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鲍产业现状分析与高质量发展对策探析

2022-10-13 02:31李水根
中国水产 2022年9期
关键词:鲍鱼苗种福建省

文/李水根

鲍是中国传统珍贵食材,其鲜味浓郁,肉质细嫩,位列八大海珍之一,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鲜品鲍可食部分蛋白质含量达24%、脂肪含量仅为0.44%,干品鲍蛋白质含量更高达40%、脂肪仅为0.9%。此外,鲍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本草纲目》中描述,鲍鱼性平,味甘咸,可明目补虚、清热滋阴、养血益胃、补肝肾,故有“明目鱼”之称。

人工养鲍活动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和日本,80年代快速传播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中国、韩国、南非等10余个国家与地区是鲍的主产区。在主产区中,中国福建省尤为突出,从2017年开始,福建省鲍年产量连续多年占全球产量70%以上,已逐渐发展为全球鲍养殖的中心。

一、福建省鲍产业发展现状

2020年,全国鲍养殖产量20.35万t,养殖面积1.56万ha(见图1)。我国的鲍养殖主产区集中分布在福建、山东、广东、辽宁、浙江省等地。在养殖品种方面,目前,皱纹盘鲍是我国养殖主导品种,除海南省、广东省等地少量养殖杂色鲍外,其他主产区大部分为养殖皱纹盘鲍。

图1 2011年~2020年全国鲍养殖产量和面积

福建省具备适合鲍养殖的地域自然优势,养殖区主要集中在从南到北的沿海海岸线,包括漳州市东山县、泉州市晋江市、莆田市秀屿区、福州市连江县等地,并从2004年开始取代山东省成为全国鲍鱼养殖第一大省。近四年,福建省鲍养殖产量均占全国约80%,占全球70%以上。“世界鲍鱼看中国,中国鲍鱼看福建,福建鲍鱼看连江”(见图2、图3),连江县作为福建省鲍养殖的主产区和发源地之一,2020年的鲍养殖产量约5.1万t,约占全国鲍养殖产量的25%,稳居全国县级首位。鲍产业现已成为连江县渔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连江鲍品牌影响逐年扩大。

图2 2020年全国各省鲍养殖产量

图3 2020年全国各省鲍养殖面积

鲍养殖产业发展壮大,直接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养殖设施设备制造、海藻养殖、配合饲料加工、商品鲍加工、运输和批发零售业等。现在,福建省沿海鲍养殖主产区已经形成了集鲍苗种培育、养殖、产品加工、饲料生产、器械制造、销售、出口于一体的较完整产业链。此外,鲍养殖在固碳减碳、减低近海富营养化风险、防控赤潮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生态效益显著。

二、福建省鲍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鲍养殖产业的高速发展,相关配套的养殖规划、经营管理、科学技术、资源利用和商品市场等体系有待完善提升。同时,由于近年来鲍供应量波动较大,国内商品鲍市场环境相对不稳定,福建省鲍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品种退化影响后劲

目前,皱纹盘鲍杂交种是福建省鲍养殖的主要品种,约占鲍养殖总量的85%;部分企业兼养绿盘鲍、西盘鲍等新品种,约占养殖总量的12%。经过20多年的繁育,皱纹盘鲍的品种优势日渐丧失,主要体现为病害增多、防治困难,成活率较低,一般不超过三成,即便采取“南北接力”养殖方式,也不超过五成;大规格产品的养殖周期较长,一般需要2年~3年,三龄以上规格的鲍养殖难度更大。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福建省商品鲍的品相和成本,导致养殖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下降。

(二)育苗行业日渐萎缩

以福州市为例,福州市鲍育苗高峰期出现在2000年,仅连江县的鲍苗种场就有180多家,年产优质鲍苗8亿粒左右,随后逐渐没落。截至目前,福州市育苗场剩余不足30家,年育苗量近5亿粒,供应能力不到福州市本地苗种需求量的10%,90%以上的苗种要从闽南地区或广东省等周边省份购入。此外,这些鲍苗种场普遍存在育苗规模小和产量低的情况,如育苗水面大部分在1000m~2000m,与广东省等地一般在7000m~8000m相比有很大差距,导致育苗成本普遍较鲍苗种培育集中区更高,竞争优势较差。

(三)“南北接力”存在隐忧

由于大部分鲍品种对海水温度和环境气温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福建省各地区夏季高温,大部分养殖户会将鲍转移到北方海域(主要为山东省荣成市)进行养殖,即“南北接力”或“南鲍北养”。这种“南北接力”养殖的问题在于,一是增加了运输、损耗、北方地区海域租赁和管理等方面成本,产生了高额养殖费用;二是大规模水产动物跨地区长途运输,增加了病害传播风险,若水产病害产地检疫不到位,极易导致一些原本小范围内零星发生的疾病演变为跨地区流行传播。

(四)生产方式较为粗放

福建省鲍养殖模式以个体养殖居多,养殖专业化程度相对山东省、辽宁省等北方地区较为落后,承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较弱。部分地区仍在使用木质渔排设施,配套设施落后、抗风浪能力差,只能在风浪小的海湾内集中养殖。部分养殖户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使得单一海区渔排分布较为密集、渔排内养殖密度过高,继而导致鲍生长速度下降、病害增加,赤潮发生时还会因局部缺氧导致鲍大量死亡。

另外,养殖户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对高温、赤潮、突发性盐度变化等环境因素造成的鲍成活率降低、大面积死亡等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大部分养殖户缺乏文化程度较高且相对稳定的生产队伍,水产科技普及和有效推广存在一定困难;地方科研能力有限,基层水产技术推广力量薄弱,难以提供全面、及时的技术指导服务。

(五)饲料供应难以满足

春冬季,福建省鲍养殖以投喂新鲜海带、红毛菜等大型养殖海藻为主,其中,人工种植海带约占70%;夏秋季,海藻难以适应高水温环境,鲜藻供应紧张,需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部分养殖户用盐渍海带或干海带作为饲料,导致养殖效果受到一定影响。此外,新鲜海带、红毛菜等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烂菜和断根现象,或被篮子鱼等敌害生物吞食,产量不稳定。近年来,海带等产品价格大幅上涨,鲍养殖的饲料供应问题愈发突出。

在鲍鱼人工配合饲料方面,因属小众产品,市场需求量不大,相关科研单位和饲料生产企业研究与投入不足。目前,市面上配合饲料加工技术落后、营养成分不合理、卫生质量差,容易造成鲍的抗病力差,生长期变长。

(六)加工产业相对滞后

绝大多数鲍加工企业没有自主产品研发能力,主要以鲜品简单冷冻包装等粗加工为主,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比例较低,精深加工程度不足。颇受消费者欢迎的即食鲍鱼和干鲍加工工艺比较落后,产品生产主要凭借经验,质量良莠不齐。同时,鲍鱼品牌建设落后,已有产品种类与注册商标较为雷同,特色不明显、消费者认可度不高,鲜有能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大厂商和大品牌竞争、抗衡的厂商品牌,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没有脱颖而出。

(七)销售市场有待完善

商品鲍的销售渠道主要有超市、水产批发商、经销商等。少部分经销商经过多年市场经营和客户积累,建立了完整的市场营销体系,可直接联系养殖户、实行生产动态跟踪,并组织货源、运输产品、开展市场销售,具备了控制地区商品鲍销售市场和影响商品鲍销售价格的能力,形成了区域内垄断,影响了商品鲍市场的开放程度和养殖户的利益。销售渠道受限时,一旦发生特殊情况,容易出现大范围产品积压现象,危及养殖户生存。

三、福建省鲍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鲍种业优势基础

加大对福建省鲍种业的扶持力度,补齐短板,夯实优势基础,增强福建省鲍产业发展后劲。在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支持有条件、有基础的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原良种场。加强原种保护,针对企业持续保有种质资源、强化种苗培育管理、扩大种苗生产能力等方面的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开展种业科技创新,扶持有实力的大企业进入鲍种业产业,联合科研机构、高校开展技术攻关,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隔离条件好、空间充足的种鲍培育基地,集育种、制种、扩繁为一体,提高鲍良种供给能力。

(二)强化鲍养殖技术规范

从苗种培育、成鲍养殖两方面入手,强化鲍养殖技术体系规范化建设。制定福建省鲍种质标准和育苗技术规范,对育苗设施、亲鲍选择、产卵受精、孵化选优、稚鲍剥离、后期培育等内容进行规范。在鲍苗主要生产区加强宣传,推行标准化育苗生产,持续开展苗种场普查登记核实,严格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实施统一规范管理。鼓励鲍苗种培育企业建立苗种监管系统,对亲本选育、苗种培育等工作进行监控和管理。开展成鲍养殖技术规范化标准研究和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强化成鲍养殖病害防控技术体系建设,加强鲍养殖风险意识宣传教育,防范赤潮、高温、暴雨等自然灾害。

(三)提升鲍加工产品创新

积极开发多元化鲍加工产品,调整鲍加工品种、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鲍冻品加工产业,减少因气温影响和腾换育苗空间造成的产品积压及价格下跌等风险。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高校开展改进干鲍加工工艺联合科技攻关,提高干鲍品质,扩大福建省鲍加工产品市场的占有率。引进软包装即食产品生产技术,为市场提供食用方便、口味良好、卫生安全的即食产品,占领大众零售市场。鼓励特色经营企业或网络销售平台,开发主打鲍食材的系列餐饮产品,引导本土特色饮食文化。鼓励企业做好鲍壳、内脏等鲍加工废弃物的开发利用,推动鲍精细化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拓宽鲍销售市场渠道

以鲍主产区为核心,建设新的或将现有水产品市场改造成高水准鲍专业市场,结合线上交易、样品展示等相关网络平台,在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的加持下,拓宽成品鲍销售渠道,形成线上线下、期货现货、鲜货加工、批发零售相结合的综合销售市场。积极引导消费需求,通过拍摄专题片、开辟电视专栏等多种形式,介绍福建省鲍的营养价值、烹饪技术、生产工艺等,让更多群众认识鲍鱼、接受鲍鱼;组织特色活动,通过开展鲍鱼节、鲍鱼论坛、烹饪比赛等活动,并融入当地民俗文化、渔家乐、海上观光活动等,让游客参与互动体验,进一步增强鲍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五)扩大鲍品牌增值效应

实行鲍品牌化战略,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积极创新产品形态、弘扬鲍文化、完善运营模式,切实提高福建省鲍的市场地位与影响力,扩大鲍品牌增值效应。一是利用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等重要推介平台,重点提升“南日鲍”“连江鲍鱼”等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提高区域站位,积极推销“福鲍”概念,以申请商标或地理标志的方式创建“福鲍”品牌,通过选定种苗、建立养殖规范、划分产品等级等方式保持产品优势,增强产品信誉度,将“福鲍”品牌发展成为高品质鲍鱼的典型代表,凸显福建省在全国鲍行业的地位,从而提高福建省鲍产业的整体优势。

(六)加强鲍产业发展协作

借鉴其他鲍主产区优秀经验,整合行业协会、饲料产商、设备供应商、养殖大户、加工企业等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创建符合福建省实际情况的鲍产业联盟,通过鲍产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定期开展政策、科技、市场、环保等方面培训,协商解决产业协同发展问题。发挥产业联盟、渔业协会等作用,建立“南北”协商机制,加强“南北”当地政府、行业协会之间沟通,促进“南北接力”养殖健康发展,做大做优做强福建省鲍产业,推进福建省渔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鲍鱼苗种福建省
人生的鲍鱼
鲍鱼红烧肉
江苏:全面推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电子出证”
简析稻田养殖小龙虾的苗种选购与放养技术
鲍鱼有什么营养价值
福建省陈建洪名校长工作室掠影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东南风福建省青年油画展作品选登
新西兰地震震出上万只超级大鲍鱼
河北省农业厅督导检查沿海三市水产苗种生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