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海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多次强调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意义,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谋篇布局、把脉定向,思想政治课建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2022年7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公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纲领性文件,是全方位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具体部署。探索“大思政课”理念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宗旨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对此,《方案》明确指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思政课要达到预期实效性,必须坚持实践性,“善用社会大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重要补充。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尚存在一些困境。从思政课程教学主体看,课堂教学作为思政课主渠道教学平台,教师宣传、传授党的理论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传统“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仍是主要教学模式,“一问一答”的教学互动模式为课堂主流,教师讲课过程中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开展实践教学保障上,有的高校思政课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不能完全满足本科2学分、专科1 学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在组织实践教学形式上,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第二课堂,教师重活动过程轻理论引领,重视任务布置,轻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有效指导和监督,忽略了以活动为载体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理论认识;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上,重视实践教学形式,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教师主观性评价较强,忽视了实践教学过程性评价等;在实践教学工作量认定上,思政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工作量与专业课实习的工作量认定存在较大差距,多数参照专业实训(实习)标准,工作量认定缺少科学性、规范性,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工作量量化模糊,无法有效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将“大思政”理念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迫在眉睫、恰逢其时。
“大思政课”理念是顺应新时代高校改革创新思政课的时代要求。当前,思政课建设整体上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大思政课”建设这一重要抓手,而抓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必然选择。
“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是由其深刻内涵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课堂讲授党的政策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契合,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大思政课”理念下的实践教学必然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充分挖掘和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能够解决中国面临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课题,进而回应教师在课堂教学讲授的理论之问,完成理论教学的闭环链接。
“大思政课”的“大”,是对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生全面接触、广泛了解丰富的社会现实,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体验,明确个人成长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将个体“小我”与国家“大我”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淬炼自我、提升自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社会大课堂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大思政课”理念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同向同行。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重视不重视”反映了态度立场,“适应不适应”体现的是方式方法,“做得好不好”,取决于实践育人效果,其中态度立场是育人效果的前提,方式方法是育人效果的保障,强化实践育人实效性,必须坚持“大思政课”理念引领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实现二者同向同行。
“大思政课”善用社会大课堂的理念,拓宽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第一,丰富的社会资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提供了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透过历史长河把握发展大势,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学生理论认知和情感共鸣的内在交融。第二,思政课的立德树人、答疑解惑的育人宗旨,要求思政课教师以“大思政课”为载体,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第三,高校要实现“大思政课”的目标和效果,必须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原则,坚持大局意识和协同育人理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整体优化和再造提升。
“大思政课”理念是办好思政课的大格局、大视野。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在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积极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领域和外延,构建“一体——多元——立体式”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其中“一体”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多元”是善用社会大课堂,运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立体式”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育人路径。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增强实践育人实效性。
坚持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一体)。学生愿意参与的实践教学,才能激发他们真学真信、愿学爱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达到实践育人终极目标。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既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认知规律,利用真实的社会情境实现答疑解惑,完成知行转化;还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宗旨,在实践中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将来进入社会完成角色转变奠定基础,增强责任担当,更要引导学生,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奋斗者。
善用社会大课堂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多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因时、因势”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改革创新,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这就是“大思政课”所倡导的善用之理念。善用社会大课堂决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放包容性,这种开放与包容既体现在实践教学内容,也兼顾了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形式。
因此,要积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要素的聚集优化整合。社会大课堂的资源极其丰富,既包括常态化静态资源,如历史人文现有资源,也包含因时之用的动态资源,如形势聚焦热点,快捷方便的网络资源。充分发掘各类资源要素,实现资源要素动态集聚和相互补充,资源要素与学生感官交互,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单一和内容枯燥,再辅之以不同场域间的协同配合,实现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的统一。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保障(立体式)。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效果“好与不好”,关键是“做与不做”,取决于“适不适应”。因此,采取适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积极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达到实践育人目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理念的再认识,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保障。
思政课实践教学全视角站位要高,格局要大。全社会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把握思政课建设在治国理政战略全局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向引领、内容设置、资源选取、工作机制等方面,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为国家培养、向社会输出更多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