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下的学生职业能力提升

2022-10-19 12:08强薇户廷勇
大学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育人

强薇 户廷勇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校企双元育人是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一个重要举措,更是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有效模式。职业能力培养是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核心要义,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转型发展,走产教融合发展之路,通过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以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为抓手,更加深入地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并使之成为对学生个人发展、未来创业就业更具实际指导作用的工作。

一、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时代要求

教育部、国家改革发展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通过自身的转型发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就是要在法律的框架内与传统的普通本科办学错位发展,成为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应用为导向进行办学,为社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型、职业型、技能型、服务型、创业型人才,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或重要供给地。因此,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已然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

大学生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利用在校期间积累的知识、经验、技术和技能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中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是从事特定职业的专业技术技能。大学生职业能力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高校树立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有利于技术技能积累的有效途径,搭建提升职业能力的桥梁与平台,实现课程建设与行业技术技能积累的协同,达到内容相互关联的衔接规范性、有效积累的长效稳定性。

职业能力教育是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成功应聘能力、职业决策能力、择业能力和在未来实际工作中发挥才干并做出贡献的能力,涉及就业能力、择业能力和岗位知识技能。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明确指出,要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由此可见,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保证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有力举措。

二、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

(一)校企双方各自为政

校企合作中的两大主体,学校和企业,在本质上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学校主要是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这四大功能,而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其生产经营的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常常因为各自目标不一致,导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进而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也各有侧重。一方面,学校只是将企业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和实践训练场所,只考虑学生是否能够在企业中学习到知识和能力,往往忽略了企业的营利性质;另一方面,企业作为经营机构,在校企合作中,更多是将来企业实习的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导致学生对实际生产现状、前沿技术动态等了解甚少。

(二)校企合作如“绣花枕头”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在谈校企合作,都在讲产教深度融合,但究其根本,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还仅仅停留在拟一份校企合作协议、建一个实践基地、搭一个产教融合平台的初级阶段,很多基地、平台只是挂牌但没有实质性的校企双元育人项目,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学生,都没有真正能够从中受益。在校企双方都只考虑自己利益得失的工作状态下,校企合作会长期停留在表面层次。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地,虽迫切需要企业方优质资源的引入、嫁接,但是往往呈现出“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状,企业方的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调动,合作模式单一,合作内涵不深,深层次的校企融合项目无法真正落地。

(三)教师重理轻实

教师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目前,高校的教师大多数是自有师资力量,且自有师资持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不多,大多数教师仅仅是实现了从学校学生到学校教师的角色转变。此外,应用型本科高校从企业聘请的导师数量严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用型高校教师重理轻实现状的存在和培养现场工程师目标难以实现。

(四)就业教育纸上谈兵

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力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学校层面,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虽然一直在提升内涵,但往往仍停留在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政策宣讲、就业技巧培训、就业协议办理等浅层次服务上。就业教育仍然是某个时间点的单一教育,缺乏连贯性。学生层面,只是将就业教育看作一门学习课程,并没有将就业创业课程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综合素养提升进行有效关联。

三、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下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一)校企双方明确合作目标,校企形成双元育人的真合力

校企双方打破各自为政的现有局面,在人才培养问题上,校企双方达成双主体共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互动合作,资源整合,形成育人共同体。

其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强化与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让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从校企共建实验室等浅层次的校企合作进入到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等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实现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跨界融合。

其二,强化高校的服务意识,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双元育人的积极性。基于校企共同的发展诉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充分理解并认真考虑企业发展的合理诉求,进一步强化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积极与企业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借助学科优势,派驻优秀教师,搭建有利于企业职工技能提升的理论学习平台;大力促进学校科研成果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让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享有实质性的回报。

其三,企业方改变在人才培养中的配角地位,以主角的身份主动参与到校企双元育人工作中。企业应该选派实践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的高级员工进驻学校,真正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建设等教学工作中,并在建设实习实践基地的同时,派驻资深员工定期来校,参与到学校一线实践课堂教学中,传授生产实践中的经验知识,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建立校企深入合作的有效机制,校企同筑双元育人的真实力

校企双元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使学生完成从学校人、自然人到社会人、职业人的转变,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就是完成上述转变的重要手段和依托。应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让校企双方在双元育人的过程中真发力,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真提升。

其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联动模式下,允许和鼓励各专业根据双方或多方合作的实际情况,以互利共赢为前提,自主选择合作模式,构建体现“决策参与、信息共通、资源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文化互动”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设沟通“高速路”,帮助实现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无缝对接,达到用人与育人的统一;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做好进学校、进企业的桥梁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引进行业工人专才,引入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帮助实现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和实践锻炼。

其二,建立融合发展、创新服务的校企合作运行保障机制。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联动。首先,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校企合作参与企业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力度,帮助提高企业参与双元育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政府、企业、学校应共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对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以及合作的效率、效果、效益等指标进行科学评估,在不断检验中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再次,设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校企双元育人相关制度,比如“双师型”教师联合培养办法、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校企业导师的人才引进办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实施办法、校企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管理办法等,以使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实现人力、技术、市场、资金等资源的集聚与融汇,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未来需求侧精准对接的前提下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其三,建立校企双方权益保障机制。企业方要明确在校企合作中为学生赴企业实习实训、教师赴企业锻炼创造有利条件是企业方在合作过程中应尽的职责,应该敞开大门,在不影响生产经营的前提下,让师生尽量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运行中,而不是让其实习流于形式、停于表面。校方应该明确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营利,应该在确保校企良性合作的前提下,让企业在合作中获得其应有的回报。当然回报不限于从合作项目的经济收益,还应当延伸至人才、智力层面的支持与获得感。合作企业可以借助学校师资力量,在企业方员工培训、技能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享有更多便利条件,畅通合作渠道。同时,企业方在选人用人方面应该享有优先选择权。

(三)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校企共蓄双元育人真动力

其一,在校企形成合力、同筑双元育人真实力的前提下,构建“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在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同时,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职业能力培养,能够将一线岗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有效融入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得更多行业领域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真正增强参与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提高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的就业矛盾,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渠道。

其二,高校以区域重点、支柱或新兴产业行业为服务对象,紧密对接行业运行链,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共同构建学科、专业交叉整合,专业教育、职业教育跨界融合,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应用服务、技术培训等功能集于一体的教育组织形态。校企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的职业教育不再停留于课堂的理论指导,而是真正进入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线,学习内容从单纯的参观、走访到真正融入企业的实际项目运行中。通过确定校企合作试点项目,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建设紧跟产业行业发展水平的校本教材,共建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一课多堂”,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其三,构建“多主体参与、一体化设计”的人才培养思路。面向专业人才就业的核心岗位群,动态跟踪职业岗位对应的长远职业发展需求,联合产学研合作单位、企业专家等行业企业力量深度参与,动态调整优化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坚持应用导向,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对现场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设计,强化学生核心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四,科学、有序、合理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从研究机构、企业或高校引进研究方向与学校重点打造的学科领域相关,具有丰富的产品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化经验并取得较好的阶段性成果的退休教授和企业工程师,作为学科教师团队骨干。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从企业聘请或柔性引进一批能够把握产业发展形势、能创建新专业和强化现有专业建设的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担任企业方的专业建设负责人。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是校企双元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确保双元育人落到实处,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成果与人才需求对接,校企共同制定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并建立行业、企业、毕业生、家长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外部评价与咨询机制,真正促成大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原动力。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