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高等教育者就业状况实证研究

2022-10-09 08:45吴克明魏汶琪
山东高等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职位状况学历

吴克明,李 超,魏汶琪

(1.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华中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3.大连外国语大学 日本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1]46如何提高就业质量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发展高等教育是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教育经济学的核心“存在于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之中”,[2]9可见,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关系也是教育经济学的经典论题,因此,探讨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引起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总体上,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收益率[3][4][5]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6][7][8][9]两方面,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已有文献在研究对象上还有值得完善之处。由于已有研究通常将大学毕业生限定为应届毕业生,不包括工龄在一年以上的受高等教育者,因此,研究其就业状况只能反映初入劳动力市场(一般为毕业后一年内)的受高等教育者就业状况,不能反映全体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状况;高等教育收益率可以反映受高等教育者与受中等教育者收入差距(换言之,高等教育收益率是相对概念),但不能反映受高等教育者的客观就业状况。鉴于此,本文拟对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状况进行研究,以期更准确、全面揭示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特征和影响因素、回应社会关注的“大学能否改变命运”等热点问题,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并在理论上增进对高等教育与就业之间内在规律性联系的理解。

二、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根据经济学一般原理,影响劳动者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微观因素主要是劳动者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宏观因素主要是劳动力市场状况(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因此,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劳动力供求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个体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10]114形成途径包括教育培训、健康投资、劳动力流动、工作经验等,通常用受教育水平和工作年龄作为衡量指标。人力资本通过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影响个体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影响着个体的收入水平。许多研究发现,学历层次、学科门类、学习成绩排名、实习经历和资格证书等人力资本因素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具有显著影响。[11]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受高等教育者的学历层次、毕业学校、学业成绩、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因素对其就业状况产生影响。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指“广泛存在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并能够被个体行动者投资和利用以便实现自身目标的社会资源”。[12]99许多研究表明,社会资本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创造就业机会等方式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包括晋升)起着重要作用,[13]尤其是对于获得主要劳动力市场的优质就业机会,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往往都不可或缺。[14]因此,拥有丰富社会资本的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通常处于优势地位,但对于社会资本不足的求职者造成了明显的不公平。[15]社会资本可分为先赋型(以家庭背景为衡量指标)和后致型(一般以个体自身的职业、职位等为衡量指标),二者在个体职业发展中的不同阶段所处的地位有所不同。如果说先赋型社会资本对个体就业的影响贯穿职业发展始终,尤其是在个体初次就业时,占有绝对主导地位,那么,在个体职业发展的中后期,随着个体依靠自身努力逐渐形成一定的后致型社会资本,后致型社会资本也对其职业发展发挥作用并逐渐增强。现有研究通常以家庭背景衡量先赋型社会资本,包括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职业和家庭收入等指标。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职业等因素对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状况具有影响。

劳动力供求理论认为,在竞争充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作为劳动力价格,是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反映,劳动力供求状况是决定工资水平的宏观因素,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劳动力供不应求将抬升工资水平,供过于求则降低工资水平。劳动力供求规律在专业(或学科)中体现为所谓的冷门与热门专业(或学科),分别对应的是专业(或学科)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状态。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专业(或学科)对受高等教育者就业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并非统一的竞争性劳动力市场,而是分割为主要和次要市场两部分。[16]114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就业稳定、培训和晋升机会多、工作环境好、工资高等特征,在我国主要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构成;与之相反,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就业不稳定、缺乏培训和晋升机会、工作环境差、工资低等特征,主要由众多中小企业构成。两种劳动力市场存在分割性,劳动者很难从次要市场流动到主要市场。可见,劳动者的就业状况并非完全由人力资本水平决定的,也取决于所处劳动力市场的类型。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显著的多重分割性,[17]不仅表现为城乡分割,也表现为体制内、体制外的分割,[18]具有明显的制度性分割特点。[19]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4:工作单位的性质、职业类型等因素也对受高等教育者就业状况产生影响。

三、受高等教育者就业状况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5年“大学能否改变命运”课题组对全国范围内受高等教育者进行的网络问卷调查和纸质问卷调查。收回总问卷5369份,剔除严重空缺数据、无效数据后获得问卷4880份,问卷有效率达90.89%,问卷有较高的回收率以及较强的事实说服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剔除高中学历等不符合研究需要的数据,最终的有效数据为4447份。

问卷中的学科包括12个,本文将其合并为人文类(哲学、文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社科类(经济学、法学、教育体育学、管理学)、理科、工科和其他(农学、医学)五类。在收集的有效样本中,按性别划分,男性2134人,占比48%,女性2313人,占比52%;按学历划分,高职高专学历531人,占比11.9%,本科学历2733人,占比61.5%,硕士学历896人,占比20.1%,博士学历287人,占比6.5%;按学科划分,人文类895人,占比20.1%,社科类1953人,占比43.9%,理科507人,占比11.4%,工科855人,占比19.2%,其他(农学、医学)237人,占比5.3%。

(一)受高等教育者就业分布

我们从职业、职位、职称、就业地点、工作单位五个方面,对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分布进行描述统计。

第一,总体上受高等教育者就业比例为97.9%。从职业分布来看,受高等教育者就业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技术人员(40.6%)、办事人员(16.7%)、经理人员(12.8%)、国家与社会管理者(11.4%)、商业服务业员工(8.5%)、私营企业主(4.0%)、个体工商户(2.1%)、产业工人(1.4%)、农民(0.4%)。受高等教育者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并且学历越高,从事该职业的比例也越大(表1)。

表1 受高等教育者的职业类型分布情况(%)

第二,从职位分布来看,没有职位的人数占比达55.3%,有职位的受高等教育者人数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科员及以下,占24.5%;正副科级,占14.3%;正副处级,占5.4%;厅局级及以上,占0.6。学历越高,高职位占比也越高(表2)。

表2 受高等教育者的职位分布情况(%)

第三,从职称分布来看,没有职称的人数比重占到34.3%,有职称的受高等教育者按人数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中级职称占30.9%;初级职称占20.0%;副高级职称占9.7%;正高级职称占5.1%。总体来看,学历越高,高级职称占比也越高(表3)。

表3 受高等教育者的职称分布情况(%)

第四,从就业地点的分布来看,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等大中城市是受高等教育者的主要去向。就业地为地级市及以上的人数占比累计达81.7%,约为户籍地为地级市及以上的人数(占比为41.7%)的两倍,表明大中城市依靠资源和地区优势,吸引了半数来自于县级市、县城等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受高等教育者。选择在乡镇、农村工作的受高等教育者最少,表明绝大部分户籍在乡镇、农村的受高等教育者流向地级城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表4)。

表4 受高等教育者就业地分布情况(%)

第五,从工作单位性质来看,事业单位(学校、科研机构)是受高等教育者的主要去向。各类型单位就业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1)事业单位,占32.7%;(2)个体、私营企业,占27.9%;(3)国有大中型企业,占16.5%;(4)党政机关,占7.8%;(5)外资企业,占7.8%;(6)其他,占4.6%;(7)集体企业,占2.7%。同时,有51.2%的高职高专学历者和31.2%的本科学历者在个体、私营企业工作;有48.1%的硕士学历者和87.5%的博士学历者在事业单位(学校、科研机构)工作(表5)。

表5 受高等教育者工作单位分布情况(%)

(二)受高等教育者就业收入

收入是衡量受高等教育者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分别选取受高等教育者在1=“2000元以下”、2=“2001—4000元”、3=“4001—6000元”、4=“6001—8000元”、5=“8001—10000元”、6=“10001—15000元”、7=“15001元以上”的7个收入段进行分析。下文用收入段内中位数来代替各样本收入。

结合受高等教育者的其他特征对收入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受高等教育者的收入具有以下特点(表6):

表6 受高等教育者分性别、学历就业收入(%)

第一,在性别上存在差异。从收入众数上来看,男性为4001—6000元,女性为2001—4000元。6001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男性占比要多于女性。从平均值看,男性收入平均值为6807.87元,要高于女性5659.53元的收入。

第二,在学历上存在差异。高职高专和本科学历者就业收入主要集中在2001—4000元,硕士收入主要集中在4001—6000元,博士就业收入集中在4001—10000元。按照算术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博士(8398.95元)、硕士(7129.46元)、本科(5936.70元)、高职高专(4887.01),学历和就业收入总体上呈现正向关系。

第三,在学校类型上存在差异。从平均值看,985重点高校的平均收入是8187.21元,211重点高校为6765.26元,普通本专院校为5517.25元。重点985的就业收入约为普通本专院校的1.5倍。

第四,在学科专业上存在差异。就业收入平均值按照学科专业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工科(7222.81元)、理科(6637.08元)、社科(6019.46元)、医农(5997.89元)、人文(5475.42元)。

第五,在工作地上存在差异。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工作的受高等教育者就业收入集中在4001—6000元,在地级市、县级市、县城、乡镇农村工作的受高等教育者就业收入集中在2001—4000元,从算术平均值上看,就业收入由高到低依次为直辖市(8415.76元)、省会城市(6495.88元)、地级市(5759.98元)、县级市(4566.46元)、县城(3847.74元)、乡镇农村(3779.91元);

第六,在工作单位上存在差异。就业收入按照单位排列由高到低依次为外资企业(8091.04元)、国有大中型企业(7022.54元)、个体、私营企业(6280.19元)、事业单位(5821.77元)、集体企业(5758.20元)、党政机关(4905.80元)、其他(4936.27元)。

第七,在职业上存在差异。各职业平均收入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经理人员(9262.28元)、私营企业主(7706.21元)、个体工商户(6657.61元)、专业技术人员(6297.62元)、国家与社会管理者(5820.87元)、商业服务业员工(4956.58元)、办事人员(4827.26元)、产业工人(3983.61元)、农民(3315.79元)。

第八,在职位、职称上存在差异。按照平均就业收入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厅局级及以上9860元、副处级9262.61元、副科级7341.19元、科员5342.06元。正高级职称平均就业收入9725.66元、副高级7932.87元、中级6868.36元、初级4980.86元。

(三)受高等教育者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受高等教育者对所从事工作是否满意的主观评价,是衡量就业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工作满意度划分为5个层次:1=“非常满意”,2=“比较满意”,3=“一般”,4=“不太满意”,5=“很不满意”。由表7可知,受高等教育者的工作满意度具有以下特点:

表7 受高等教育者分学历、专业工作满意度(%)

第一,学历之间存在差异,满意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博士、硕士、本科、高职高专。

第二,学科之间存在差异,理科专业工作满意度最高,社科次之,工作满意度最低的专业为人文专业。

第三,学校类型之间存在差异。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重点985、重点211、普通本专院校。

第四,职业之间存在差异。工作满意度最高的职业为经理人员,其余依次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农民、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

第五,工作地之间存在差异。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工作的受高等教育者工作满意度最高,其他依次为在地级市、县级市、乡镇工作的受高等教育者。

第六,单位工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工作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外资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科研机构)、集体企业、党政机关、个体私营企业。

第七,职位、职称之间存在差异。在职位上,工作满意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厅局级及以上、正副处级、正副科级、科员及以下。职称上,依次为: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

四、受高等教育者就业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利用2015年“大学能否改变命运”课题组全国调查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分析受高等教育者就业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一)模型构建

在分析受高等教育者就业收入的影响因素时,我们以年收入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Y是指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收入,X是影响受高等教育者就业收入的解释变量。为了减小异方差,我们对就业收入进行了对数处理;α是截距项,β是模型的系数,ε是误差。

我们将工作满意度作为二分类变量,以工作满意度为因变量建立Logit模型:

其中,P是指受高等教育者工作满意的概率,1-P是不满意的概率,P/(1-P)是受高等教育者工作满意和不满意的优势比。X是影响受高等教育者工作满意度的解释变量。α是截距项,β是各解释变量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系数,ε是误差。

(二)变量说明

根据已有文献以及和本研究的调查数据,回归模型各解释变量如表8所示。

表8 回归模型解释变量及说明

(三)就业收入的影响因素

在分析受高等教育者就业收入影响因素时,进入线性回归模型的样本有4447个。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整体显著。R2值为0.458,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各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7,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模型拟合程度较好。

由表9的回归结果看,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收入主要受人口学统计特征、人力资本、家庭背景、学校背景、就业状况五大因素影响。

表9 就业收入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1.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收入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低9.2%。

2.人力资本方面,从学历层次来看,受高等教育者的学历越高,就业收入越高;从学科来看,就业收入由高到低依次为:工科、医学农学、理科、人文学科;从工龄来看,工龄越长,就业收入越高。

3.家庭背景方面,与父亲职业为办事人员的受高等教育者相比,父亲为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受高等教育者有更高的就业收入。与母亲为办事人员的受高等教育者相比,母亲为经理人员的受高等教育者就业收入更高。父亲职位是厅局级及以上的受高等教育者比父亲没职位的就业收入更高。和下层家庭的受高等教育者相比,中上层家庭的就业收入显著更高。

4.学校背景方面,学校类型和所在地对就业收入有显著影响,985高校和211高校的就业收入比普通本专高校分别高14.5%、8.8%。与西部高校相比,东部高校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收入要高7.5%。

5.就业状况方面,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职业、工作单位、职位、职称、就业地点是就业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的就业收入比办事人员更高,产业工人、农民、失业半失业者的收入不如办事人员。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在外资企业工作有更高的就业收入,而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收入明显更低。职位越高,就业收入越高。职称也与就业收入成正相关,正高级、副高级、中级职称的受高等教育者比无职称的受高等教育者就业收入分别高24.1%、14.4%、11%。相较于乡镇农村,工作地点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的受高等教育者有更高的就业收入。

(四)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在分析受高等教育者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时,进入模型的样本有2735个。模型系数综合检验显示模型总体显著水平显著,Nagelkerke R2值为0.284,Hosmer-Lemeshow检验p值为0.777,模型整体拟合程度较好。

从表10的回归结果看,受高等教育者的工作满意度主要受人力资本、家庭背景、学校背景、就业状况四大因素影响。

表10 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

1.人力资本方面,与人文学科相比,理科、社科受高等教育者的工作满意概率更高。受高等教育者工龄越长,对自己工作满意的概率越高。

2.家庭背景方面,相较于母亲学历在小学以下的受高等教育者,母亲学历为大专、中专、本科的受高等教育者对工作满意的概率更高。父亲职位越高,受高等教育者对自己工作满意的概率越低。家庭生活水平影响受高等教育者的工作满意度。与家庭生活水平为下层的受高等教育者相比,中下层、中层、中上层家庭的受高等教育者对自己工作满意的概率更高。

3.学校背景方面,学校所在地是受高等教育者工作满意度重要影响因素。东部高校受高等教育者对自己工作满意的概率要高于西部高校。

4.就业状况方面,受高等教育者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高于办事人员。和国有企业相比,党政机关工作满意度较低,外资企业工作满意度较高。受高等教育者所处职位、职称越高,工作满意度越高。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受高等教育者的工作满意度高于乡镇农村。

五、结论和对策

本文基于2015年“大学能否改变命运”课题组面向全国的调查数据,运用统计描述和计量回归方法,对我国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第一,在就业分布上,专业技术人员是受高等教育者最主要的职业选择;学历层次越高,高职位占比就越高。受高等教育者更倾向于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大中城市工作,大中城市吸引了来自县城、乡镇等地约40%的受高等教育者,只有不到20%的受高等教育者选择留在家庭所在的县城或乡镇工作。事业单位(学校、科研机构等)、个体私营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吸纳受高等教育者就业能力最强的单位类型;高职高专和本科学历者倾向于在企业工作,研究生学历者更倾向于在学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工作。

第二,从受高等教育者就业收入的影响因素来看,性别上,男性收入要显著高于女性;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学历层次越高,就业收入越高;学科方面,就业收入由高到低依次为工科、理科、医学农学、社科、文科;工龄越长,就业收入越高。学校层次越高,就业收入越高。东部高校的就业收入显著更高。在家庭背景方面,父亲和母亲职业和父亲职位会对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收入产生正向影响。家庭生活水平越高,受高等教育者就业收入越高。在就业状况方面,经理、专业技术人员的就业收入高,产业工人、农民的收入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收入低于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职位、职称越高,就业收入越高。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工作的受高等教育者就业收入显著更高。

第三,从受高等教育者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来看,在人力资本方面,工龄越长,受高等教育者的工作满意度越高。理科、社科受高等教育者对工作满意的概率高于文科。东部高校的受高等教育者对工作满意的概率更高。在家庭背景方面,家庭生活水平越高,受高等教育者对工作满意的概率越高。母亲学历和母亲职位对受高等教育者的工作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母亲有高学历和高职位的受高等教育者对自己工作满意的概率更高。父亲职位和职业对受高等教育者的工作满意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就业状况方面,职业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的受高等教育者工作满意度高于办事人员。职位、职称越高,工作满意概率就越高。在直辖市等大中城市、国企、外资企业工作的受高等教育者工作满意度更高,党政机关的受高等教育者工作满意概率低于国有大中型企业。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受高等教育者的学历层次越高,学校类型越好,工龄越长,就业状况越好,支持了假设1;家庭背景也对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上支持了假设2;由于我国总体上人文学科供过于求,而理科、工科供不应求,工科、理科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状况明显高于文科,表明劳动力供求规律(或市场竞争机制)对于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支持了假设3;通常,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绝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属于主要劳动力市场(所谓体制内单位),在这些工作单位就业的受高等教育者就业状况明显更好,表明我国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现象,也表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支持了假设4。总之,研究结论表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劳动力供求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对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状况都具有明显的影响(相对而言,总体上这些因素对就业收入的影响比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更显著,可能的原因在于工作满意度是一种主观概念,影响因素更多,比如还与期望值有关)。因此,改善受高等教育者就业状况可从这四个维度入手。

第一,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高中生应树立“大学能够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认真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不要轻易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校学生应深刻认识到增强能力的重要性,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大学毕业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阅读学习等方式继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同时主动增强工作内容的丰富性和挑战性,积累工作经验;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坚持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应认识到,在具有浓厚人情色彩的社会里,社会关系对个人的就业、晋升等职业发展会产生影响,有时候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应建立和维护各种社会关系,积累社会资本。为此,需要努力提高情商,养成优秀的品德与良好的性格,并浸润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这不仅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形成和积累社会资本的源泉。

第三,从劳动力供求的角度来看,由于不同学科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质量存在显著差别,反映出不同学科的供求关系存在差异,因此,政府、高校应参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在学科和专业设置方面,增加设置社会需求旺盛的学科和专业,在招生方面,调整不同学科的招生人数,适当减少明显供过于求的文科、社会学科招生数量,增加STEM专业招生数,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第四,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来看,经过40多年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企事业用人机制和城市户籍制度改革都获得了巨大进展,劳动力流动的自由度有了显著提高,这都是可喜的进步。但是当前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突出表现在劳动力在不同体制工作单位之间的流动性不足,体制内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等)“辞职难”和“辞退难”现象依旧比较突出。因此,应坚定不移的推进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改革,推进劳动聘用制,打破各种不合理的制度性分割,促进劳动力流动,进而提高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质量。

猜你喜欢
职位状况学历
领导职位≠领导力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膨胀学历
安全感,你有吗?
知识无力感
美最高就业率地铁圈
“十五大”前夕的俄共组织状况
“学历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