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分析

2022-10-12 06:47柴佩佩赵怡萌
江苏商论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生鲜旅游业新冠

柴佩佩,周 慧,赵怡萌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600)

2019年年底暴发的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也促进了生鲜电商等线上服务业及医疗用品行业的发展,或将产生新的发展业态。根据2020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最多,为54.5%,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为7.7%、37.8%。从统计结果看,2020年与2003年相比,第三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增加,而这次疫情对第三产业冲击最大。本文对这次疫情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找出发展规律。

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具体行业影响

(一)旅游业

非典之前,中国的旅游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境内游、境外游百花齐放,但非典的暴发打破了良好局面。中国旅游业从2003年3月起陷入危机,各地基本都停止接待游客,中国旅游业十年内首次出现下降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当年中国国内出游人次增长率首次出现负增长(-0.9%),国内旅游收入也是负增长(-11.2%)。非典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后,中国旅游业进入恢复振兴阶段。新冠疫情暴发后,整个旅游业又停滞不前,损失惨重。为了控制新冠疫情的肆虐,中国采取了十分严格的防控措施。尽管如此,新冠疫情超强的传播力和持久力,还是给旅游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当年中国国内出游的人数急剧减少(28.8亿),不及2019年出游人数(60.1亿)的一半;旅游收入也骤降,减少幅度超过50%。不过在国家的管理以及各地区的努力之下,中国的疫情控制较好。在2020年4月期间,不少地区已经开展了复工复产工作,在2020年7月国内跨省、市地区的旅游,也开始恢复团队旅游。2020年10月1日国庆期间,旅游业迎来了一次小型高潮,跨省旅游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增长。因为在2021年春节期间一些地区再次出现了病例,国家开始倡导就地过年,所以这方面的旅游发展并不理想,但总的来说国内旅游业正在恢复当中。

表1 中国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变化

2021年上半年中国疫情防控措施严格,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旅游市场逐渐回暖。根据《2021暑期旅游大数据》显示,与2020年同期相比,2021年暑期跟团游和自由行的订单数量增长10倍以上,跨省旅行的订单数也增长4.13倍。然而,就在暑期即将来临时,由于新冠病毒变异德尔塔毒株的出现,新冠疫情强势重来,一时间入侵中国各地。因德尔塔毒株的传染性更强,人们旅游消费会更谨慎,再加上各地为了防控疫情都发布尽量不跨省的通知,各大旅行社也停止了接待。但与2020年的“全线冻结”不同,2021年的暑期游,其实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死路”,一些低风险地区的景点、公园正常开放,但难以再有“高峰”出现。根据OTA平台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秋节的前一周,门票、机票、租车、酒店的预订量较上一周翻倍增长。此外,中秋节期间,中国国内出游人次突破8000万人。中国的旅游业在蓬勃与沉寂中反复,在艰难中复苏。企查查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共有超过159万家旅游相关企业。2011—2019年期间,中国旅游相关企业年注册量在逐年上涨,在2019年旅游企业的注册量达到巅峰,为30.46万家。然而,这一良好的增长态势,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2020年,旅游企业注册数量跌回2016年水平,同比下降20%。2021年的前8个月,新增注册旅游企业达17.5万家,同比增长12%。其中,第一季度的旅游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322%。按照这一态势发展,2021年新增的旅游企业数量将会赶超2020年,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旅游业正在持续复苏。虽然现在旅游行业出现了一定的复苏,但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旅游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脆弱的行业。一旦再出现严重的疫情,整个旅游行业将受到更大的波动。在后疫情时代,面对疫情的反复出现,旅游业时刻面临挑战,突发危机更是旅游领域需要研究的焦点问题。

(二)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服务性行业,中国交通运输业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有效衔接,能够提供安全、高效、畅通的优质化服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2003年,在非典的影响下,公路和水路客运分别较2002年下降8%和8.3%。铁路和民航受影响较少,但增长速度大幅减缓。而这次新冠疫情范围广、持续时间久,202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公路、铁路、民航和水运4部分的客运量都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如表2中的数据显示,2020年总的客运量同比下降45.15%,铁路客运量为22亿人次,同比增长-45.2%;民航客运量4.亿人次,同比下降36.7%。此次疫情始于2019年年底,严格的防控措施开始于2020年1月下旬,正当春运开始之时,因此春运的客流量大受影响,持续走低,民航和铁路的单日客流量也同时降低,同比跌幅都达到80%以上。春运前夕(1月10日—2月8日),一个月全国共发送旅客13.5亿人次,同比下降40%。其中,铁路发送旅客2亿人次,铁路同比下降32.9%;航空下降33.1%;公路发送旅客10.99亿人次,下降41.2%。根据表2数据显示,除夕以来,整体、航空、铁路、公路客运量分别同比下降78%、77%、67%、79%。2021年1—7月份,交通运输行业开始复苏,整个运行态势良好,主要的运行指标持续稳定恢复。全行业的营业性货运量达到247.5亿吨,同比增长24.6%,比2019年同期增长14.9%。上半年,全行业完成营业性客运量44.0亿人次,同比增长11.1%;全国36个中心城市完成公共交通客运量265.2亿人次,同比增长56.5%。交通运输业领域逐步回暖。

表2 中国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客运量的变化(单位:万人)

(三)餐饮业

受2003年非典疫情影响,餐饮行业有将近70%的店铺关门歇业,营业收入较去年降低50—80%,直至6月,餐饮行业才开始有所好转。同行业整体相比较之下,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在非典疫情之后,关门歇业率仍高达40%。

受2020年新冠疫情以及隔离政策影响,以人群密集型为特征的餐饮业消费经济同样遭受重创。从图1可看出,2020年1月餐饮业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波动不明显,为疫情潜伏期,此时对餐饮行业冲击基本为零。2020年2月至3月为春节黄金假期,但受疫情暴发的负向冲击以及隔离政策的影响,餐饮业营收出现暴跌,同时还存在员工薪酬、经营租金以及库存等刚性成本,商家面临严重的流动性短缺问题。在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及全面组织协调下,相关促进复工复产的政策陆续出台,餐饮业营业收入逐步回升,从4月开始逐步增长,新冠疫情冲击影响逐渐减弱,表现为稳定期。在此之后为后疫情期,疫情造成的冲击更为微弱,从图2可以看出,截至2020年10月营业收入首次出现同比增长为正,营业额重回平稳波动。综上,2020年1—9月,全国餐饮业收入与同期2019年度相比,同比增长率均为负数,但是随新冠疫情发展,表现出跌幅先增后减的倒“V”型曲线,所受冲击与疫情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尽管餐饮业受新冠疫情影响严重,但从2020年前两个季度的数据来看,餐饮住宿业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累计同比贡献率分别为8.03%和28.88%,对GDP贡献是增加的,尤其第二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多15倍。从图2可以就看出,2020年11月餐饮收入逐步上升,同比增长率开始为正,2021年3月达到增长高峰91.6%,后续出现局部地区疫情的暴发,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率虽受影响有所回落,但波动基本不大。

图1 2020年1—7月与2019年全国餐饮收入当期值与同期对比

图2 2020年8月—2021年8月全国餐饮收入和商品零售同比增长速度

(四)生鲜电商

在本次疫情中,企业员工全员闭门待在家中,各地的超市、商场和餐饮店绝大多数都关门歇业,传统的线下市场成为人们避犹不及的地方,线上市场却成为安全方便的购物途径。各大生鲜电商平台交易量激增,同时各种生鲜App的下载量也在春节期间迎来飞跃式增长。网购成为当时大多数民众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主要方式,这为电商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绝好的机遇。从图3的数据来看,2016—2021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从2016年市场规模622.6亿元飙升至2021年的3117.4亿元,市场规模共扩大2494.8亿元,其中2019到2020年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达到42.54%。数据显示,在目前的用户规模中,52.7%的用户为2020年新增长的用户,12.4%为2021年新增长的用户,其他为以前年度的客户。在2020年的新注册用户中,仅有11.4%的客户表明他们在2021年的消费频率在下降。根据艾瑞监测数据,整个疫情防控期间,生鲜类App的使用频次经历了快速增长、略有回落、缓慢增长三个阶段,使用频次也是远高于疫情发生之前。由此可见,疫情的发生给生鲜电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同时也培养了消费者使用生鲜类App的习惯。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的发生也推动了生鲜电商的技术发展,催生了“机器人配送的无接触配送”“共享员工”“线上超市”“冷链配送”等新模式,赋予生鲜电商产业发展新动力。电商大数据库显示,2021年上半年的生鲜交易金额达到2362.1亿元,同比增长27.92%。随着生鲜电商技术和模式的更新、消费者使用习惯的养成、生鲜电商覆盖率的增长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将会日益壮大。目前预计到2023年中国的生鲜电商行业的交易规模将超过万亿元,到2025年行业规模将会达到6.8万亿元。

图3 2016—2021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及预测

二、第三产业应对疫情冲击的建议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不仅是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还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此次疫情的破环性很大,经济的恢复告别是三产业的恢复,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首先,在基础建设上,财政政策要把重点放在基础性、超前性、补充性等重大项目的投资上,加大交通设施以及5G、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的建设和应急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建设。其次,有针对性地对受损严重的服务业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避免企业倒闭继而引发的社会动荡。

(二)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疫情造成的经济伤害波及全国的各种企业,而第三产业中的中小企业自身脆弱、抗风险能力小,无疑遭受最严重的影响,很多三产小微企业抵抗不住巨大的冲击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关门。因此,解决服务业中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精准扶贫。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咨询服务、线上办理业务,确保政府和银行能实时跟进企业的实际情况,提供精准的帮助和服务。同时,使用网络实施监督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各项措施是否确实惠及至中小企业。其次,大力减轻三产企业负担。加大减税降费政策的力度,放宽申请经费标准,给予中小企业必要的社会保障金、水电费等的减免,提供补贴,降低企业成本。最后,稳定就业岗位。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员工参加培训,开发数字化平台和系统来解决中小企业的相关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性支持。

(三)完善公共治理体制机制

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职能需要经过从管治到治理的调整。首先,各地需要建立多元主体能够共同参与的公共治理机制。随着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强大,仅凭管理部门单方的力量已经无法实施有效治理,需要重新审视内部和外部主体的关系,重视多元主体的参与。其次,各需要重建信息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快速获取信息,以此来及时有效地识别问题和判断风险。因此,需要重视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提高办公效率。同时,加大对“互联网+”“5G”等通信技术的建设,利用大数据整合资源配置。再次,政府需要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能力。优化决策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利,让有机会发现疫情的机构有决策权。

(四)企业提高自身抗风险的能力

三产企业需要发挥自身的灵活性,面对疫情等灾害时,争取将危机转化为机遇。首先,企业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市场范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视对新产品的研发,专注于提升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创造特色产品,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次,加速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引导企业向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升级。再次,企业家需要实时关注国家政策,积极获取政府支持,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通过政策寻找新的发展方。最后,三产企业需要对自身进行反思,寻找自身不足,加强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和升级运营模式,做好内部控制和整合内部资源,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在逆境中成长,冲破重重困境,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为企业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生鲜旅游业新冠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生鲜灯的奥秘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聚焦新冠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中国生鲜消费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