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精惟一 追求经典
——马振声中国画艺术创作探究

2022-10-11 08:37周顺恺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人物画陆游笔墨

文/周顺恺

一个伟大的时代,都有标志着那个时代精神创造的艺术杰作,而衡量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兴盛的重要文化标志,是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精品、经典、传世之作。

马振声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以发扬中国画人物画为己任,倾几十年之力,呕心沥血、艰苦耕耘、寻真探妙,用对人民饱含深情的画笔,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向社会奉献时代精品、经典的中国画大家。

马振声是我在重庆国画院多年的同事和师长,相识近半个世纪,近距离的接触让我有缘见证马先生在人物画领域孜孜不倦的探索。亲眼见到他用画笔,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变迁,塑造了众多有筋骨、有温度、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和当代人物的命运、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他创作的大量精品力作,丰富了中国美术的百花园,不仅在全国美展摘金夺银,还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被国家、省市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收藏。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年近八旬的他与夫人朱理存先生还以超凡的勇气、坚韧的毅力和足够的底气,为重大历史题材等国家级美术工程创作了诸如《川西三月》《营建大都》等巨幅历史画。站在这些气势磅礴的巨作前,我百感交集、心潮澎湃。马振声的实践和探索不仅给青年艺术家树立了榜样,还给我们当代艺术提供了示范、参照和启示,对我们的后人了解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状态、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心理和精神状态,了解中国画家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有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精美画卷。

1976年 马振声 朱理存与中央美术学院刘凌沧老师 郭慕熙老师合影。

1964年,马振声与同学在中央美院校门前。

一、讴歌百姓,为民写真

农村出身的马振声是中央美院蒋兆和教授“文革”前招收的唯一一位研究生,他欣赏和继承蒋先生善良、正直、仁爱的为人和“为民写真”的艺术抱负。其作品崇尚真实,憎恶虚假,对勤劳淳朴的农村农民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发自内心的尊重。1964年毕业创作塑造北方农民形象的《天下大事》在《美术》杂志发表,令25岁的马振声引起画坛关注。作为专业画家,他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几十年坚持深入生活,从华北平原太行山到西北戈壁大沙漠,从巴山蜀水到云贵高原,足迹遍及汉族乡村、彝族山寨、藏族牧场和天山毡房,仅1977年到西藏采风就长达7个月,之后与朱理存合作了《酒歌图》等一批反映藏族人民生活的作品。80年代,他创作了《逢场》《巴山夜话》《春醉八仙》《欢腾的塔什布尔干》《金风送爽》《葡萄熟了》等一大批作品,挥洒自如地表现了四川农村和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形象,如《送猪图》中不畏艰险的巴山汉子,《喜得图》中喜得牛仔享受欢悦的老农,《巴山夜话》中沉醉在劳作歇息的老人,还有《戴月归》《自食其力的老人》《老人和羊》等表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维吾尔族人民平凡的劳动生活等。如《逢场》中两位背着农产品赶集的四川老乡,见面紧握着手摆不完的“龙门阵”,沥沥细雨中的娓娓“细语”,随着画家流畅的线条和潇洒的笔法,典型的农民形象、浓浓的乡音和乡情跃然纸上,配上有感而发“榕溪三月”的题诗,亲切动人,温润心田,充溢着人间美、人情美,在重庆首展轰动一时。

马振声在《逢场》《春醉八仙》《巴山夜话》《自食其力的老人》等大量作品中创造的典型艺术形象,都是他亲历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见所想,充满了其对人、对命运的关注,尤其是对生活在社会普通阶层的劳动人民的关注,迸发出浓烈的情感和深切的思考。我觉得用马克思当年主张《莱茵报》“应真诚的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的“人民性”概念,来定义马振声和他所有的作品,是最准确不过的了。这些触动人们心灵而产生持久魅力的艺术珍品,是他留给国家和民族、当代及后代珍贵的时代印记、民族情感、人民心声和不屈精神。

1993年,马振声、朱理存在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纪之光”展览。

《天下大事》 180×90cm 1964年

二、入木三分的心灵刻画

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银奖的《爱国诗人陆游》是马振声的代表作,画家通过对陆游绝笔《示儿》诗的深度研读和理解,构思构图匠心独运,画中残墙隐约的金戈铁马背景渲染,案头书卷和将燃尽的红烛象征主人公的愤懑和遗恨,还有那一支紧攥的枯手和眼眶上点睛的神来之笔,使陆游壮志难酬的不屈、万念俱灰死不瞑目的悲怆心境在凝重洗练的笔下,得到深度、精准、畅达的表现。作品中诗人忧郁的内心和昏花眼神透出逼人的正气,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1964年,马振声在中央美院毕业创作作品《天下大事》

《爱国诗人辛弃疾》198×103cm 1982年

马振声运用亦真亦幻的手法,成功塑造了《聊斋》作者蒲松龄的肖像,他以《聊斋》狐狸穿插松针中的若隐若现为背景,将蒲松龄背向月色,蓦然回顾,闪现出的那腔古道热肠和被世道浇冷了的冷峻目光,作了入木三分的动作设计和心灵刻画,该作品在首届全国中国画展览中获得一等奖。

马振声创作的历史人物,在画面处理、笔墨表现上因人因主题而异。如《爱国诗人陆游》气氛沉郁苍凉,《辛弃疾》则不同,通过三角金字塔形的画面构成,用简洁概括、凝重粗放的大形大线,挥就诗人愤慨、激越的心潮,成功塑造了仰天长叹、气吞山河、晚年惆怅的辛弃疾。在画家笔下不论是忧伤遗恨的陆游,还是浩然正气的屈原,或是睿智诡秘的蒲松龄都能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作品立意高远、意境深远,动作设计、道具运用、气氛渲染、情绪把控精准,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真可谓“传神写心”的典范之作。画什么?怎么画?马振声选择具有担当精神的文化人和扭转乾坤的民族英雄入画,歌颂他们的伟大胸襟、家国报负和崇高情感,是他传播中华艺术、弘扬民族精神文化立场的自觉体现。某种程度上说,他画的也是自己的良知与担当,也是他自身精神世界的一种写照。几十年过去了,回头来看,《爱国诗人陆游》《聊斋》等仍然是历史人物画创作中标志性的经典之作。

虽然现在我国人物画创作在形式语言和表现技巧上呈多元格局,但马振声初心不改,坚持对人物作入木三分的心灵刻画。他的成功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蒋兆和先生倡导的“传神写心”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核心要素,至今依然是中国画人物画创作发展的正道、大道。

《葡萄熟了》234×146cm 1999年

三、气格豪迈,笔墨精妙

统览对照和比较马振声作品,他没有简单地将勾皴点染作为一个纯形式的冷冰冰的“符号语言”套用到所有画面,而是匠心独运,根据每幅画的构思和内容去考虑和决定形式、笔墨、线条,充分运用毛笔的弹性,通过心悟和交流,通过提按顿挫、轻重虚实、干湿快慢、沉实、凝重、洒脱的中锋用笔,纵横自如,放笔直取他心中的艺术形象,书写着他胸中的正气、逸气和豪气。如画古代历史人物时,他侧重于人物形象及精神状态的刻画;画新疆风情时,他则以多种笔墨手法造成朦胧效果,以表现异乡情趣。对凉山彝族生活的感受,他是通过苍劲浑厚的粗笔重墨来表达的;而表现四川民俗,他选择的是润泽的笔墨。欣赏他的作品,不仅人物形象丰满、生动,画面作黄钟大吕的抒发所呈现的气格豪迈、纵横自如、酣畅有力的笔墨精神,与那些“千人一面”的平庸和用笔柔弱、油滑、造作乃至病态的习气形成鲜明对照。正如马振声所说,“中国画有时是激情爆发的,有时是如泣如诉的,是心的流露。不是故意变形所能成就的,是心里涌出来的”。

马振声是创作型的画家,他作画“不为物使,不为形役”,“不滞于手,不凝于心”。在重庆我目睹他反复制作十几幅《陆游》的过程,从构思构图到形象塑造,笔墨设计、反复推敲、惨淡经营,真正做到了杜甫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

四、惟精惟一,追求经典

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最具艺术价值、时代价值与历史价值的美术品,当属主题性绘画。我们国家、民族、人民对高品质主题性绘画的呼唤成为时代课题。而身处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的马振声在国家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有精品、经典呈现,如《天下大事》《逢场》《春醉八仙》《巴山夜话》《枯木逢春》《葡萄熟了》《自食其力的老人》《爱国诗人陆游》《聊斋》《辛弃疾》《杜甫》《屈原》等,他与朱理存创作的《酒歌图》《川西三月》《营建大都》等鸿篇巨制,凸显他们在历史叙事、视角史诗创作上的杰出成就。

无论是作品意境创造、形象塑造的深度,还是表现技法、笔墨技巧的难度,抑或是原创精品、经典的容量、体量和数量,马振声当属我们这个时代中国画人物画家的前列。

马振声在内蒙古写生。

2008年,马振声、朱理存在内蒙写生。

古代十六字真言“万世心传”中的“惟精惟一”就是精益求精、始终如一、坚持到底。探究马振声人物画创作实践的意义,我认为“惟精惟一”的经典追求是成就他艺术创造的核心要素。马振声十分幸运,母校中央美术学院优良的学统和导师蒋兆和、李可染、叶浅予、李斛、刘凌沧等名家大师的优质教育,对他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的正确树立,真善美审美理想的确立,艺术思考力、判断力、洞察力和表现力的锻造,鲜明而独特个人风格面貌的构建,起了至关紧要的作用。马振声常将可染先生“不要做豆芽菜式的画家”的忠告提醒自己,他特别注重广博的艺术修养和多重艺术形式的探索。同样是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与众不同的是,他重在研究、提炼、概括生活,具有捕捉生活本质独特的视角和眼光,具备洞察人物心灵世界的慧眼,有“捕捉其神、概括其形”的超强能力,他在作品中体现了造型与笔墨融汇合一的高精技巧,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独到的造型笔墨语言体系。

“腹有诗书气自华”,马振声继承蒋兆和艺术精神及表现技巧取得重大研究成果,他的写意人物画气格豪迈,雄强博大,生动深刻,内涵丰富,较比蒋先生在人物肖像画尤其是历史人物画题材开掘上,在书法用笔和造型的有机融合上,在画面环境烘托背景气氛渲染和现代构成的运用上,有着突破和发展,为当代写意人物画的探索和发展树立了标杆。面对各种艺术思潮,被业内朋友誉为中国画领域稳健革新派的马振声不追风、不赶时髦,始终站在中国画革新的前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踏踏实实地在研究中国画本体语言的创作实践中,在构思构图、意境营造、用笔、用墨、用色的技法技巧探索中,继续作出他的贡献。

《爱国诗人陆游》143×120cm 1982年

《天山走马》100×100cm 1992年

《山色苍茫》100×100cm 1991年

《戴月归》100×100cm 2006年

《昆仑来客》又识100×100cm 2011年

《牧驼人家昆仑山下》138×34cm 2013年

《春到昆仑》2007年

《云深不知处》138×69cm 2000年

《午风凉处剖新瓜》100×100cm 1991年

《高原风情》1999年

《赛牦牛》144×366cm 1986年

《云渡巫山》138×69cm 1997年

《雪山下》 2003年

马振声书法作品《纪念马泽东主席诞辰一百二十周年》138×68cm 2013年

猜你喜欢
人物画陆游笔墨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由“象”达“意”——唐代人物画设色方式探究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除夜雪
韩伍古代人物画选
初夏绝句
缘字诀·沈园
为练笔墨才写荷
子遹不是陆游二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