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和2021年高考地理过程类试题对综合思维的考查分析及教学启示

2022-10-14 09:14宋雨倩
地理教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时空要素试题

宋雨倩 丁 凤

(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突出体现,也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是学生对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进行分析与理解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过程。[1]地理过程类试题即为考查地理过程的试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2]随着新课标、新高考的开展与实施,地理过程类试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地理过程与综合思维的培养有密切的相关性。首先,掌握地理过程类知识需要具备综合思维素养,学生在分析和解读地理过程次序、分析过程特点、预测过程趋势等问题时需要运用综合思维,从时空综合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其次,地理过程类试题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有效载体,在对地理过程类试题进行解答时,需充分运用综合思维。

本文梳理了2020和2021年全国高考地理过程类试题,共22套试卷,81道题目,按照地理过程类试题的分类进行综合思维的考查分析,并得出基于试题分析的综合思维培养的教学启示。

一、综合思维的维度解构

综合思维的三个维度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结合课程标准、专家观点以及对高考地理过程类试题的分析,解构综合思维的维度(见表1)。

表1 综合思维的维度解构

二、地理过程类试题对综合思维的考查统计

课程标准中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指出,对“地理过程与变化”一类内容的考查,具体表现为“观察描述某个地理事件的空间动态过程并归纳其规律,依据其规律预测地理空间过程的发展、变化”。[3]本研究将地理过程类试题分为辨识过程次序、分析过程原因、预测变化趋势和总结过程特征四种类型。[4]

本研究按照地理过程类试题的4种类型,分别对81道地理过程类试题的综合思维考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试卷、题号、情境类型、呈现方式和综合思维维度。

1.辨识过程次序类试题

辨识过程次序类试题共有10道样题(见表2)。

表2 辨识过程次序类试题的考查统计

从表2可知,辨识地理过程类试题的综合思维维度组合较为单一,以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组合的双维度为主。对于要素综合的考查,以中层次为主;对于时空综合的考查,以时间节点思维为主,而大多数题目并未涉及对于地方综合的考查。从试题的呈现形式来看,以示意图为主,部分涉及到文字表述,需要学生从示意图中准确识别出与形成次序相关的关键线索,通过逻辑推理的形式,把握关键要素的相互关联情况,准确识别出地理事物和现象形成的先后顺序。

2.分析过程原因类试题

分析过程原因类试题共有29道样题(见表3)。

表3 分析过程原因类试题的考查统计

从表3可知,分析过程原因类试题对于综合思维的考查大多涉及了三个方面的综合。对于要素综合的考查,以低层次和中层次为主;对于时空综合的考查,以时空变化特征为主;对于地方综合的考查,以区域联系为主。从试题的呈现形式来看,呈现方式多样化,需要学生从复杂的背景中识别有效信息,由果溯因,运用逻辑思维,解决此类问题。

3.预测变化趋势类试题

预测变化趋势类试题共有18道样题(见表4)。

表4 预测变化趋势类试题的考查统计

从表4可知,预测变化趋势类试题对综合思维维度的考查多涉及三个维度的综合。对于要素综合的考查,以低层次和中层次为主;对于时空综合的考查,以时空运动预测为主;对于地方综合的考查,以区域联系为主。从试题的呈现形式来看,呈现形式多样化,以统计图、表和示意图为主,需要学生深挖情境材料中的信息,特别是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值和趋势变化,把握变化规律,预测变化趋势。

4.总结过程特征类试题

总结过程特征类试题共有24道样题(见表5)。

表5 总结过程特征类试题的考查统计

(续上表)

从表5可知,总结过程特征类试题对综合思维的考查较为多元化,包括仅涉及时空综合的单维度组合,也有双维度和多维度的组合形式。对于要素综合的考查,以未涉及要素综合及低层次要素综合为主;对于时空综合的考查,以时间节点思维和时空变化特征为主;对于地方综合的考查,以区域特征为主。试题的呈现形式,以文字和示意图的组合为主,需要学生具备时间和空间的敏感性。

三、基于地理过程类试题分析的综合思维培养的教学启示

1.关注标志性特征,阐明时空耦合特点

地理过程的标志性特征指的是地理事物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发生转折性变化的状态。不同的地理过程具有不同的标志性特征。例如,地理演变过程的标志性特征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初始状态、地理事物新旧更替的变化状态、新的状态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和概括地理过程的标志性特征,将地理过程划分时间节点,提取标志性特征,进行地理过程形式上的简化。

例如,河流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河谷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关注河谷横截面的特点(V型-U型-槽型)、河流的弯曲程度(平直-出现弯曲-更为弯曲)、河谷的深度和宽度。依此辨析河谷形成的初期、中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的标志性特征。

在识别标志性特征、切分时间节点的基础上,认识地理过程各个阶段的空间格局特点,对于把握时空耦合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主要包括空间位置分布、空间形态特征以及空间结构布局。空间结构布局又包含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空间结构。教师应通过多种类型的地理图像(如景观图、统计图、示意图等)引导学生分析静态的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依据时间节点,描述不同阶段的地理空间格局,关注时空尺度的转换,把握时空耦合规律。

2.分析演化成因,识别过程驱动力

分析地理过程的成因是地理过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难点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剖析,防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部分地理过程知识的难度较高,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层次分明的问题链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知识。问题链条的设置,需要从核心问题入手,核心问题即“地理过程的驱动力”,在核心问题的统领下设置多个子问题。教师应该预设学生子问题的答案,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对问题随时进行调整。问题应环环相扣,在问题中渗透要素意识,构建要素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把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层层追问,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地理过程的成因。

例如,教师在讲述“沙尘暴的成因”时,首先明确核心问题为我国北部沙尘暴的成因,围绕着核心问题设置子问题,并预设学生的答案(见表6)。

表6 沙尘暴的成因问题链设计及预设学生回答

地理过程的成因受到地理各要素的综合影响,但是如果仅有要素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没有具体的区域和特定的区域条件,就不是地理研究的最终目的。高考地理试题皆依托特定的地理区域,给予真实的地理情境。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剖析特定的区域条件,将地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驱动力建立在具体的区域视角上,不仅要把握地理要素的一般性规律,更要立足于特定的区域,剖析区域的特殊性要素条件。

3.增强学生主体性,引导趋势预测

设置真实情境,体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预测地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以结合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真实生活情境,或者搜索相关学术资料,将其整合为课堂教学资料包,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的主要着眼点不在于学生问题探讨结果的正确性,而在于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例如,近年来各大城市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地域扩展会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方向。城市的发展方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所在城市的城市功能区分布、交通规划图、重大建设项目、耕地农田分布等资料,引导学生预测所在城市的发展方向,并给出合理的理由。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但是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验探究、预测、研究的过程,提高学生在复杂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概括和预测趋势的能力。

4.采用多元媒体,呈现变化过程

运用视频和动画,增强动态表现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传统课堂增添了很多直观性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展示视频或动画,增强地理过程的动态表现力,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过程动态化、整体化的感知。

许多地理软件能动态地呈现地理过程。例如,Earth Null School可以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可视化、动态化,教师可借助软件展示真实状态下的洋流运动。需要注意的是,真实状态下的洋流运动并不规整,教师可以将视频暂停后以箭头的形式标注洋流的流向,引导学生总结出洋流的运动规律。

科普类的地理视频也可以运用于地理过程教学之中,增强地理过程的动态性,如“地理中国”“航拍中国”“地球脉动”“蓝色星球”等。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截取相关的视频素材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增强学生对于地理过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猜你喜欢
时空要素试题
跨越时空的相遇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
时空之门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