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十二经标本脉脉位考证*

2022-10-13 11:00叶嘉毅王安璐杨志旭
中医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厥阴医家黄帝内经

叶嘉毅,王安璐,杨志旭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黄帝内经》本非一人一时所著[1],其中记载的秦汉时期医家的诊脉方法包括《灵枢·卫气》中的十二经脉标本脉法、《素问·三部九候论》提到的三部九候法以及《素问·五脏别论》和《素问·经脉别论》记载的寸口脉法。此3种脉诊方法都是立足于整体角度对全身气血、经络、脏腑进行诊察,前二者统称为遍诊法。而《难经》载:“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2]。”可知秦越人所传应是包括遍诊法——寸口脉法。从《伤寒论·序》及书中提到的“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少阴脉”等可知,张仲景一直使用遍诊法[3]。在魏晋时期,遍诊法还未失传仍广泛应用于临床,所以王叔和才能集魏晋之前医学大成,编纂《脉经》,并主张以寸口脉诊候全身[4]。正如晋代杨泉所说[5]:“名医达脉,求之于寸口三候之间,则得之矣。”但自王叔和之后的医籍便难以见到标本脉临床应用的系统论述。丹道医家对遍诊法临床操作仍有所保留[6],如《分经候脉法》。虽与《黄帝内经》中记载不完全一致,但可为标本脉法的考证及明确诊脉部位提供参考。

对于诊脉部位的具体定位,后世医家如杨上善、马莳及张景岳对标本脉定位有相关论述。笔者融合古今观点,并进行一定的文字学考证,以求进一步明确诊脉部位,以期对之后的遍诊法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1 标本脉概念

十二经脉标本脉是建立在五脏六腑及十二经脉的生理基础上产生的。以营卫之气内干五藏,外络肢节,通过标本脉可以判断出脏腑虚实等情况。

标本脉首见于《灵枢·卫气》,载“黄帝曰:五脏者……六腑者……其气内入于五脏,而外络肢节……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7]。”其明确说明五脏六腑之气通过经络与肢体及体表躯干联络,才有了标本脉一说。

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8]对标本脉做出解释:“血气所出,皆从藏府而起,今六经之本皆在四肢,其标在掖肝俞以上,何也?然气生虽从府藏为根,末在四肢,比天生物,流气从天,根成地也。”杨上善同样认为,血气从脏腑产生,输布于四肢,类比天地生化万物,以四肢为本脉,标脉在躯体。

2 标本脉位置详解

笔者引用《灵枢·卫气第五十二》中标本脉的原文,参照后世医家所述,对标本脉脉诊部位进一步明确。其中有些诊脉部位不明确,如“足少阳标脉,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阳明标脉,人迎颊挟颃颡也”“手厥阴本脉,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等。由于后世医家看法不尽相同,但都没有准确定位,相应解释见表1—表12。

表1 足太阳标本脉

表2 足少阳标本脉

表3 足阳明标本脉

表4 足少阴标本脉

表5 足厥阴标本脉

表6 足太阴标本脉

表7 手太阳标本脉

表8 手少阳标本脉

表9 手阳明标本脉

表10 手少阴标本脉

表11 手厥阴标本脉

表12 手太阴标本脉

3 结语

分析《黄帝内经》中标本脉原文的字义,如“中”“下”“下上”“钳”等,并且参考后世医家的相关论述,首先确定标本脉的具体位置,比如手阳明标脉位置在扶突穴附近,与张介宾与马莳所述有区别。更重要的是明确脉动点并非只能是特定的穴位或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内的脉动,如“足太阳本脉为足跟外侧上五寸的区域”“足少阳标脉为内耳屏前的脉动”“手厥阴本脉的位置是掌后两筋之间三寸的这段区域”。结合《黄帝内经》中对经络走行记载及《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并无具体穴位的描述,仅有经络记载,都充分体现对经脉分段式描述的特点,便是以区域内的脉动作为构建起经络整体的基础。

猜你喜欢
厥阴医家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伤寒论》“灸厥阴”探析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从“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论治经前期综合征探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马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