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宇 孙 晓 王美娜 李 岩 黎明修 任 明※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000; 2.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中医科,天津 300193)
室性早搏又称室性期前收缩,是房室结以下异位起搏点提前产生的心室激动,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1]。该病属于中医学“心悸”“胸痹”等范畴,常因情绪波动和劳累而诱发。轻者出现心悸、心前区不适、乏力、胸闷等症状,重者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2]。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3]。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同时抑郁情绪也会影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室性早搏和郁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住院患者中,室性早搏合并郁证的发生率高达40%~60%;门诊患者中,室性早搏合并郁证的发生率达20%~30%[4]。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大量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合并郁证的临床研究,由于样本量较小,尚不能得出可靠结论。本研究对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合并郁证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证据。
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CT),无论是否施盲。文种限制为中、英文。
1.2 研究对象 室性早搏合并郁证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不限,符合室性早搏诊断标准以及郁证诊断标准,诊断标准的级别不限。
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中药为主的治疗,剂型不限。对照组:西药及心理干预疗法。
1.4 结局指标 室性早搏疗效评价标准参照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5]和Lown分级标准。显效: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次数较治疗前减少≥90%以上,Lown分级提高2级以上。有效: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90%<室性早搏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Lown分级提高1级。无效: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次数减少<50%,无变化或加重,Lown分级等级不变或降低。结局指标: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郁证疗效评价标准参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6]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痊愈:减分率≥75%,SAS评分下降率≥50%。显效:50%≤减分率<75%,30%≤SAS评分下降率<50%。有效:25%≤减分率<50%,20%≤SAS评分下降率<30%。无效:减分率<25%,SAS评分下降率<20%。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5 排除标准 (1)不符合室性早搏诊断标准及郁证诊断标准的文献;(2)动物实验文献等;(3)研究进展、个案报道、综述类文献;(4)采用音乐、穴位刺激等疗法的文献报道;(5)中药为辅助疗法的研究;(6)重复发表的文献,选取最新发表的1篇。
1.6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VIP)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搜集有关中药治疗室性早搏合并郁证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设定为建库至2020年7月。检索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室性早搏、室性期前收缩、中药、中医药、中医、郁证、郁病、抑郁、焦虑、百合病、脏躁、情志病、情志异常;英文检索词包括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pression syndrome、Depression disease、Depressive disorder、Depression、Anxiety、Lily disease、Hysteria、Emotional disease、Sentiment abnormality等。同时辅以手工检索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充分获取相关文献。
1.7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2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交由第3名研究员协助判断。对于缺乏资料的研究,应与原作者取得联系予以补充。资料提取包括:(1)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姓名、发表年份;(2)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包括样本量、年龄、病程;(3)干预措施的细节及疗程;(4)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5)结局指标的主要数据。
1.8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5.1.0版推荐的针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来进行评价:(1)随机方法是否正确;(2)分配是否隐藏;(3)研究者和受试者是否施盲;(4)结果数据是否完整;(5)是否有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6)是否有其他偏倚来源。由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交叉核对结果,如果遇到分歧,则讨论解决。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纳入研究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1),并结合I2统计量进行评价。若异质性检验结果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异质性检验结果I2≥50%,则说明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需要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临床和方法学异质性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发表偏倚则通过绘制漏斗图直观判断。
2.1 文献筛选结果 按照PRISMA流程图,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157篇,经过剔重、初筛以及阅读全文复筛,最终纳入10项随机对照试验,均为中文期刊文献。发表时间为2012年—2019年。
2.2Meta分析结果
2.2.1 中药与西药有效率 10项研究[7-16]比较了2种干预措施治疗室性早搏合并郁证的有效率,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74,I2=0%),具有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RR=1.30,95%CI(1.20,1.42),P<0.00001],提示2种干预措施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图1 中药与西药有效率比较
2.2.2 中医证候疗效 9项研究[7-12,14-16]对2种干预措施治疗后中医证候进行比较,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98,I2=0%),具有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RR=1.29,95%CI(1.20,1.39),P<0.00001]提示2种干预措施治疗后,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
图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2.3 室性早搏次数 5项研究[8-12]对2种干预措施治疗后室性早搏次数进行比较,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0001,I2=83%),具有异质性。见图3。经分析,任丽莹[8]和李捷[10]的研究中,对照组分别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和阿普唑仑片(佳乐定)2种抗抑郁药物,考虑异质性的来源可能与这2种药物有关。排除这2项研究后,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70,I2=0%),具有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MD=-425.50,95%CI(-580.75,-270.24),P<0.0001]提示2种干预措施治疗后,室性早搏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4。
图3 室性早搏次数比较
图4 室性早搏次数比较(排除文献[8]和[10]后)
2.2.4 抑郁疗效 3项研究[11,15,16]比较了2种干预措施治疗后抑郁的效果,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87,I2=0%),具有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RR=1.27,95%CI(1.11,1.46),P=0.0007]提示2种干预措施治疗后,抑郁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5。
图5 抑郁疗效比较
2.3 发表偏倚分析 本研究通过制作“漏斗图”的方式进行发表偏倚评估。“漏斗图”未见明显不对称,提示本研究存在较小的发表偏倚。见图6。
图6 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合并郁证的漏斗图
室性早搏合并郁证的患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室性早搏患者出现的心悸、胸闷等症状可能与焦虑抑郁情绪有关,而焦虑抑郁患者中,有75%的患者出现心悸等症状[17]。《济生方·惊悸论治》指出:“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心悸的发生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类证治裁·郁证》云:“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肝郁化火,心火偏亢,火郁伤阴,导致心神失养。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容易产生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等不良反应。焦虑抑郁情绪不仅影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而且会加重死亡风险[18]。近年来,中医药在室性早搏合并郁证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加入中药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室性早搏次数、焦虑抑郁情况均得到改善。在治疗后室性早搏次数比较中,I2=83%,存在较大异质性,考虑异质性来源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测得的治疗后早搏次数差别较大有关。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合并郁证能够提高临床效果。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均未进行样本量估算,未提及具体随机化方法,也未进行长期随访,这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的偏倚。因此,临床还需要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去证实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