升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政府管理类课程对于非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同样有益,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能够有效补充各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目前政府管理类通识选修课程在高校中开设并不普遍,且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都受到较大的限制。政府管理学的知识内容源于对政府管理实践的高度概括,课程内容通常呈现出高度的实践性与抽象性特征。通识选修课主要面向本科低年级学生,其各自的知识基础和文化素养不同,因而对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与期望不同,对课程知识的接受能力与欣赏水平也不同。如果直接把给公共管理类专业开设的政府管理类课程复制、照搬为通识课程,学生将很难体会、理解政府管理的理论体系以及政府的各类实践操作,授课效果和学生反响将大打折扣,难以起到通识教育应有的效果。
政府管理学通识课程应当做到理论讲授与实践认知的嵌合、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的嵌合以及创新和共同价值观念的嵌合。进而在课程方案设计上,要以课程想象力为基础开展对原专业课程体系的创造、尝试与检视。运用课程想象力对政府管理学通识课程进行改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形成基于课程想象力的政府管理学课程认知。通识课是“共同的信念”与“引领变革的自主性创建”相结合的桥梁,而课程想象力则是构建这座桥梁的思维方式,其集中体现为关系性思维、整体性思维与网络化思维。相比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更侧重于引导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对认知能力的训练。对于政府管理学通识课的学习者而言同样如此。正如马骏教授所言,想象力能够帮助政府管理的学习者富于洞见地看到那些似乎没有联系的事件之间非常紧密而且重要的联系;能够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历史舞台上重新审视政府,敏锐地意识到当时正在发生的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或明或暗的联系;能够洞察幽微,穿透现实世界五彩斑斓的外表以及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刻地揭示隐藏在事物或制度背后的另外一面;能够在纷繁复杂乃至看似杂乱无章的经验事实中,寻找到严谨的关系和秩序。基于课程想象力推进政府管理学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当下现实、实践或认知活动进行超越的思维活动。
第二,构建基于课程想象力的政府管理学知识体系。想象力是政府管理学沟通课堂教学与理论研究的桥梁,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新的知识。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政府管理学通识课程知识结构时,要跳出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并充分利用隐喻、故事、寓言、地方性知识,为政府管理学的课程想象力预留广阔空间,把政府管理的价值理念融入生动、具象的题材中,将政府管理的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融会贯通。
第三,探索基于课程想象力的政府管理学授课设计。基于课程想象力的课程改革绝不是在课堂上漫无边际的空谈、空想,而是要求教师能够更好地实现对课堂的掌控,让课程内容在想象力和知识性之间收放自如,由学生的好奇心推动想象和思考,由问题意识和网络化思维推动课程想象力的自洽,真正实现“想象力起飞—想象力牵引—想象力回归”的课程循环。在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设计中,教师既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发散性讨论,又要巧妙设计,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回归到课程预设的知识点上,实现专业性与通识性的嵌合。
笔者在为全校学生开设未来世界的政府管理学通识课时,有意识地把课程想象力的哲学映射到课程内容编排和授课方式的调整中,对原有政府管理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对课程内外部关系模式进行更新,将课程名称定为未来世界的政府管理学,并试图采用整体性、网络化思维方式来统筹课程的内外部关系,以实现课程从传统的闭环型关系模式走向新型的开放式、发散式关系模式。
在未来世界的政府管理学通识课程中,笔者尝试构建与传统专业课程完全不同的课程结构。通过解读中外经典科幻作品和当下流行的幻想类作品中对政府形象的构建,模拟出“我们当中出了一个超能力者”“巨龙、精灵和精怪的国度”“穿越过去能否撬动历史巨轮”“末世来临时文明如何存续”“宇宙联盟与星际舰队”“虚拟世界与模拟人生”“封神世界与修真之路”等七种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场景,并引导学生就政府功能、治理的本质、政府遇到的挑战、政府与现代科技以及政府与文明、政府与生态、政府与现代性、集体与个人等话题展开讨论。最后通过与学生一起就各个虚拟情景中如何形成有效的政府管理规则进行设计,激发学生从“不可能”中发现“必然”,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府运作的底层规则。如图1所示,通过场景设计、规则拟制、主题讨论三个环节,未来世界的政府管理学围绕着课程想象力构建了课堂教学的闭合体系。
未来世界的政府管理学也采用了新的内容体系和授课方式。如表1 所示,本课程共设计了七种现实世界中“不可能”的场景,而每一种“不可能”的场景中都分别设置了政府管理中基本价值和基本原理的核心知识点,同时针对每一个场景及核心主题,预先设计了若干讨论和反思的问题。
通识课应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未来世界的政府管理学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借鉴和使用,为了创设有趣生动而不乏理性思辨的课堂氛围,笔者除了在既有的政府管理学相关教材和专业书籍中获取专业知识点,还大量采用了各类科幻、玄幻类想象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及其衍生作品作为教学素材。想象文学是人类想象力最集中的呈现,经典乃至伟大的想象作品中无不包含着对未来政府治理模式的探索性架构,这种“想象”往往能够为当前政府治理模式提供一种跨越时空的审视与反思。在课程采用的素材中,既有《指环王》《三体》等经典的中外玄幻、科幻作品,又不乏《将夜》《诛仙》《地下城玩家》等在学生中关注度较高的网络文学作品。而从实际课堂反馈情况来看,该做法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相关政府治理话题讨论的参与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我们要担负起引领方向的责任,把握和塑造人类共同未来。历史、现在与未来是贯通的,坚定历史自信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未来世界的政府管理学同样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能够将课堂教学中未来叙事与专业知识学习贯通起来,在“未来场景”中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使学生能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激情和向往。当前各类科幻、玄幻体裁的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作品在青年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这类作品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即“架空现实”,把故事背景放在虚拟空间、未来世界、架空历史、异次元空间或平行宇宙中。这样虽然避免了与现实世界人物、事件的关联、冲突,但背后仍然是中西方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博弈。在很多“科幻大片”中,不乏披着科幻外衣,讲述西方价值观念的案例。基于未来场景的政府管理类课程思政改革,可以对既有“架空现实”题材作品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及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批判,同时鼓励学生基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场景进行讨论与设计。
总体来看,通过围绕课程想象力开展的一系列改革,未来世界的政府管理学从公共管理类专业性课程“演进”为一门通识类课程,较好地克服了传统专业性课程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可能遇到的缺少现代知识、难以形成价值共同体、内容枯燥、学生参与主动性与积极性较弱等问题,较好地实现了认知体系、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平衡,课程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