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前提、依据与路径

2022-10-14 04:48邓宏萍钟庆文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职教思政高职

邓宏萍,钟庆文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1 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前提

1.1 新形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高校思政课新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离不开人才培养这一基础工程,而高校思政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高校思政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是对大学生铸入马克思主义思想灵魂的主渠道。青少年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思政课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实现铸魂育人,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高校思政课程的新使命。上好思政课,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准确把握思政教育重点内容、掌握思政教育重点对象、丰富思政教学形式方法、做实思政教学效果,以政治认同、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素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集体主义,坚定“四个自信”,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1]。

1.2 新理念:高职思政课改革需顺应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新要求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推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理念已经全方位实践于高职专业与课程建设中。即依据行业产业发展格局与态势建构专业群;基于工作过程着手课程整体开发构建课程体系;革新专业与课程标准,推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等。总体而言,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课程改革已成为现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从职教政策导向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理应遵循职教改革理念,但还必须解决“以工作过程与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整合思政教学内容、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于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与操作性问题。从教学改革的功能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在内容上解决“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问题,要在方法上解决体验式德育教学问题,要在效果上解决知行转化的问题。这一整体思路与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职教教学改革理念一脉相承,其关键是要正确理解、灵活运用“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理念。

2 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依据

2.1 政策依据:呼应政策逻辑坚定高职思政课价值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是新时代上好思政课的依据。只有呼应政策逻辑才能保证高职思政课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首先,政策逻辑确立了高校思政课讲政治的根本属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是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其政治属性要求必须对学生进行政治认同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朝着党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成长;其次,政策逻辑明确了高校思政课是关键课程的地位作用。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塑造人、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再次,政策逻辑规划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施蓝图。《方案》与《建设标准》对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了一体化设计,以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内容体系、规范的形式载体保证了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能够顺利完成。

2.2 理论依据:遵循学科原理探寻高职思政课改革方法

课程教学论依据。从课程功能看,无论在学科课程论还是职教课程论指导下的高职课程体系中,高职思政课课程目标与功能价值是一致的。高职课程体系一般含有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和人文素质课,其课程设置功能对应人才规格定位的“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各类课程共同实现总体课程目标过程中,专业核心课和基础课偏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人文素质课侧重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2]。高职思政课就是以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关键能力为主。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备良好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辨别是非明礼诚信,有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大局意识等;从课程开发技术看,高职思政课等人文课程虽难于进行项目化改造,但职教课程开发技术中最主要的学习情境创设却可适用于思政课改革。即将项目转为任务,基于任务情境整合教学内容,打破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理论知识为主体的原教材体系,通过任务驱动把知识内化为关键能力;实施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色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而高职思政课历来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实践性,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因而,高职思政课在实施上可以尝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开展任务情境设计并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知行统一。

德育原理依据。德育原理认为学生思想品德心理构成因素是知、情、意、行,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规律。办好新时代高职思政课需要从知、情、意、行的具体目标中把握。认知是基础,高职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完整的思想理论、强大的真理力量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情感是枢纽,道德情感的激发功能在于获得认同感,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亲和力与针对性,以促进学生理解与认同。意志是关键,道德意志是知行转化的关键,它的核心成份是道德动机的激发。实践是终点,道德意志中的道德动机往往伴随道德行为,而行为则需要固化,直至持之以恒为道德行为习惯。即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最终是看学生能否将个人理想、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德育原理还主张,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并非一定要从道德认知开始,而是从知情意行任何一端入手都可行,所以高职思政课教学并不一定要从理论灌输着手。知行转化是道德发展的核心,促进知行转化的桥梁与纽带是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其中情感体验是重点。而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激发途径是活动与交往。这一论点与职教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提倡的创设体验式学习情境与任务驱动、做中学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2.3 现实依据:针对课程效果解决高职思政课现实问题

当下高职思政课程一定程度的效果式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促使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一则这是由职教学生学情所决定。相对普通高校学科教育教学模式而言,职业院校学生在理性思维能力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思政课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确实难于吸引学生,教学效果确实差强人意。但是在多元智力理论中,职业院校学生在动手能力、艺术天份等多个维度上强于学科型高校学生。这也决定着高职教学模式必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二则这是由职教教学特点所决定。职教教学特点主要有实践性和适应性。职业教育即关注学生个体生存能力现实,同时也强调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因而职业教育注重职业岗位技术和经验传授,学生发展既满足以技谋生需要,同时也满足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一特征与高职思政课程目标一致。三则这是由职教改革实践探索所决定。近二十年来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文或理科类课程改革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理念的教学改革是可行的。这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3 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3.1 创立学习情境: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高职思政课实现课程内容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转化指的是把握教学大纲内在要求,遵循教材内涵本质,按照新逻辑主线重新整合优化,设计任务驱动的思政课学习模块,将教材内容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主要思路是按照“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假设进行思政课程开发。其关键是在不容易照搬职业核心课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划分前提下,思政课学习情境设计的逻辑确立,对此问题主要有两种解决思路。

一是不改变原教材逻辑架构的模块专题化设计。依托教材,分解教材中的知识能力点,找准教学重点难点;面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结合现实设定专题,突出热点和学生思维盲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层设定专题,难易适中;要可互动研讨,对学生有启发,能激发学生兴趣。总之,模块化专题设定要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以某校思想道德法治课程模块化专题教学内容为例(图1)。

图1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专题设置

二是构建全新的课程(单元)学习情境模块体系。解构原教材逻辑主线与打乱原教材内容呈现方式,以全新的逻辑主线重组学习单元并整合成若干专题。每个专题中同样以新的问题情境线索(若干任务或者问题情景)整合原有具体章节的教学内容。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或者通过“人”(人生角色与成长问题),或者通过“物”(原教材所含核心意识形态类别)为新的逻辑主线重组新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以哲学意义上的人+心理学意义上的人生角色为例,其设计思路如下:“我”作为有待规定者,是在家庭、学校、职场、社会与国家诸多领域的人生角色活动、复杂社会关系与特定秩序中逐渐形成的。“我”在以上五种场合遇到“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学习与工作、友谊与爱情、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等系列人生问题时[4],需要依据正确的价值标准、相应的行为准则及外化的行为习惯,经过长期养成,最终成为有价值、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我”。见表1。

表1 职业人角色(工作者)教学内容处理

3.2 实施行动导向:提升高职思政课实施能力

高职专业课程主要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点。高职思政课历来。强调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两者在方法论上相通。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在教学组织方面,从三个环节进行,即课前任务(建立感知基础)+课中互动(展示与必要讲解,围绕共性问题互动)+课后深化(实践任务固化认识升华情感)。关键要做到教师主导地位向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化,帮助学生组建学习社群,明确分工职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指导小组成果展示与心得交流并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作用,比如采用混合式教学把传统课堂知识点讲授通过翻转课堂+行动导向教学法+深度学习理论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此外,实践教学是高职思政课的重要环节,构建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必不可少。在教学方法方面,以“有德职业人”之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学实施(表2)为例。可采取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等,实现“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灌输+渗透”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集成于学生“能力实训过程”中。最后,建立“行动—理论”教学评价办法,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并用,实现评价多元化。

表2 “有德职业人”教学实施

猜你喜欢
职教思政高职
二年制职教本科线性代数课程的几何化教学设计——以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为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依法推进河南职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