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采用保温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及术后苏醒的影响

2022-10-14 04:48朱伟华陈晓燕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苏醒置换术髋关节

朱伟华,陈晓燕

(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案。其在股骨头坏死骨,髋关节炎,股骨颈骨折等疾病治疗中均占优势。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期间,主要是通过为患者置换人体骨关节假体,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改善患者关节活动能力,消除疾病病痛影响[1,2]。但术中出血较多,需要输注大量的液体,并对关节腔进行反复冲洗,因此容易引起患者体温波动变化,增加低体温风险。术中低体温不仅会对患者机体免疫系统代谢能力产生影响,提高术后感染可能,还会对凝血功能产生抑制,增加术中出血量,延长苏醒时间,增加手术风险[3,4]。因此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较重视其术中体温保护干预。基于此,本文将探究术中采用保温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及术后苏醒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从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随机抽选58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各29例。其中常规组有患例29例,男女病患比例为17∶12;年龄区间为49~90岁,平均年龄为(68.34±5.21)岁;患者骨折疾病类型分布股骨颈骨折患者13例,股骨头坏死患者8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例。研究组有病患29例,其中男女病患比例为18∶11;年龄区间为51~87岁,平均年龄为(68.42±5.47)岁;患者骨折疾病类型分布股骨颈骨折患者1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9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研究可比条件。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影像学检查验证,符合骨折病灶标准;(2)所有患者经检测骨量水平正常;(3)患者受伤至入院诊断时间<26h;(4)患者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评分低于24分。

排除标准:(1)患者本身合并其他骨病;(2)患者存在关节病变;(3)患者基础资料存在缺项或未签写知情协议文件。

1.2方法对于常规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在术前与医护人员主动交流,介绍手术治疗方案与治疗期间配合事项,并解答患者疑问。手术治疗中,及时做好临床监护,密切观察各项体征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向操作医师反应。在手术完成后,待观察到患者体征无明显变化后,及时将其转运至病房区域,并与病房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对于研究组患者在基础手术室护理上,做好术中保温护理,措施如下:(1)在手术治疗前结合患者手术治疗方案对所要应用的血液、药液进行提前加温与保温控制,保证液体温度于37℃左右[4]。(2)保温处理,首先在手术治疗前,应用院内电子恒温箱对治疗中用到的输注液体及灌注液体,提前进行保温加热,控制其温度在41℃~43℃以内。在患者进入到手术室后,合理进行室温调节,并运用加热毯帮助患者进行保温,减少患者手术治疗以外皮肤区域面积。(3)优化手术方案,在手术治疗前,护理人员结合患者体征指标、病情进展等进行综合评估,对其手术治疗方案进行再次优化,尽量减少手术用时长,简化手术操作流程,减少患者暴露时间[5]。期间对于体型偏瘦弱或皮下脂肪分布较少患者,做好低温风险预防干预。(4)减少消毒时间,护理人员在手术治疗前应再次做好手术流程熟悉,提高消毒速率,尽量减少患者手术区域外露时间。

1.3观察指标

1.3.1 凝血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采集患者3ml静脉血进行检测,评估指标分为FIB(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三项。

1.3.2 术后苏醒情况 临床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苏醒参数变化,评价项目包含拔掉气管插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寒战情况、术中低体温发生情况;其中术中低体温发生判断,采用院内多功能监护仪进行动态监测,当观察到患者核心温度低于36℃,既判断为低体温。

1.3.3 血流动力学变化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BP(收缩压)、DBP(舒张压)、HR(心率)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分析软件SPSS17.0;计量资料表 示:(±s),检 验:t;计数资料表示:(n,%),检验:X2;判断有意义标准:P<0.05。

2 结果

2.1凝血功能手术前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指标无明显差异,经过护理后均有升高变化趋势,但研究组变化趋势更缓,凝血功能控制情况较好,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比较(±s)

组别常规组研究组t P例数29 29 FIB手术前2.10±0.32 2.11±0.29 0.12 0.45手术后2.79±0.31 2.40±0.27 5.10 0.00 TT(s)手术前10.98±1.45 10.93±1.46 0.13 0.44手术后17.66±2.34 13.41±2.39 6.84 0.00 APTT(s)手术前35.69±4.38 35.66±4.40 0.02 0.48手术后42.77±4.31 37.66±4.55 4.39 0.00

2.2患者术后苏醒情况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各项时间指标明显短于常规组,组间患者寒战发生次数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低体温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情况比较(±s)

组别常规组研究组t/X2 P例数29 29拔掉气管插管时间(min)30.77±4.25 25.69±4.61 4.36 0.00麻醉恢复时间(min)60.22±5.32 50.97±5.14 6.73 0.00完全清醒时间(min)70.26±5.31 43.78±5.67 18.35 0.00寒战(%)2(6.90)0(0.00)2.07 0.15低体温(%)4(13.79)0(0.00)4.29 0.03

2.3血流动力学变化手术前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相近,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更缓,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s)

表3 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s)

组别常规组研究组t P例数29 29 SBP(mmHg)手术前127.66±8.56 127.49±8.36 0.07 0.46手术后139.67±8.31 134.88±8.31 2.19 0.00 DBP(mmHg)手术前80.97±4.55 80.93±4.41 0.03 0.48手术后89.71±4.26 84.66±4.37 4.45 0.00 HR(次/min)手术前70.33±3.19 70.29±3.14 0.04 0.48手术后80.51±3.37 75.71±3.46 5.35 0.00

3 讨论

体温是临床较为常用的一项生命体征观察指标,其可有效反应患者发散热量产生热量情况,与人体正常代谢能力的维持间有关键联系。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产热与散热两个过程,持续循环,动态保证体温平衡[5]。但在手术治疗期间,受到术中麻醉、术中输液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容易对患者的机体产热能力产生阻碍,增加散热量,出现体温下降情况[6]。

低体温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其对机体影响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会直接影响患者血氧饱和度,减缓其心率水平、血压水平,降低供氧量,增加部分器官组织的代谢负荷[7]。其次会影响患者凝血功能,低体温状态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因此提升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了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导致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出血风险。第三会影响患者代谢功能,低温状态会逐渐降低中性粒细胞作用,影响机体正常血氧供给以及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延长伤口愈合时间及患者苏醒时间[8]。在本次研究中,做好体温护理,发现研究组患者患者凝血功能FIB、TT、APTT水平,SBP、DBP、HR变化情况也更加平稳,在术后各参数值均要低于常规组,这是因为通过做好保温护理,提前对术中用到的各类液体进行加温处理,能够有效减轻手术治疗过程产生的刺激影响。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情况,研究组各时间参数值更短,未出现寒战、低体温情况,表明研究组术后苏醒情况更好,这是因为通过做好手术方案优化设计,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的了解情况,降低了手术操作风险,促进了患者术后恢复。近年来,随着临床外科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低体温的认知水平也逐渐提升。在进行手术治疗期间,合理利用院内人力、物力资源加强保温护理,可有效减少输液、麻醉对患者体温的影响,提高手术治疗安全性。

总而言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期间做好保温护理,更有助于减少术中对患者凝血功能以及术后苏醒的影响,提高患者机体康复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

猜你喜欢
苏醒置换术髋关节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植物人也能苏醒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评价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