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扬名 ,彭嘉雯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引言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上升,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已超过2.64亿,占总人口数的18.7%,65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到1.9亿,占总人口数的13.5%,远远高出了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在城镇化进程提速的形势下,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空巢化、高龄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事关农村老年人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因此该群体对养老保障满意度的结果能够作为衡量养老保障水平的重要依据。而满意度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既包含内因也受制于外因,找出这些影响因素并探究其对养老保障满意度产生作用的机理,可以更好地提升农村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促进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提升,不仅有利于缩小城乡养老保障水平差距,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对养老保障满意度展开了广泛研究,大多数学者研究显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满意度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卢小君认为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满意度在中等偏上水平[1]。彭荣等通过对农村高龄老年人享有的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研究,得出当前农村高龄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还不高的结论[2]。胡芳肖等则通过研究认为新农保参保农民对该制度的满意度水平处于一般和满意之间[3]。因此,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养老保障满意度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养老保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关于养老保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方面,李熠煜等通过构建基于向量机的非线性模型发现农村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水平、家庭关系、社会总体评价等因素显著影响养老保障满意度[4]。陈旭峰通过分析CSS(2013)问卷数据得出,老年人个人方面的身体健康情况、社会地位层次、有无社会保险,家庭方面的经济水平、和睦程度、支持情况以及社会方面的养老保障公平性与养老保障满意度显著相关,并且养老保障满意度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5]。杜俊平等主要采用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得出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农村地区的养老金发放标准是重要的解释变量[6]。张淼基于“千村调查”数据,利用Logit模型研究得出政策支持也会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产生显著作用[7]。除此之外,老年人的子女回家频率、老年人对社会的信任水平和对社交生活的满意度[8]也是影响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养老保障满意度还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
还有很多学者对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养老保险满意度展开研究。胡扬名等利用湖南澧县的实地调查数据,发现受教育水平、政治面貌、对现有的待遇水平满意程度,对规定的缴费档次满意程度等因素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显著相关[9]。肖云等通过研究发现,老年人了解新农保的程度、政府公信力、承担养老保险费用的经济能力、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赡养老人的难易程度以及田地对老年人的保障程度与新农保满意度显著相关[10]。吴玉锋等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测算了甘肃省会宁县的实地调研数据,得出农村居民的归属感、信任水平、互惠、乡村秩序与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正相关[11]。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基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状况以研究养老保障发展水平[12-14]。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农村养老保障满意度的研究涉及了个人、家庭、代际支持、政策保障等内外部因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农村居民、老年人等群体的满意度状况和养老保险等特定领域的满意度影响因素,并且大多采用的是某个地区的数据,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研究文献较少。因此,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来研究农村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以及影响因素。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曾提出著名的资本论,认为资本通过不断劳动的积累最终以对社会各种资源的占有情况呈现,资本既包括经济资本,也将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一并涵盖在内。在农村地区,人们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高收入职业,其追求的层次会更多倾向于心理层面和实现自身价值,不再拘泥于基本的物质条件,经过不断积累最终反映到个人收入和社会经济地位层面上。由此到老年时期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评判标准也会发生变化。而家庭由每个单独的个体组成,家庭中个人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储量会根据家庭关系亲密程度直接影响每一位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的资源对经济收入来源较窄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起重要作用,具体可以体现为家庭经济状况[15]、住房数量、承包耕地面积等因素。基于此,本文就此提出假设1和假设2。
假设1:个人变量如受教育程度、个人收入、社会经济地位等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假设2:家庭变量如家庭人口数量、年收入、住房数量、承包耕地面积等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在经济学中,效用理论是研究消费者如何在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分配他们的收入,以达到满足程度的最大化。养老保障作为老年人的养老支撑,既要求能够满足老年人基本物质生活基础,也要求为丰富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提高一定的支持,其水平高低决定了老年人满足自身消费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程度。政府在养老保障方面承担着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比如新农合和农村养老保险,以保障老年人的养老的基本需求,但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往往会出现供非所需的情况,对不同类型和城乡差异的老年人标准也不完全相同,难以保证供需平衡,发挥公共产品的最大效用,政府在此情况下通过各种宏观手段和政策制度进行调控以实现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的转变。老年群体由此根据自身体验和感受对政府的系列惠民养老保障措施进行主观评价。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制度保障因素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障待遇公平性等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阐明,社会支持是一个社会集合体,个体在这个集合体中能够更好认识自我,个体之间、人与组织之间通过相互接触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感支持和实现资源交换。人们的行为都基于对社会的感知和信任程度,亲朋好友和社交活动在人与社会的互动中提供社会支持,对个人的生活态度有重要影响。在农村地区,老年群体得到的来自社会支持主体的物质、行为和情感互动等支持越多,越能应对养老困境,对养老保障的态度会越积极。社会活动参与度越高的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和活动能力往往越高[16],从而影响社会信任度和生活满意度。因此,本文提出假设4。
假设4:社会支持因素如社会信任水平、社交生活满意度等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我国149个市、县、区的596个村进行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获取问卷数据10283份。本文研究对象为拥有农村户籍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经过筛选并剔除无效数据后得到有效样本数据1421份。
3.2.1 被解释变量
本文被解释变量选取来源于CSS(2019)调查问卷中的“请通过打分来表达您对政府向居民提供的养老保障状况的评价”这一题项,1~10分分值越大,表示对政府向居民提供的养老保障越满意。
3.2.2 解释变量
通过对养老保障满意度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大多数学者着眼于探讨样本的人口学特征、家庭支持情况以及政策保障因素等方面,而对社会支持层面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因此,结合以往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理论分析,本文除了纳入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制度保障因素以外,还将选取社会支持因素来研究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具体各个变量的赋值和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养老保障满意度均值为7.53,说明农村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满意程度处于中上水平。
表1 变量赋值情况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为被解释变量,存在10个水平,即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赋值为1~10分,由于是有序多分类变量,因此可以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具体表达式如下所示:
(1)
(2)
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中,解释变量之间不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在构建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之前,先要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Tolerance即容忍度均远比0.1大, VIF即方差膨胀因子均比10小,因此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表2 共线性检验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还必须对解释变量系数相等的假设进行检验,即平行性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094,大于0.05,不拒绝原假设,说明模型适合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
表3 平行性检验
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得出,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表4 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1 个人因素的影响
性别(X1)在5%的统计水平上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以女性老年人为对照组,男性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相对要更低。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农村女性老年人心理状态较男性更稳定,女性老年人被认为幸福感知度更高[14];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女性老年人长期以来受性别和城乡的双重不平等影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15],对养老的需求相对较低,更容易得到满足,因此其满意度相较于男性老年人会更高。
社会经济地位(X8)在5%的统计水平上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以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上层的农村老年人为对照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更低,即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能的解释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农村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相关政策安排的预期较高,然而太高的期望反而使他们对现有状态不满,因而他们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水平较低。而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而言较高的农村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的能力更强并且程度更深,对养老保障相关制度有较为合理的预期,并且该群体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强,因而他们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水平相对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农村老年人来说更高。综上,假设1得到部分证实,个人因素在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方面会显著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
4.3.2 家庭因素的影响
承包耕地面积(X12)在5%的统计水平上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以耕地面积20亩以上的作为对照组,拥有耕地面积越多的农村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更高,即存在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在农村地区老年人通过土地经营和耕作以换取经济收入以实现自我养老是较为常见的模式,加上政府颁布的各项农业补贴,使得老年人种地收益有较大的改观。同时农村老年人拥有土地财产权,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够通过相关政策进行土地流转以改善经济水平,实现农村农业改革红利。
家庭关系满意度(X13)在5%的统计水平上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以家庭关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的农村老年人为对照组,对家庭关系满意度较低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更低,即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能的解释是,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老年人的保障功能和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障是共同作用的[16],并且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养老感受,和睦的家庭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养老保障制度在精神层面的空缺,因而对家庭关系较满意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较高。综上,假设2得到部分证实,家庭因素在承包耕地面积和家庭关系满意度方面会显著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
4.3.3 制度保障因素的影响
是否参加养老保险(X14)在5%的统计水平上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以参加了养老保险的农村老年人为对照组,没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更低,即存在正相关关系。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福利水平,有学者研究表明养老保险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可以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和幸福感[16],因此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较高。
养老保障待遇公平性(X16)在5%的统计水平上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以认为养老保障待遇非常公平的农村老年人为对照组,认为养老保障待遇公平程度较低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更低,即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能的解释是,农村老年人作为养老保障的直接受益对象,能切身感受到养老保障待遇是否公平,对于认为养老保障待遇较公平的老年人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共享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因而其养老保障满意度也就比认为养老保障待遇公平度较低的老年人的满意度要高。
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工作水平评价(X17)在5%的统计水平上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以认为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工作水平很好的农村老年人为对照组,认为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工作水平较低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更低,即存在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养老保障属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而政府作为养老保障的供给主体,其制定与执行养老政策的水平、供给能力和供给效率都会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工作水平越高,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就越可能得到保障,因此认为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工作水平较高的农村老年人的满意度相对较高。综上,假设3得到部分证实,制度保障因素在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养老保障待遇公平性和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工作水平评价方面会显著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
4.3.4 社会支持因素的影响
社会信任水平(X18)在5%的统计水平上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以对社会非常信任的农村老年人为对照组,对社会信任度较低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更低,即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能的解释是,社会信任度高的老年人所处的农村社会环境比较稳定,较为融洽的乡村氛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层面和物质层面上的保障,增强了其对于社会信任决策风险的承受能力,故他们的养老保障满意度较高。
社交生活满意度(X19)在5%的统计水平上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以对个人社交生活非常满意的农村老年人为对照组,对个人社交生活满意程度较低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更低,即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能的解释是,农村是典型的熟人型社会,老年人倾向于信任长期与之交往的亲戚朋友,互动也比较频繁,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可以共同形成抵抗养老风险的团结互助意识,还可以互相影响养老保险参与行为,因此提高了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
文体休闲满意度(X20)在5%的统计水平上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以对文体休闲非常满意的农村老年人为对照组,对文体休闲满意程度较低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更低,即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能的解释是,大部分农村地区老年人留守现象较为普遍,多样的文体休闲活动可以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丰富他们的老年生活,故对文体休闲满意度较高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更高。综上,假设4得到证实,社会支持因素会显著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
我国农村养老一直是国家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短板”,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和现实存在的老年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另一方面是由于制度改革跟不上老年人需求和社会发展导致缺乏有效指引。文章基于CSS(2019)对我国149个市、县、区的596个村的1421份农村老年人的问卷数据,利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均值为7.5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受到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制度保障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的影响。提升农村老年人满意度要重视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角度多主体,从实际出发考虑老人的真实需求,以老人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
(1)在个人因素层面,女性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相较于男性老年人更高,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越高。这说明在养老保障推进过程中应该将性别差异纳入考虑范围,依据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差异进行调整。例如,农村地区女性老年人受虐待程度高于男性,女性老年人心理健康程度低于男性[17],因此可以将心理健康因素依据性别差异纳入养老保障层面。另外还需要不断加强对养老领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以满足不同层次养老群体的养老需求;同时进一步提升养老保障的均等化水平,重视医疗水平、基础设施等养老薄弱区域,通过政策优惠等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差距,保证各个社会层面的老年人都可以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2)在家庭因素层面,承包耕地面积越多、对家庭关系满意度越高的农村老年人其养老保障满意度越高。随着城镇化进城的加快,耕地面积正在逐步减少,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盘活土地资源,创新流转、租赁和承包等制度,将耕地资源切实转化为所需的经济收入,增加农村老年人的经济利益,改善养老生活水平。要注重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和维护,在农村地区积极开展“家文化”和“孝文化”的宣传活动,倡导幸福、和谐的家庭观念和良好的家风,鼓励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多回家探望老人,增进与老人的情感交流,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3)在制度保障因素层面,参加了养老保险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越高,认为养老保障待遇公平度越高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越高,认为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工作水平越高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越高。因此,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提升养老保障水平是关键环节。政府在不断优化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时还应加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提高养老保险参保率,使农村老年人能充分享受到养老保险带来的福利,提高农村老年人对养老保险的认同和信任;同时还要完善养老保障资源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地区差距,保证养老保障资源得到公平分配。
(4)在社会支持层面,社会信任水平越高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越高,对社交生活越满意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越高,对文体休闲越满意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越高。对此有必要构建农村老年宜居社区,积极弘扬和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和积极的养老理念,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温馨的养老氛围,促进人际信任与人际支持,通过举办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建设适老化的公共空间等方式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社会交往平台和休闲娱乐场所,形成互助互信、和谐友好的的养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