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五化”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以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昌平分校为例

2022-10-13 14:48尚国荣郑丽媛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昌平昌平区农广校

吴 洋,尚国荣,陈 方,郑丽媛

(1.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昌平分校,北京 102200;2.北京市昌平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北京 1022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家庭农场”的概念,其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承包大户等均被定义为新型农业经营组织。随后,2020—2022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对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发展提出新要求。

一、“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家庭农场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作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重要组织类型,家庭农场处于农业产业振兴的核心地位[1]。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人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体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和行动指南[2]。乡村振兴要提高家庭农场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例如提高其经营水平,培养其成为新一代具备经营管理意识和掌握农业技能的高素质农民,提高其利用信息化平台的学习能力和产品的销售意识,实现农业产品对接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直播、电商等途径,实现增加收益的目的[3]。

昌平区家庭农场产业集中在昌平四个地理标识的“四个一”,即昌平苹果、昌平草莓、昌平栗蘑、昌平小枣以及蔬菜上。通过前期调研昌平区家庭农场发现,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市场意识不强、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家庭农场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体系不健全,培养过程某一部分缺失或不完善;二是培养方式不精准,对家庭农场人才队伍缺少精细区分,内容和方式没有精准对接农民需求;三是培养机制不科学,缺少统一有效的科学方案和规划。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教学改革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选择,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必然要求,更是昌平区家庭农场发展的客观需要。

2021年5月,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中央农广校”)启动了中职“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昌平分校(以下简称“昌平农广校”)成为全国29所试点校之一。按照中央农广校“一县一方案、一班一计划、一年一调整”的指导思想,昌平农广校紧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昌平区“十四五”规划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依托草莓、苹果等特色农产品,完善、提升农业价值链,打造农业特色品牌的内容,在中央农广校和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北京市农广校”)的指导下,结合昌平区地方产业特色和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并实践具有昌平区农情特色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五化”培养模式。

二、“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五化”培养模式内涵

“五化”涵盖专业课程设置、课标制定、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专业建设的五个方面,上下联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是对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完善、改进和创新。

(一)专业课程“生产化”

根据家庭农场实际生产经营各环节所需的知识技能,设置专业能力课程,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直接用于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学生全部来自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一线,大致分为家庭农场主、家庭农场种养生产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农产品初加工人员等四类。前期通过对学生的来源、从事的农业产业工作、学历层次、已有的相关产业知识以及学习需求进行调研,按照中央农广校《家庭农场从业者能力体系》要求,梳理出各岗位知识和能力目标,设置专业能力课程,并针对所从事的不同工作,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表1),使学生能将所学直接用于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中。

表1 “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能力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生产化”尊重农民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农民学生来源的不同和所从事的工作不同,设置不同的专业能力课程,突出生产实践性。

(二)课程标准“动态化”

专业能力课程标准要随着产业调整和农业技术更新及时进行调整。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涉农政策以及区域农业产业规划布局的调整等,都会对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产生影响,按照中央农广校《“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对课程标准采用“一边谋划、一边设计、一边实施、一边推进、一边调整”的动态化循环,及时调整课程标准、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及时学到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制定从“输血式”到“造血式”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动态化”来源有两方面,一是区域产业的调整,二是产业技术更新(图1)。昌平区在“十四五”规划初期就对区域产业进行了调整,由之前的“一花三果”变成昌平四个地理标识的“四个一”,即昌平苹果、昌平草莓、昌平栗蘑、昌平小枣。更新的产业技术主要来自昌平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院所研发的新技术,还有一线乡土专家的经验。

图1 课程标准“动态化”来源图

课标标准“动态化”解决了教学内容滞后于生产实践、跟不上产业技术更新、应用性不强的问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与时俱进。

(三)教材讲义“活页化”

“动态化”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也要及时调整。活页教材讲义便于教师及时替换、更新、调整和增补新知识、新内容。昌平农广校致力于建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生产手册式活页教材(讲义),便于授课教师随时根据课程标准的变化,及时增补、替换产业内最新技术、最新品种等。同时,活页式教材(讲义)的形式也方便教师用多种方式调整、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小贴士、露一手、加油站等,及时增补新知识技能和有效的生产经验,凸显教学内容的“新”、实用和适用,让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试就有用。

(四)教学实践“柔性化”

是在教学实践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实践既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又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实践效果。在教学策略上做到“四个结合”,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共性考核和个性考核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落实中央农广校《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采用培养计划“四灵活”机制,即灵活确定农学比例、灵活安排学期课程、灵活确定教学重点、灵活组合教学手段,让农民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实践好(图2)。

图2 “四个灵活”机制示意图

教学实践“柔性化”避免农民学生教学的被动性、盲目性,提高教学实践的精准性。

(五)评价反馈“个性化”

“个性化”评价反馈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学前、学中、学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图 3)。

图3 “个性化”评价示意图

学前进行充分调研,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知识储备等,评价、预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为教学做准备;学习过程中,评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有效性。可采用课堂评价表、成果展示、学习反馈等方式,了解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性、备课的有用性,目的在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法;学习后,关注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个案追访、后期跟踪、小程序调研等方式,关注学生经过学习后,其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产业增效、个人增收情况的变化,目的在于检验教学是否有效,学生是否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个性化”的教学评价,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特性和多样性,能够最大化地挖掘其学习潜力,促进其学习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4]。通过个体发展的可持续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的可持续、生态发展的可持续。

三、昌平农广校“五化”模式的实践应用

昌平农广校共建有10所农民田间学校,并一直以“校社共建”的模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2021年4—8月,昌平农广校陆续对昌平区涉农镇开展招生调研工作,最终确定在兴寿镇、十三陵镇、崔村镇等9个涉农镇重点开展招生工作,将年龄在18周岁以上、55周岁以下的北京市户籍的高素质农民作为招生对象。最终筛选出64名符合报名要求的职业农民为试点“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主要是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农二代”及一产农民。

昌平农广校在“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教学中,注重打造具有现代独立意识、现代开放意识、创新能力、科技知识和技能[5]特点的家庭农场主。2021年下半年昌平农广校以农民田间学校为依托,开始了“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五化”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

(一)设置“生产化”专业课程

试点前,昌平农广校邀请了北京市农广校、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昌平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等相关专家和工作人员,以及昌平区合作社社长和产业致富带头人代表,开展座谈和调研,研讨“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课程及内容设置,并通过下乡走访和“问卷星”小程序对参加试点专业的农民学生进行了摸底调研,使教学内容既要符合教改课程要求又要符合农民需求。

与昌平农广校共建农民田间学校的合作社都有自己的主打产业,也是昌平地区的主要农业产业,如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主打草莓产业,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主打苹果产业,黑山寨果品专业合作社主打栗蘑产业。昌平农广校依据这些产业的生产技术,设置专业能力课程,如“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农产品病虫害的有效防治”课程;依照草莓产业确定“草莓蔬菜套种品种选择”“草莓智能施肥系统使用方法介绍”“草莓高架栽培基质消毒方法”等课程;根据栗蘑产业确定“栗蘑菌袋制作”“栗蘑种植管理技术”“栗蘑的初加工”等课程。另外,昌平农广校前期与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依据生产实践对社员开展调研、走访,并结合昌平区果树产业发展现状,归纳整理出社员对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需求。昌平农广校再根据这些需求和果树生长管理各时段需要掌握的内容,围绕季节和周期设计专业能力课程“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图4)。

图4 “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课程“生产化”的教学内容示意图

(二)制定“动态化”课程标准

在北京市农广校的的指导下,昌平农广校目前已经制定完成了“家庭农场运营与管理”“林下经济”专业能力课程标准,正在着手制定“草莓套种技术”“苹果病虫害防治”“栗蘑培育新技术”等专业能力课程标准。并积极关注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草莓养分管理技术、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苹果施药技术、黑山寨果品专业合作社栗蘑温湿度管理技术以及昌平区农技推广站推广草莓机械化作畦技术、草莓高架栽培技术、苹果有机肥制作技术等,为专业能力课程标准动态化做好铺垫。课程标准动态化发展必将带来课程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因此制定课程标准时,在课程内容部分要有预判,以适应社会、科技的发展变化。例如“农产品营销”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中预测了动态发展的可能性(图5)。图中虚线部分是根据未来发展而预想出来的教学内容,未来可能会增补、更新的内容。

图5 “农产品营销”课程标准中“动态化”的教学内容设置

(三)编制“活页化”教材讲义

昌平区农广校正在组织编写生产手册式“活页化”教材讲义。生产手册式活页教材是按生产环节梳理出教材知识点和技能点,每个技能关键点都附二维码,扫码可以观看示范讲解视频。目前已经启动的有草莓种植、苹果四季管理和栗蘑种植。草莓种植的生产手册式活页教材对草莓生产环节进行详细讲解,包含育苗、定植、苗期、花期、果期的全生育期温室草莓种植技术规程,主要包括种植要点、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并配有视频示范操作;苹果四季管理生产手册式活页教材,从春季的小树种植、夏季的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再到冬季的修剪和水肥一体化,按照生产管理流程进行详细讲解;栗蘑的生产手册式活页教材,从种植、管理、采摘、初加工4个生产环节进行详细说明,并配视频示范操作。3门课程的生产手册式活页教材编写工作已经启动,文字编排和视频录制同步进行。

(四)开展“柔性化”教学实践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下,昌平农广校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工作,把四个灵活即“灵活确定农学比例、灵活安排学期课程、灵活确定教学重点、灵活组合教学手段”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线上通过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公众号、直播平台、视频号等定期推送教学微课、教学视频、学习资料,并转发全国农业科技云平台、云上智农、北京农业、北京农技推广、中国果树等公众号的相关内容,以及专家授课、权威解读的京科惠农网络大讲堂、实时直播的农业技术与惠农政策、“画说农事儿”“三农产业观察”等节目,帮助学生了解最新农业生产、销售技术和农业政策等相关知识和信息;线下小班授课,因疫情防控要求,每次通知5名学生听课,授课内容包括专业能力课程——“绿色有机生产技术”“花果蔬贮藏运销技术”“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果树栽培技术”。将学生按照草莓、蔬菜、苹果、蘑菇产业分为4组,分别深入到主打草莓产业的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主打苹果产业的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主打蔬菜的金惠农合作社等,实地学习便于学生深度学习与交流,学生反响很好。

(五)实施“个性化”评价反馈

昌平农广校按照草莓、蔬菜、苹果、栗蘑产业将学生分为4个学习小组,各确定1名组长,负责关注学生反馈。结合学前调研,教师及时调整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并设计好课中和课后评价的形式和内容。比如专业能力课“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课前对果树产业学生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其生产知识技能需求,找到农民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课中通过课堂评价表、课堂反馈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评价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适合农民学生,形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评价。课后通过个案追访、小程序调研等方法关注学生学习后的变化,包括思想上的变化、产业的变化以及收入的变化。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三维度的“一人一方案”“一人一结果”的个性化评价反馈。

四、昌平农广校“五化”模式的推广应用价值

(一)可以凸显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五化”培养模式从专业能力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体例到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方法等都从农民学生需求和发展的角度考虑。“生产化”专业课程力图解决学生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动态化”课程标准帮助学生做好未来产业发展的准备;生产手册式“活页化”教材讲义以学生看得懂、学得会为终极目标,编写体例以生产流程图的表述形式,配重点知识、技能的讲解、操作示范视频,创新了教材编写形式;“柔性化”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灵活组合了多种教学方法;“个性化”评价反馈则从学生学习前到学习中、学习后,持续关注学生的情况,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形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评价。“五化”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了尊重农民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农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

(二)可以解决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突出问题

“五化”培养模式,从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生从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设置“生产化”的专业能力课程和课程内容;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设计了生产手册式“活页化”教材和“柔性化”的教学模式以及“个性化”的评价反馈,解决了过去农民教育培训中课程没有吸引力、教材陈旧、文字生涩难懂、教育培训模式单一、评价不合理甚至缺失等诸多不足之处。“五化”培养模式践行了教育教学始终服务产业、农学结合、实用开放、方便农民、科学规范的原则,有效推动了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与有效衔接。

(三)可以体现产教融合的职教特色

昌平农广校的“五化”培养模式依托农民田间学校开展教学实践,使教学与生产实践一体化;按照生产经营流程设置课程、编写教材,使教学与生产经营保持一致性;依据学生特点和实际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将教学效果与产业增效、学生增收绑定,达到“教”与“学”目标的一致性,真正实现了“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 “产”“教”的深度融合,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四)可以有效提升农民学生素质

昌平农广校通过“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五化”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培育了新时代优秀的家庭农场学生,切实提高了农民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带动能力,坚定了学生创办家庭农场的信念,增强了创办家庭农场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以及专业能力,同时转变了学生的理念、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在学习、交流与研讨中,激发出更多具有多元化、标准化、生态化、安全化的家庭生产经营模式,学生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都有所提高,综合素质大大提升,推进了昌平区都市农业背景下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昌平区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五)可以带动区域农业产业发展

家庭农场能够将农村的生产活动进行集中。家庭农场对区域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带动作用是显著的,家庭农场能够辐射带动乡村产业振兴[6]。昌平区农广校“五化”培养模式依托农民田间学校的产教深度融合,搭建了昌平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链接,拓展了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与销售模式,有效发挥了家庭农场对农业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昌平区家庭农场发展带来动力,为昌平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昌平区家庭农场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从而促进了昌平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昌平昌平区农广校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云南】大理州农广校组织参加中央校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推进工作视频会议
窗外的迷你世界
俄罗斯套娃
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质量 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昌平博物馆升级改造古代昌平文物展开展
“阳光体育 健康成长”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中小学生精英赛完美落幕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昌平区1—4月经济运行稳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