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火英 吴成祥 李 凯
(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中,腰痛多见于腰部软组织损伤、棘间韧带损伤、肌肉风湿、腰椎病变、椎间盘病变以及部分内脏病变。腰痛病根据中医理论中需辨证施治,大致可分为寒湿腰痛、瘀血腰痛和肾虚腰疼,其中以寒湿腰痛多见,以腰部冷痛重坠,遇阴雨寒冷加重,舌淡、苔白滑,脉弦迟为主要特点[1]。随着科技发展,空调等制冷电器广泛运用于人们生活,寒湿腰痛的发病率日益增长且呈低龄化发展[2],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负担。为提高寒湿腰痛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将针刺配合正清风痛宁注射液中医定向透药法运用于临床效果颇佳,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通过医学伦理审查。选择2018年7月—2020年7月,因腰痛来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并根据中医辨证诊断为寒湿型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为2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0.31±9.63)岁;平均病程(7.27±1.04)个月。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60.91±9.26)岁;平均病程(7.83±1.21)个月。2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关于寒湿腰痛的标准:患者有反复腰痛史,腰部冷痛重坠,遇阴雨寒冷加重,舌淡、苔白滑,脉弦迟。
1.3 纳入标准 (1)18岁≤患者年龄<80岁。(2)神志清楚、有完整的个人行为能力者。(3)依从性好,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1)行经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2)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凝血障碍者。(3)不耐受针刺或对青藤碱过敏者。(4)具有手术指征,不宜接受保守治疗者。(5)肾炎、胰腺炎等内脏疾病的诱发腰部疼痛。
1.5 治疗方法 (1)对照组: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参考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4],针刺主穴选用: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腰阳关。辅穴:伴下肢放射痛配环跳穴;下肢无力配足三里穴;脊柱疼痛配后溪穴;脊柱两侧痛配申脉穴。每日1次,每次30 min,平补平泻,连续治疗2周。(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LHJ-XI型电子脉冲治疗仪(广州绿海医疗器械保健用品有限公司,粵械注准20152260521),将正清风痛宁注射液 (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3020279)用5 mL注射器抽取2 mL均匀涂于1个一次性理疗电极片上,同样的方法将导药均匀涂于另一电极片上,然后将2个导药电极片紧贴于腰部夹脊穴或阿是穴处。采取仰卧位,接通电源开机,模式选择“定时”模式,处方选择“电药疗1或2”,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输出由小到大逐步增强,以感到轻微麻刺感或舒适感为度,治疗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治疗2周。
1.6 疗效判定 (1)视觉模拟评分(VAS):共计10分,用于评测患者主观疼痛感,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2)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主症:腰部冷痛,遇冷加重,按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次症:按之疼痛,舌淡苔白滑或腻,脉弦迟,按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共计21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寒湿腰痛症状越严重。(3)功能障碍评分(ODI)[4]:分为疼痛强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等10个部分,共计5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功能障碍越严重。(4)疗效指数:根据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变化所测,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下降指数≥90%;显效:70%≤下降指数<90%;有效:40%≤下降指数<70%;无效:下降指数<4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寒湿腰痛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分)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寒湿证型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寒湿腰痛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分)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对比 治疗前,2组患者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功能恢复良好,OD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寒湿腰痛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对比 分)
2.4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41/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7.56%(40/4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寒湿腰痛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中医理论中,腰痛的发生与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和劳欲过度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是腰部经络不通,气血痹阻、或肾精亏虚,腰部失于濡养、温煦。病多在督脉与足太阳经,《素问·刺腰痛》记载:“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从分型上,可分为寒湿、瘀血、肾虚,但以寒湿多见,《素问·痹论》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腰位于人体之阳面,正中以督脉主之,足太阳傍居两侧,寒湿之邪留滞于经脉则发为痹痛,且寒性凝滞,湿性黏滞缠绵,故寒湿腰痛患者病程多反复难愈。
中医定向透药为近年来的创新技术,可通过瞬时电压暂时打开皮肤角质层间的通道,以单向脉冲推动药物分子快速透过人体表皮,定向治疗病灶区,相较于敷贴等传统表皮给药,该法更直接快速,且药物利用率更高[5,6]。正清风痛宁成分为盐酸青藤碱,提取自传统中药“青风藤”,郑湘锦等[7]对青风藤毒性、药理、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发现:青藤碱临床用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良好的抗炎镇静、抑制免疫的作用,毒副作用小,与吗啡作用相似但无药物依赖性。吴英等[8]发现青藤碱可有效延缓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区神经元的凋亡速度,从而降低机体对疼痛的敏感度。
本研究显示,相比于采用传统针刺法的对照组,联合了正清风痛宁注射液中医定向透药法的观察组各指标评分降低更为显著(P<0.05),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法镇痛效果更优,散寒除湿的功效更强,更有利于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工作能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