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暖心服务背景下构建新型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2-10-19 12:08黄文森李靖云康锦芬黄思婧邓少雄
大学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医疗卫生医学人文

黄文森 李靖云 康锦芬 黄思婧 邓少雄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坚持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一项国家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暖心服务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本质体现,关系到国家的宜居指数和文明程度,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要求。“医者仁心、医乃仁术”是医学本质最好的诠释,医疗暖心服务则是诠释医者仁心仁术的实际体现。近年来,全国各地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相继采取措施推进医疗暖心服务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2018 年8 月泉州市启动全市公立医院“暖心服务”行动,推行系列便民、利民、惠民举措,切实提高群众就医体验。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是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其人才培养质量在实现全民健康、推动医疗暖心服务的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文章结合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实践就如何构建新型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进行探讨。

一、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调研,秉承着“医者仁心、医乃仁术”,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暖心服务的理念,各地、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基层医生在基本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医生具备人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始终以维护人民健康为己任的基本职业素质。为更好地践行仁心仁术,实现医疗暖心服务,医生需要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基本的药理知识及熟悉临床合理用药原则,要具备进行从事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等“六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因此,为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制大多为3年,主要采用“三递进四模块”的课程体系。“三递进”是将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划分为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熟练三个阶段,依次学习医学人文素养、学习临床医学知识、顶岗实习。“四模块”包括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公共基础模块贯穿整个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拓展课程模块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之后开设。“三递进四模块”的课程体系是基于高职临床医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而形成合理结构设计。但传统的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受本科教学的影响,往往侧重于对基本医疗能力的培养,而对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使毕业生难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原有的知识本位倾向造成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训,不利于培养让城乡居民满意放心的基层医生,从而影响医疗暖心服务的推动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

1.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落实人文教育

我校根据行业现状,在加强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及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考核标准,以岗位胜任力为切入点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以实用、适度、够用为原则整合优化医学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增设临床实践技能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针对性地开设急救医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全科医学概论、中医基础与适宜技术、康复医学等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岗位胜任力,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的培养。

为更好地践行医疗暖心服务,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化,我校进一步融合课程思政,构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三位一体”的惠世医学人文培育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起“仁”的信念和“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要紧贴医疗卫生服务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思想交锋、实例触动和事理辨析的方法让思政教育和惠世精神入脑入心。同时,要进一步对接行业标准和基层医疗实际工作,打通临床医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壁垒,从整体上优化、完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开设医学生成长导论、惠世文化、医患沟通、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律法规等医学人文课程,并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中不断渗透人文知识、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从而充分发挥人文医学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医学知识的DNA 双螺旋发展,实现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

2.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岗位胜任力

随着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更加齐全的医疗设备,例如彩超、X线、CT等影像检查设备,但能够熟练应用影像检查设备的医务人员相对缺乏。且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妇产科、儿科医生配比不足的情况,“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进一步凸显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产科和儿科看病慢、看病难的问题。我校结合对省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调研结果及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讨论的意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需的4 个临床医学专业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方向)、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学方向)、临床医学专业(超声医学方向)、临床医学专业(放射医学方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在全科基础上的复合,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相关培养方向的复合能力模块,如儿科学方向增设儿童保健及儿科诊疗技术、超声医学方向增设影像解剖学及超声诊断学等,使临床医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从事“六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还能够更好地从事儿科诊疗、妇产科诊疗、超声诊断、放射诊断等工作,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紧缺人才。

二、建立德艺双馨、医教双优的师资队伍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而教育要发展,教师是根本。临床医学专业不仅是一门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具有人文性和艺术性的学科。高职医学院校旨在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建设一支人文底蕴深、教学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即德艺双馨、医教双优的师资队伍。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行医之仁心,使学生不仅具备专业实践能力,更懂得践行仁术,保护患者的利益、照顾患者的感受,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实现医疗暖心服务。

(一)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医学院校的师资队伍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和来自临床一线的兼职教师组成。部分专任教师缺乏长期临床一线的实践经验,对医学新知识、新进展的了解相对滞后;而兼职教师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但往往由于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高职医学院校的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大多是非师范类医学院校毕业的,相对缺少教育理念及教学技能的系统培训,授课时对人文素养的培育不够重视,往往更注重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传授,从而影响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效果。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

1.校院协同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为解决专任教师临床经验不足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薄弱的问题,我校与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新进的专任教师第一年须脱产到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参加半年以上的临床实践,未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任教师均需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其培训情况作为上岗任教的必备条件;进校一年以上的所有专任教师每年须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进行3个月以上的临床实践并通过考核。其次,专任教师要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门诊、病房进行学习观摩和一线诊疗,学习了解本专业的新技术和新进展,规范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开展专业领域课题研究,实现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再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管理,要不断完善兼职教师资源库的建设和选拔考核标准的制定,可从教学医院选拔对教学工作有热情、有经验的临床一线高年资医生担任兼职教师,每学年对其教学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评估,优胜劣汰,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最后,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定期对兼职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培训,并邀请其参与教研室活动、集体备课及教学资源库建设等,使兼职教师更快适应教师角色,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2.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和医学人文教育的能力

顺应教育信息化2.0 时代的发展趋势,学校制定了《关于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认定办法》,为全面推进信息化教学提供了管理标准和制度保障。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信息化教学培训和每年定期举办的信息化教学大赛,深化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提升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水平。目前,多数教师已能较好地利用超星学习通、智慧职教等多种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通过信息化技术做好学情分析和课程评价,重构教学过程、确定教学重点,使教师不仅能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更能成为知识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观察者。而要做好医学人文教育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师资队伍的人文底蕴和培育能力是关键。学校通过每学期举办医学人文专题研讨会、讲座和开设示范课等帮助教师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和技能时应紧贴临床,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授课中,注重价值引领,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在临床实践教学中,临床教师应以身作则,体现以患者为中心、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理念,注重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

三、构建以德技并修为核心的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学科,具备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是医学生成长成才的奠基石,也是作为一名合格临床医师的执业基础。高职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旨在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即“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科室分化笼统和临床医师紧缺的特殊性,要求高职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对内外妇儿等学科的临床实践技能均能全面熟练掌握。因此,只有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实践精神,方能更好地掌握临床实践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暖心服务。

(一)临床实践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存在实践技能不扎实的问题,临床实践能力薄弱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大专层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岗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存在理论课比重大于实验课、实验课时相对较少、理论与实践分开授课等情况,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实验课与理论课衔接起来,教学效果欠佳;另一方面,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相较于本科医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临床见习和实习时间也较短,且校内实训与临床实训相对脱节,未能实现充分的临床实践从而造成实践技能相对薄弱。因此,须进一步通过改进和合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以便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使之与基层医生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

(二)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的改革

1.“校中院、院中校”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为充分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环境,打造“校中院、院中校”的实践教学环境,我校在完善原有内外妇儿实训室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和泉州市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注重仿真、模拟的临床环境布置,并引进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型和设备,用于学生系统学习接诊病人、医患交流及规范全身体格检查的训练。同时,着手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并整合各项临床数据制作数字化的标准化病人,充分模拟就医情景,让学生充当临床医生的角色,从而能够更加形象、直观地学习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对实践对象的爱护、尊重与沟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暖心服务意识。同时,以“医教协同、合作育人”的理念建设发展7所附属医院,并依托福建省医药护理职业教育集团与各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教学合作关系,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为临床医学生的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提供有力保障。

2.“早临床、反复临床、阶梯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良好的校内外实践基地需设置更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方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此,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构建“早临床、反复临床、阶梯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大一开始逐步递进分阶段完成,从而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一学年,在学习基础医学课程阶段,学生利用周末及寒假两周时间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进行社区见习,使其提前接触临床,增加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感性认知。第二学年,在学习专业核心课程阶段推行导师制,临床医学专业每位专任教师负责6—8名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全程培养;每学期安排学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临床学习1 周,协助基层医生完成居民健康调查及健康教育服务,使其熟悉今后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同时为实现医疗暖心服务,学校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按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标准设立专业技能考核制度,让学生实习前先进行实践技能强化训练,通过技能考核后再进入医院进行顶岗实习,实践技能不过关则不能进医院。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36 周的教学医院顶岗实习侧重于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培养,4 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顶岗实习侧重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培养。同时,充分利用顶岗实习这个医学人文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阶段,促使临床医学生将医学人文知识内化为医学人文素养并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医乃仁术的医学本质。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三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大赛,成绩稳居全国前列,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6个。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暖心服务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本质体现,而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是医疗暖心服务的基本支撑。为更好地实现医疗暖心服务,应坚持改革构建新型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兼顾“教学+师资+实训”三大主体设计临床专业课程体系,将医学生人文教育融入职业教育体系中,积极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为健康中国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文素养过硬、基础知识扎实、临床技能娴熟的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医学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光影
小心这些美丽陷阱!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的对策
国家两部门联合推进居家医疗服务
人文社科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