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加压钢板与外固定支架联合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分析

2022-10-12 13:45牟元明王文波
甘肃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偏角桡骨腕关节

赛 煜,牟元明,王文波,吴 鹏

(华亭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华亭 744100)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骨科疾病,指桡骨远端关节面以上30 mm以内的骨折,多位于松质骨、皮质骨重叠处[1]。其发生后,必然影响腕关节功能,使腕关节活动受限,出现僵硬、疼痛等表现[2]。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外固定支架治疗均是常用复位方法,前者在螺钉拧紧后,能形成完整的力学支架系统,轴向加压,且能作为坚强的内固定支架;后者简便易实施,通过轴向持续牵拉,以促进骨折复位,能预防移位,且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3]。本研究采用锁定加压钢板与外固定支架联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华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5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A组:22例,行锁定加压钢板治疗;B组:23例,行锁定加压钢板与外固定支架联合治疗。2组临床资料均具有可比性。

表1 临床资料比较(,例)

表1 临床资料比较(,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结合影像学检查、症状等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②均为单侧新鲜骨折;③具备正常的表达能力;④随访时间均≥12个月;⑤患者/患者家属已自愿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陈旧性骨折或恶性肿瘤患者;②无法耐受手术;③开放性骨折;④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或感染;⑤病理性骨折;⑥伴有神经血管损伤或患有精神疾患;⑦代谢性骨折。

1.3 方法

A组:行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具体实施步骤:①仰卧位,全麻,患肢外展;②掌侧入路,找到桡侧腕屈肌腱与桡动脉之间,于此处进入,逐层切开,保护血管、神经,将其牵拉至一侧;③充分显露旋前方肌,将其切断,找到骨膜,分别向左、右侧剥离,直至能完全观察到骨折断端;④处理骨折断端,将附着于表面的软组织、凝血块逐一清除,用C臂X线机监测,手法牵引复位,复位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轴向不变;⑤用C臂X线机透视,取多枚克氏针,用于临时固定,取锁定加压钢板(与患者实际相符),放置后用螺钉固定;⑥缝合旋前方肌,让其紧贴钢板螺钉表面,逐层缝合,关闭切口,包扎。

1.4数据分析 将2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Barthe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2组患者的Harris评分、Barthe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计数资料,应采用卡方检验。若组间的P值小于0.05,说明组间差异存在一定统计学的意义。

2组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复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的组织构成与原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是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员工组织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也逐步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向知识型员工转移,寻找适合知识型员工特点的方法,科学、合理地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知识价值,最终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2]。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1)2组术后不同时间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比较。术后3 d、术后1年,均拍摄腕关节X线正侧位片,测量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2)2组术后3个月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比较。术后3个月,测量掌屈、背伸、旋前、旋后、尺偏、桡偏;(3)2组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复位优良率比较。术后1年,用Gartland-Werley量表进行评价,依据Gartland-werley量表得分情况,分为优(评分:0~2分)、良(评分:3~8分)、可(评分:9~20分)、差(评分:21分及以上),统计各组腕关节功能复位优良率。

2 结果

2.1 2组术后不同时间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比较

术后3 d,B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均大于A组(P<0.05);术后1年,2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与术后3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B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均大于A组(P<0.05),见表2。

术后3个月,B组腕关节掌屈、背伸、旋前、旋后、尺偏、桡偏主动活动度均大于A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比较()

表2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比较()

2.2 2组术后3个月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比较

在整个电缆的运行管理过程中,电缆的质量验收工作是重中之重,其是一个电缆施工达标与否的重要判断标准,更是电缆在投入使用后能够顺利运行的一个重要保证。电缆作为电力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问题或者安全故障,都会引发火灾。所以对于电缆的质量验收重点体现在防火的装置安排上。不仅要检查电缆是否在表面涂抹了防火材料,还要在电缆敷设较为密集的地方检查是否安置了防火板。一旦出现不合格的情况,立即通知电缆施工单位,责令其尽快返工与调整,以更好地加强电缆的敷设质量。

表3 2组术后3个月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比较()

表3 2组术后3个月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比较()

2.3 2组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复位优良率比较

B组:行锁定加压钢板与外固定支架联合治疗。具体实施步骤:①体外手法复位,找到第2掌骨基底部10 mm,于第2掌骨背侧作切口,切口约5 mm;②钝性剥离第1背侧骨间肌,充分显露第2掌骨,由引导器引导,垂直骨面,调整角度,与冠状面切线呈45°,置入1枚Schanz钉,控制好置入深度,深至1~2个螺纹;③距该切口远端20 mm处,与已置入的Schanz钉保持平行,按照上述步骤再次置入1枚Schanz钉;④找到骨折线近端间隔50 mm处,作纵向切口,切口约5 mm;⑤钝性剥离桡侧伸腕长短肌,找到肌间隙,于此进入,充分显露桡骨,保护好桡神经浅支;⑥找到桡骨干桡背侧,垂直桡骨,且与桡骨冠状位切线呈45°处,置入1枚Schanz钉,控制好置入深度,深至1~2个螺纹;⑦距该切口20 mm处,与已置入的Schanz钉保持平行,按照上述步骤再次置入1枚Schanz钉;⑧安装外固定连接杆,并合理延长调节杆,用C臂X线机透视,手法牵引复位,复位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轴向不变,拧紧固定螺母。上述操作完成后,内固定入路,按照A组方法实施锁定加压钢板治疗。

表4 两组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复位优良率比较(例,%)

3 讨论

锁定加压钢板是常用复位方法,该固定系统独特性体现在:(1)有凸螺纹的螺钉头;(2)钢板上预制的凹螺纹。将螺钉拧紧后,即保持锁定状态,此时,螺钉与钢板便已形成完整的力学支架系统[4]。另有报道,动力加压孔、圆锥形锁定螺纹孔联合,一方面能实现轴向加压,另一方面亦能成为内固定支架,防止脱钉、骨折再移位[5]。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后已形成的锁定结构,钢板不必与骨面相接,接骨板不必与骨皮质相触,在实施过程中,无需剥离骨膜,能有效保护局部软组织及血运,最大限度减少钢板下骨坏死的发生[6]。锁定螺钉的螺钉帽与钢板螺纹相适,视情况相应调整螺钉与钢板,至二者呈适宜角度,提供成角稳定性,旨在方便骨折复位、断端稳定[7]。外固定支架治疗属于间接复位,主要通过手术牵引关节附近韧带实现治疗目的,使关节结构固定立体,并且该方法能持续维持骨折端轴向牵引,以防范畸形愈合,防止桡骨短缩,有效复位并能良好维持桡骨长度[8]。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 d、术后1年,B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均大于A组(P<0.05);术后1年,2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与术后3d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相比,锁定加压钢板与外固定支架联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更有助于改善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原因可能是,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后,借助其产生的轴向持续牵引作用,更有助于正确复位移位骨折,调整骨小梁在应力方向排列,相应地优化解剖学参数。术后3个月,B组腕关节掌屈、背伸、旋前、旋后、尺偏、桡偏主动活动度均大于A组(P<0.05)。说明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相比,锁定加压钢板与外固定支架联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更有助于改善腕关节主动活动度。原因可能是,2种复位方法联合后,能更好整复腕关节面,完整保留旋前方肌(功能:支配旋前功能),最大限度促进骨折解剖复位,治疗结束后,遵照医嘱搭配科学的腕关节功能康复训练,便能实现腕关节功能、主动活动度复常。2组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复位优良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锁定加压钢板与外固定支架联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复位优良率相当。

我们的地理课堂是地理学科知识分享的主阵地,所以学生应该成为分享的主体,更应该懂得如何去学,如何去内化,如何去完善,继而成为一种兴趣、一种习惯。地理教师用心“传递、授业、解惑”,他所主导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知其所以然”。中学地理属于综合性学科,适当强调“学法”指导,更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句话“教师会教不如学生会学。”以下就近年来湘教版地理教材课堂教学实践方法方面,浅谈拙见。

综上所述,锁定加压钢板与外固定支架联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较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更有利于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改善腕关节主动活动度,但在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复位优良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猜你喜欢
偏角桡骨腕关节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改良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AO B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惯量主轴在桡骨粗隆精确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翼吊长涵道发动机短舱内偏角优化和机理研究
1.5T与3.0T核磁共振对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探讨
桡骨头骨折治疗要点
腕部外伤别只看骨折不看脱位
2018全国Ⅱ卷选修3-4中偏角的解法探讨
欧姆表偶然误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