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感知的国家生态*安全教育研学旅行设计
——以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

2022-10-14 09:14蒲珍萍陈亚颦吴世嵩
地理教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研学导师景观

杜 凡 蒲珍萍 陈亚颦 吴世嵩

(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学部, 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引言

自然资源的高强度开发支撑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也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加快,环境问题一直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人类错误的开发和利用导致自然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给国家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国家生态安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三十条明确指出有关国家生态安全的内容。[1]地理科学作为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其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研学旅行的发展,地理类研学旅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亲身感知我国丰富地理资源的机会。在研学旅行中研学导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研学导师在研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国家生态安全教育日趋重要。研学旅行要以增强学生的国家生态安全意识为基础,利用好地理教学资源高效高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二、景观感知模型

Zube提出了一个由人、景观、相互作用、结果等因素构成的景观感知模型,包含了人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关系(见图1)。景观感知研究的重点是人、景观和结果之间相互作用。从地理研学旅行出发,景观感知模型中的“人”就是研学旅行当中的参与者,本文研究的参与者是研学导师和学生。“景观”一词内涵丰富,包括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又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本文所阐述的“景观”一词对应普达措国家公园的自然景观。模型中的“结果”简言之是指人在感知到景观后所产生的结果,而这个结果的体现是多样的,包括在认知上的结果、语言表达上的结果、行动上的结果等。因此,参与者在景观感知的过程中,并不是单一视觉上的感知,还包含了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以景观感知的过程是参与者在特定场所的一个综合感知的过程。从Zube的感知模型可知,研学旅行中人和景观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以整个研学旅行为基托。感知一个地方带来的结果可能是单一的视觉震撼,也有可能是内心的深刻,甚至是对自己行动的反思。因此研学导师可以从景观感知模型出发,在研学活动设计的准备工作中要认真查阅旅行地的景观组成,设计出相对应的研学旅行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强化学生的景观感知能力(见图2)。要强调的是,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家安全意识都是研学导师在设计研学活动时所必须综合考虑的。

图1 Zube等的景观感知模型

图2 研学旅行的景观感知模型

三、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研学的基础

1969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第十届大会上将国家公园的管理目标定义为2项:保护生态系统和提供游憩机会。[2]普达措国家公园位于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地带,由国际重要湿地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哈巴片区之属都湖景区两部分构成,以碧塔海、属都湖和弥里塘亚高山牧场为主要组成部分。园区资源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和地域代表性,为开展生态体验项目、提供国民游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普达措国家公园建设基地具备两个客观条件:区位条件和自然条件(见表1)。研学旅行的主要参与者是广大师生,因此任何研学目的地建构的区位条件都应以安全和便捷为前提条件,普达措距离香格里拉城25千米,有国家二级公路经过,交通便利。普达措的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为研学提供了先天的环境基础。根据普达措研学旅行的两项基础条件,在前期介绍研学目的地时为教师提供了两条清晰的思路。一是从区位因素出发理清区位条件对于研学地区发展的影响。二是从客观环境因素出发理清旅游地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表1 普达措国家公园研学旅行基础条件

普达措国家公园以自然研学旅行资源为主(见表2)。教师在设计研学活动时,要给学生普及国家生态安全的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基本地理国情、关注国家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研学导师在研学旅行活动设计准备的前夕,需要熟知普达措主要景观资源,并且按照景点的性质对照课标和教材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学重点内容。第一,具体分析普达措国家公园自然环境资源的生长条件、资源分类、成因、作用等;第二,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原因,深刻理解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第三,注重运用实地考察、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其次,普达措国家公园这一类面积大、自然资源多的研学区,对于研学导师的学科综合考察能力要求高,每个研学点位所对应地理学科知识的相互关系需要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反复熟悉。

表2 普达措国家公园主要景观资源

四、“景观感知”模型的研究要素对研学活动设计的启发

鉴于普达措国家公园景点较多,本文根据表2归纳的内容,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属都湖景区研学资源(见表3)。通过研究景观感知模型,将地理研学教育活动的场所设定在属都湖景区中,拓展了自然资源型研学旅行视角下开展国家生态安全教育的实践方式。

表3 属都湖生态研学的活动过程

1.研学主题的确定

研学主题应该依据研学活动场所的性质和特征拟定,主题要明确、符合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首先,高原是一个统筹性的大概念,本文研学的场所都属于高原,因此“高原”需要在主题中突出。其次,依据研学点位景观的性质进行归类,这四个主题所对应的地理知识分别为:高原生态系统、高原森林生态系统、高原草原生态系统、高原生物。对于中东部地区的学生来说,除了从教材中认知西部高原生活环境,绝大部分学生是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这就造成了“高原”一词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是研学活动的第一步,研学主题就起着这样的作用。

2.景观要素的选取

从景观感知理论出发,人的感知虽然是综合的,但视觉上的感知差异是最直接的,常住地与研学场所的景观差异越大,学生的认知越会有更深刻的印象。以属都湖的研学景观为例,景观要素的选取依托研学主题。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景观要素包含了四个研学点位:长胡子的森林、东坡西坡的植被差异、云杉王、冷杉。首先是在研学教案编写阶段,研学导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研学场所内景观要素的选择要突出其代表性,熟悉其景观要素的性质、特征、作用等。研学导师要根据景观要素的内容进行研学活动内容的设计。其次,景观要素背后的内涵也需要研学导师在前期准备中进行思考。感知国家资源的国情、关注环境状况、增加爱护环境的潜意识、增强祖国的自豪感等,这些也是研学导师在选取和介绍景观要素时所需要综合考虑的。

3.研学内容的应用

研学活动的内容是整个研学活动的关键部分,除了研学导师的介绍和引导环节,师生互动环节和学生的自由实践活动环节也是研学活动的必须环节。研学的活动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校外地理实践场所,而感知的综合性又对研学活动有多样性、丰富性的要求。例如,在高原生物探索之旅这个主题中,研学导师第一步是带领学生解读公园内的树木种类、形成原因及作用,第二步是设计趣味活动,让学生以填图或其他方式观察公园内的花卉并做记录。这样的研学内容在提升学生认知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其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注意力。在这一研学主题活动中,研学导师要由表及里、由小到大进行教学。例如,景观的特征认知、形状判别是“表”,这些景观要素对于区域生态系统的作用、对于国家资源的意义是“里”。对于这些景观要素的实地学习是增强学生地理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研学导师要以对普及保护本区域环境资源的教育为蓝本,引申到国土范围内任何珍贵自然资源对于整个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要让学生感知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意义,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价值认同观,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五、结论

近年来,我国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各地研学旅行大力支持,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和渠道。研学旅行当中的国家生态安全教育目前还不足够,但随着研学旅行内容的不断更新和丰富,相信未来基于景观感知的国家生态安全教育的研学旅行设计,将会成为自然资源研学旅行地、研学场所构建的主导。只有掌握景观感知的设计原则,并在体验地资源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感知和体验景观元素的积极性,设计出符合国家生态安全教育的多元化研学活动。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对于国家资源、环境状况的深入了解和日常关注,增强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景观感知模型为研学导师在前期选取研学点位和设计研学活动时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研学旅行目的地研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研学旅行目的地的地方感,还能引起学生对保护研学目的地环境和国家安全的紧迫感。同时有利于教师在研学旅行前、中、后各个阶段完善教学内容,增强内容的连贯性和延展性,尤其针对国家公园这种以自然研学资源为主的研学旅行场所效果更明显。

猜你喜欢
研学导师景观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景观别墅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景观平面图》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导师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