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桐,杨 波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随着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逐渐壮大,师德师风与岗位责任意识须待加强、科学的考评机制须待完善、导师培养管理有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为此,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 号)文件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导师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在双一流建设的今天,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能力建设至关重要。此外,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对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进行深度剖析,提出问题并给出相应解决对策,是学校进行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目的的核心所在。
研究生导师是指承担研究生某种个别指导任务的教师,全称为“研究生指导教师”,是指在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中的各方面综合起来的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学业、科学研究,主要体现为指导学位论文方面。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指的是各高校按照社会发展、教育发展要求对导师综合能力进行系统培养、建设的过程。研究生导师的队伍能力建设作为研究生培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需要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进行完善、提升的。另外,在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导师负责制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体系下,研究生导师的作用、地位凸显。对研究生导师进行深层建设,有助于落实研究生的“行知合一”能力,丰富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提升研究生的实操能力,提升研究生的综合水平;有助于研究生对于职业能力的正向迁移,有效完成学校与社会的过渡,能够及时适应岗位需求,提升适应、问题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通过丰富导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培养,培养创新型研究生英才。
在目前的研究生管理教育实践中,对于导师制度的管理不够完善。一是,对研究生导师的选拔资格及岗位任职条件间认识模糊,认识上的摇摆致使实践工作进退失据,或将二者混为一谈,也或是完全割裂。这会导致研究生导师上岗审核与原有审核模式相同,把导师固化,出现导师“只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制度上的“终身任聘制”导致许多导师安于一隅,学术能力止步不前。二是,导师队伍中存在“近亲繁殖”的情况,导师的遴选大多源于本校毕业生或导师门下学生,这种学缘结构的不完善不利于学术争鸣的产生和创新思维的养成及培育,尤其是在现阶段研究生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近亲繁殖”这种不完善的学缘结构亟待改善。三是,在高校的导师资格审核标准方面存在重科研、重职称却轻思想品德的倾向,并且在选拔时缺少对导师的年龄限制,致使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老龄化严重,同时还伴随知识结构不更新、教学方法手段老化和创新水平不足等问题的出现。四是,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正高级职称的比例相对偏低,更多的是由中级职称的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年轻教师比例的增加未能与职称得到同等提升,导致导师整体水平没有深层次的提高。因此,就需要综合考虑和整合导师制度方面的问题,从而确保导师不仅科研能力要过关在思想道德方面也要达标,在保障导师队伍稳定性、能力强的基础上,同时要兼顾导师岗位设置、导师资格的动态性及竞争性。
当下研究生导师队伍缺乏团队意识,高校管理方面也缺乏整体学科导师的团队建设;除此之外,部分导师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减少,并且疏于改进,导致整体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学术氛围较为浅淡,对于研究生的发展有着不良的导向,高校在此缺乏对导师学术能力提升的相关管理。此外,高校大多实行的都是单一导师负责制,随着多样化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双导师和导师组制逐渐出现,但单一导师负责制还处在主流状态。现在在导师管理方面的改革则主要根据各高校及各专业的现况,根据各学科特点,在导师科研、教学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制定详细的管理方案及奖罚措施,通过团队活动、讲座和比赛等形式来培养导师队伍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促进各团队、各学院及各学校的良性竞争,使各个学校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培养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急需导师自身深刻领悟立德树人之根本,从而保证立德树人实效性的充分发挥。目前,高校忽视对导师队伍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工作,主要是“立德”和“树人”两部分。在“立德”方面,部分导师思想道德修养不足,一些导师缺少对于自身思想品德能力的重视,只顾自身的学术事业发展和研究成果,把自身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在“树人”方面,“教书”重在学术专业培养,着重技能培养,“育人”重在思想引领,着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研究生导师应在“树人”过程中涵养个人内在的师风师德。但现在,只“师”不“导”的情况屡见不鲜,导师只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的进行讲授,缺少育人部分的意识,这离不开学校的评价机制,也与导师个人能力水平有关。除此之外,一些年纪较大的导师出现育人思维固化、不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等问题。以上问题最直接的改革方法就是对导师进行思想教育辅导,从年纪较大的导师抓起,使其起到带头作用,让导师们从党的指导思想重新学起,从指导国家的马克思主义重新学起,使其深刻地理解党和国家对于教师的要求,让导师们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从思想层面进步,让导师们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团队在“立德”和“树人”方面的不足进而达到根本改变。
目前对于研究生导师队伍能力方面的考核仍有空白点,导师的工作缺乏监督,无力保障职责的履行。高校的考核机制往往不止应注重导师的研究成果,思想品德的考核同样重要。一是,部分导师一方面对于学生指导方面的不作为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发表论文、顺利毕业,有些学生甚至延迟毕业,还有一些学生毕业后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导师大多肩负各类行政职务或是科研与教学双重任务,导致研究生导师无法全身心投入于研究生培养中。在此导师未能把握好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的身份,未能尽全导师的责任与义务,未能充当好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路人和引导者。二是,对于研究生导师工作监督的考核力度欠缺,导师权力缺乏有效制约,致使导师工作职责履行不力,甚至研究生导师侵犯到学生权益时都不能够进行有效追责,严重破坏了导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三是,对于研究生导师的考核评价往往仅由职能部门对导师过去一段时间内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考评,考核结果也仅仅是针对于导师招生资格、绩效和职称等挂钩,这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健全导师队伍的考核机制是研究生导师队伍能力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针对导师考核方面的改革要抓住其问题根本,对以上提出的方面,成立专门小组,根据学科实际情况建立考核制度,并不断根据其实际实行的情况和其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
用制度管理人、通过制度转化人。在新的研究生导师建设制度下,选拔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筛选出“德”“育”兼备的导师,并使导师通过“导”对学生进行导学、全方位培养,这对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院校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水准都具有正向意义。一是,建立合理的评聘机制,按需设岗,按岗位职责进行“评”“聘”,实行“学术自治”。将导师资格的评价、审核以及确定划归专业学术组织。改变其终身资格制,真正通过学术标准甄别、遴选导师。在选拔制度上采取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给予外校的青年导师同等的选拔机会,并将选拔过程中的成绩和录用名单进行公示,将整个选拔过程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进行,导师选拔竞争上岗,从而改变导师队伍中“近亲繁殖”的现状;二是,加强对导师思想品德能力的筛选和考察,高校可以对竞聘者过去工作经历和思政情况进行调查,并在选拔时通过问卷等形式对导师品德进行评分,从而达到选拔出真正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把师德师风作为导师上岗的第一准则;三是,合理配置导师年龄梯度。发挥梯队导师成员的阶段性优势,做好代际转化及新老交替的工作;四是,取消导师的“终身任聘制”,使导师的资质成为动态的,实行岗位动态管理。以“能者上,庸者下”的动态机制打破原有的能升不能降、能进不能出和论资排辈等不合理的用人理念,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五是,加大对于“国际化背景”导师的接纳力度,同时鼓励高校建立起导师国内外学术交流制度,加强导师的跨学科合作、国际化学习。有助于导师不断提升业务知识水平,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有助于研究生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研究生学习内容的国际视野;六是,成立跨院校、跨学科联合指导小组,增强各培养单位、交叉学科和教师或学院间的交流合作、通过联合培养及“交叉导师组”,进行资源共享,以老导师带新导师,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复合型导师人才、研究生英才。
研究生导师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一环。导师的学术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是同向发展的,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在整体上提升科研创新、学术创新水平,把导师管理作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基石。一是,以各个学科为分组依据来开展“导师团队”模式,贯彻合作共赢的理念,以建立学科小组、共同参与课题组等形式与本学科导师达到学术方面的“共生、互生、再生”,并通过将研究成果共享来提高团队凝聚力和个人集体主义感,不仅有利于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还可以提高导师个人学术见识、迸发更多火花与学术创新点。二是,适当引入竞争、奖励和退出机制,激发导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多种手段例如招收研究生名额、绩效和评奖评优等激发其活力,高校每年可以从学术成果方面对优秀导师给予适当奖励,通过教职工表彰大会、奖金奖励等方式,促使导师队伍内部学术氛围变得浓厚,以促进整体导师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选拔真正具有学术活力和学术能力的人才作为研究生导师,对于一些已经退休导师,但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荣获重大奖励也可以进行导师的继续聘用。同时,第三方评测要对于学术论文进行抽检、着重关注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的举报等,从而视情节严重、具体情况等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减”“缓”“停”招。三是,加强对导师学术水平遴选的审核,在管理上通过《遴选博士生导指导教师工作实施细则》《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方案》等制度的严格把关,着重审核导师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从而整体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创新能力水平。
研究生教育要把“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第一进步、创新是第一动力”四者结合起来,要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上下功夫,因此,要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方面的职责,强化关于师德师风方面的建设,从“培养”方面下功夫。在“立德”方面,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以“立德树人”为主题的思想品德讲座,并通过举办“立德树人”工作建设月、学习“立德树人”精神并汇报个人心得等系列活动来提高整体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思想品德修养水平。二是,导师要从思想品德到学术研究,从道德情操到治学态度,从处事方法到生活习惯全方位对学生施加影响。提升导师的学术和非学术影响力。“树人”方面,可以邀请本校有成功育人经验的导师举行座谈会,结合实例说明在新时代、新要求下,研究生导师应如何做好育人工作,并同其他导师互相交流,共同进步。除此之外,也可以邀请研究生代表共同参与座谈会,从学生角度出发探讨他们心中期望的导师,以及思想动态,导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并进行会后的思想汇报,从而促进导师育人能力的提升。
良好的研究生导师工作考核制度不仅对于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起着关键作用,同样对于导师工作也能够起着监督、导向和制约的作用,因此要将导师的年度、聘任考核结合,同时加强聘后管理。一是,建立导师年报制度,通过导师汇报个人年度教学、科研和指导研究生情况,对该导师进行深层了解及监督。二是,建立导师的述职制,通过导师本人汇报的关于学术科研等情况向校、院学术委员会或学位评定委员会述职,以此对导师进行评级,决定其是否续聘资格,并在研究生群体中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导师工作进行满意度调查,将评价结果作为考评的重要一环。不断改革研究生导师评价机制,建立定期定量的考核制度,改变从前单一以“论科研”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把思想品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能力教育、学术交流水平及工作责任感等纳入到评价机制中,另外鼓励研究生参与到对导师的评价中来。三是,在考核中注重导师的思想品德情况,在能否继续任聘的考评工作中,思想品德具有“一票否决权”,对于立德树人方面表现优异者予以表彰奖励,若导师出现品德不端等情况,可取消其导师资格,若导师出现违反师德、行为违范的情况,同样实行“一票否决制”,并依规定予以处理。令导师能把履职尽责的外在约束内化于心,在考核中把对于导师立德树人和思想品德的考核作为其核心内容。四是,研究生导师要倡导科学规范的学术评审制度,另外要从自我做起,恪守学术规范和伦理不计个人得失。除此之外,要贯彻“导师是学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高校应将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发表情况、科研成果、就业情况等计入导师工作情况考核的环节中,将考核结果与导师资格的保留与取消、导师奖金福利挂钩。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仅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现阶段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深化改革、创新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同样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从更深层面上说,对于创新型人才培育和建设、增强研究生教育的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也有影响深远。对此,文章基于制度、管理、培养和考核四个方位出发对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问题的解决路径进行探索,有助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助于研究生科研成果涌现。目前我国正处在研究生培养的高速发展期,因此建立健全高质量研究生导师队伍对于培养新时代英才意义重大,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虽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的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将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