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雅,唐 英,蒋梦佳,缪 洁
(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常熟2155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阻塞为特性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且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临床常见病,系全球最流行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具有极高患病率与致残率。有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COPD患病率达3.92%,伤残调整生命年为1068/10万[1]。临床针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除采用舒利迭、噻托溴铵、信必可吸入剂等药物为其进行治疗外,通常还会通过吸氧治疗改善机体呼吸情况,但传统鼻导管低流量吸氧受氧分压浓度不恒定、患者呼吸等因素影响,其临床应用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2]。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是一种在两种水平气道正压之间循环的通气方式,将其与无创呼吸机联合运用,不仅能有效预防二氧化碳重复呼吸,还有助于缓解呼吸肌疲劳、克服气道阻力、恢复排痰能力。目前,在COPD、哮喘急性发作、心源性肺水肿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均获得满意应用效果。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是美国加州大学Corbin和Strauss教授于1991年基于扎根理论构建的护理模式,通过在不同疾病时期给予相应护理干预,旨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2017年1月1日~2021年9月1日,我们对4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慢性疾病轨迹护理联合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88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肺功能检查、血气检查及胸部CT检查结果,符合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学会联合发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3]中COPD相关诊断标准者;②在静息状态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0 mm Hg(1 mm Hg=0.133 kPa),动脉血氧分压<60 mm Hg[4]者;③患者肺部CT见肺部纹理增多、紊乱,或见肺容积增大、胸廓前后径增宽、肺野透亮度增加等[5];④伴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表现[6]者;⑤年龄≥60岁者;⑥病情得到初步控制,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处于平稳状态者。排除标准:①合并肺大泡、气胸、急性鼻窦炎等BiPAP慎用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和免疫功能障碍者;③气道内分泌物过多者;④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⑤Karnofsky评分<50分,机体耐受度差,无法接受BiPAP无创呼吸机干预者;⑥合并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卒中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伴严重认知、视觉、语言等功能障碍者;⑦合并支气管哮喘者;⑧无法独立或在他人帮助下使用移动设备者。依照患者及家属治疗护理意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65~75(70.12±2.25)岁;病程3~17(8.86±1.03)年;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分3~4(3.71±0.22)分;COPD严重程度分级:中度10例,重度21例,极重度11例。观察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63~78(70.24±2.29)岁;病程5~16(8.75±1.01)年;mMRC评分3~4(3.68±0.21)分;COPD严重程度分级:中度11例,重度23例,极重度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制定涉及人体对象医学研究的道德原则,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予以批准。家属知情,自愿参与,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具体护理内容见图1。
图1 常规护理、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及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具体内容
1.3 观察指标 ①自我管理能力:采用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评测量表(AHSMSRS)[7]评价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该量表涉及自我管理行为(14个条目)、自我管理环境(10个条目)、自我管理认知(14个条目)3个领域,每个条目设置6个选项,从“从不/不同意/没有信心”到“总是/同意/有信心”,依次赋予1~5分,总分38~19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强,量表Cronbach′s α为0.747~0.933。②肺功能指标:包括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其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最大呼气中段量(MMEF)和Dyspnoea-12量表评分。FEV1参考值:男性(3197±117)ml,女性(2314±48)ml;FEV1/FVC%参考值:<80%;MMEF参考值:男性(3452±1160)ml,女性(2836±946)ml;中文版Dyspnoea-12量表于2020年由杨国莉等[8]译制,包括7个生理条目和5个情感条目,每个条目设置4个选项,从“无”到“重度”,依次赋予0~3分,总分0~36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呼吸困难症状越严重,量表Cronbach′s α为0.938。③生活质量:采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问卷-自填式标准化版本(CRQ-SAS)[9]评价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该问卷涉及呼吸困难(5个条目)、乏力(4个条目)、情绪(7个条目)、疾病控制(4个条目)4个领域,每个条目设置7个选项,从“极度”到“从来不”,依次赋予1~7分,总分20~14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高,量表Cronbach′s α为0.450~0.800。
2.1 两组干预前后AHSMSR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AHSMSR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和Dyspnoea-12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和Dyspnoea-12量表评分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CRQ-SA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CRQ-SAS评分比较(分,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多数病情危重,常伴呼吸困难,临床应对该症状通常以鼻导管低流量吸氧为主,但此方法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且氧分压浓度无法保持恒定,因而导致患者难以获得良好的吸氧治疗,从而影响症状改善。不同于前者,BiPAP属于一种通过面罩或鼻实现无创呼吸机通气的吸氧治疗形式,操作简单,通气、撤机便捷,无须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更易被患者接受。采用该通气方式,可在患者吸气时通过高压提高潮气量,降低呼吸过程做功,从而可缓解呼吸肌疲劳,促进上呼吸道和肺泡扩张,增加肺残气量的同时,增强呼吸肌耐力,减轻肺血管痉挛,缓解组织缺氧,从而帮助患者提高呼吸功能,改善通气状态[10]。但受病情和情绪因素影响,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普遍存在依从性低、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现象,从而对吸氧治疗效果造成影响。根据不同分期患者的不同需求给予相应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模式在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临床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明了其应用价值[11]。
本研究在为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基础上实施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依照不同时期患者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特点,选用患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其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帮助其明确目前身体状态下需要掌握的健康知识内容,有利于患者丰富健康知识储备,使其逐渐改变对待疾病的看法,进而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AHSMSRS各领域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虽然多数COPD患者病情严重,出现不可逆性损伤,并已无法实现肺功能的有效改善,但依然可延缓病情发展,加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使其在治疗期间能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能做好多种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与管理,从而可有效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观察组FEV1、FEV1/FVC%、MMEF水平和Dyspnoea-12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联合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在抑制COPD患者病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在病情得以有效延缓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心理、社会支持手段,患者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也可得到有效维持,相比较常规护理,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更有助于维持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CRQ-SAS各领域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