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四铭,曾宇溪,李周密,徐书华,付 玲
(1.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2.华中科技大学 工程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高等教育国际化可追溯到古希腊、古埃及时期,那时跨国“游学”“游教”之风盛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越来越意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基于知识具有世界普遍性的内在动力及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外在动力,源于历史并成为时代潮流。[1]学者们对国际化有着不同的认识,比如有的强调过程和趋势,认为国际化是将“国际维度”(international dimension)整合到高等学校教学、研究和服务诸项功能的“过程”,“国际维度”指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2]有的强调结果,认为国际化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思想、知识、技能、对本国和对世界的了解,在国内和国际具有竞争力的人才。[3]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国际化理念融入高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职能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央文件和国家领导人有明确要求和指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高校需培养大批拥有扎实专业基础、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惯例、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4]《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是五项改革任务之一。[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主要目标及十大发展战略,教育国际化是其战略任务之一。[6]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为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高校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7]
加州大学校长克拉克·科尔1980年在《扩展高等教育的国际维度》序言中呼吁:我们需要超越赠地学院观念的新的高等教育观念,即高等教育要国际化。高校成为推进国际化的主体,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主要集中于院校层次展开。[8]学院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运行主体单位,承担最基层最直接的人才培养工作。只有研究院级单位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才能真正总结归纳国际化人才培养规律与方法。[9]
H大学是以工、医见长的综合型大学,1997年起系统开展生物医学光子学特色方向本科教学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借鉴国内外最新教学成果,建立了生物医学光子学特色方向的本科教学体系。[10]2001年,樊明武院士担任H大学校长后提出国际化办学理念,学校开始向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迈进。[11]2011年开始招收“医疗器械”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按全新教育大纲和创新实验模式培养面向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领军型人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与光、电、计算机等信息科学有关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医疗器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等产业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2]2012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联合实施“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通过成建制引进外国专家团队,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内涵式发展,经过论证评估,H大学工程科学学院作为试点之一,开展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工作,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H大学集中工科优势及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WNLO)多学科交叉优势成立工程科学学院,依托生物医学光子学功能实验室及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通过校内选拔首次招收30名学生。2016年起招收专业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方向为类脑智能、光电成像等)。2017年,工程科学学院申报“类脑智能与医学工程”一流学科群,被明确为建设牵头单位。通过高考直通车加校内选拔相结合方式,每年招生30名。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学院办学成效重要标准,经过6年实践,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在校成绩显著提高,毕业生国际竞争力表现突出。[13]本文拟总结该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以揭示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经验和规律。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主要有以下观点:从组织方式和运行方式角度出发,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14]从构成要素角度出发,认为广义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设置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等内容,涵盖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在内的人才培养诸要素;[15]从教学角度出发,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按一定规律有机结合的整体教学方式。[16]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基础之上的,由诸多要素构成,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具有目的性、中介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可效仿性。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惯例、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而对课程、教学等进行系列改革并形成标准样式及运行方式。H大学工程科学学院为培养拥有扎实专业基础、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惯例、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首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通识性、实践性、国际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遵循系统化原则,从办学理念到实践进行了系列改革。
培养国际型人才,与国际接轨,要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经验,提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理念。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ASEE)工程教育评估报告显示,100多年时间里,工程教育经历了“技术主导时期”“科学主导时期”“回归工程时期”,体现了科学与技术在工程教育中由分离到整合的趋势。偏重科学或技术给工程教育造成的缺陷使人们认识到,工程教育必须回到其应有的实践性、综合性和人文性要求上来。为此,美国工程界和科学界提出“回归工程”理念,对我国工程教育发展极具借鉴意义。工程科学学院外国专家团队根据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及多年积累的工程教育管理、教学经验,提出工程教育体系要协调好科学与工程的关系,注重基础科学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及多种专业知识交叉融合,在工程教育体系中贯穿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因此,学院提出“工医理交叉、科学基础厚、工程视野大、创新研究型、前沿国际化”的工程教育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确立强调全球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基于项目学习的工程科学训练,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流大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都意识到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国际化素质要求。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造就“有全球意识的人才”,麻省理工学院的“培养领导世界潮流的工程技术人才”,波士顿大学的“学生和课程的视野面向世界”“学生全球化”,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世界公民”。[17]人才培养目标是开展人才培养的指南,直接关系培养工作成败。工程科学学院首先对人才培养进行了准确和清晰的定位,提出培养具有大工程观、全球意识、社会担当的创新型工程科学人才。毕业生有宏观思维能力、科学和工程素养、多学科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能以系统观念看待问题,同时拥有哲学头脑、人文情怀,在生物医学工程或相关行业、政府、学术界和临床实践领域展现领导力。新的培养目标旨在通过国际化培养制度、培养过程造就懂得国际惯例、适应国际变革、参与国际交流的创新性人才。
国际化课程体系是在本国特色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基础上,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成果,进行知识和文化融合,实现学生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先进性和国际性。[18]国际工程教育普遍以“整体工程观”为指导,回归“整体型”工程实践,着重构建“工程范式”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知识与能力协同、技术与非技术平衡。毕业要求最终落实到课程体系,不同类型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起不同作用。学院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改革,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规定构建了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等4类课程模块,形成了专业类课程、工程实践、毕业设计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每个模块在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上发挥应有作用。[19]
1.课程设置国际化
国际化课程体系包括国际化课程和教学内容,具体从模块化课程设计开始,到各课程模块具体课程确定,再到每门课程教学内容选择,都考虑世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20]国际化人才要求人文素质、管理素质、科技素质综合发展,因此课程设置强调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强调课程体系国际化、知识结构重组和整体优化。学院课程体系设立充分借鉴国际知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宽口径、厚基础”特点,新课程体系继承原有利于创新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学科基础课设置上加大电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物理等学分比重,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表1),突显H大学理工科优势和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多学科交叉优势,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供更多选择方向。开设多门国际化课程,聘请海外名师授课,使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表2)。
表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表2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国际课程教师
2.语言能力国际化
外语是走出国门的钥匙,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本工具,是面向世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外语学习对了解外国文化,培养多元文化理解和认同,开阔国际视野,形成国际意识等具有重要作用。工程科学学院非常重视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推行计划内(英语必修课、国际化课程、实践环节ESP技能培训)、计划外(大学英语四六级培训、学术英语技能培训)、海外交流学习和名师讲坛等三大板块立体培养学生英语实用能力。学院在专业领域初始启用双语教学,学生项目实践答辩时需用全英文答辩方式阐述研究方向。
3.实践课程国际化
除重视学生理论素养外,学院同样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增设大量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实践项目,获得理论知识深化和实践能力提升,培养扎实专业功底。为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院在现有《项目实践》课程基础上,优化实践系列课程,引进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根据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趋势,精心优化项目实践系列课程,由海外名师和优秀专职教师携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具体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4.课程评价国际化
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建立国际化质量监控体系。为加强对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实施由教学执行委员会对教学院长负责制的质量监控模式,从文档管理、学生反馈、专家听课、教学研讨方面监控教学计划执行和教学质量。组织领导和专家督导听课及举办各种形式的学生座谈会,了解课程实施情况。积极调研国际先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鼓励课程组采用形成性评价,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型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培训。
国际化课程体系需要采用相应国际化教学模式。目前,国际工程教育注重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打破单一课程为单位的教学基层组织,走向按学科领域来建构,以课群或者按功能组织教学结构。[21]学院积极探索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实施小班精英化教学,一门课配四名老师(包含一名外教),增强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探究性,注重个性化培养。H大学在强化学生工程能力训练方面教学研究坚持了十多年,探索了一套基于课程群的学生工程能力强化训练和创新思维培养方法,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使该专业教学和科研活动能顺应未来信息和生命光电子发展趋势,显著提升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创新能力。
为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进行改革实施基于项目学习的工程科学训练。[22]这种培养方式一方面将众多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经验化,另一方面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思维训练和实践训练相结合,是全方位、整体化培养方式。[23]基于项目学习工程科学训练对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理解及提高实践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工程科学学院实习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基于基础项目训练的海外实习、基于专业项目训练的校外实习、基于交叉项目训练的校外实习。基础项目学习分为工程基础课程、科学基础课程以及通识教育课程三大板块;专业项目训练分为工程专业课程、科学基础课程及通识教育课程三大板块;交叉项目训练阶段注重跨方向基础、专业课程以及通识教育课的学习。学院安排学生参与每个学期项目实践、金工实习、电工实习、学校各种实验室实习,依托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支持进行项目训练,在教学和项目实训中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同时,学生也参与教师研究团队,接触真实工程项目,引导学生做中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积极利用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国际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国际交流、科研能力,培养国际竞争意识和国际视野。[24]工程科学学院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资助学生前往国际一流高校交流学习。截至2018年,学院资助出国短期访学学生比例超过40%;累计52名学生受助前往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盛顿大学、圣彼得堡大学参加寒暑假学校;9人12次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阿尔伯达大学等名校进行短期科研实践;累计23名应届毕业生赴一流高校开展3-6个月海外毕业设计;累计4名本科生参加3+2项目联合培养,即由工程科学学院牵头,H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签订本科生“3+2”协议,本校学生完成3年本科学习后,符合条件者赴UCI进行为期2年学习,成绩合格者获得HUST本科学位和UCI硕士学位。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宏观政策制定和实施,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建构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空间,打破了高等教育旧格局。[2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长期发展战略,宏观政策成为支撑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条件。[26]H大学工程科学学院作为“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首批入选学院,教育部与国家外专局在办学方向、人才引进、效果评估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国家政策支持下,学校赋予“示范学院”一定自主管理权限,包括人事、财务、教学、科研管理权等,同时提供公共平台、资源投入等支撑,是国际化人才培养取得成效的前提。
一流公共科研条件平台及技术支撑体系是吸引和稳定一流师资、开展一流科研、培养一流人才的必要保障。[27]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于2007年被教育部、国家外专局批准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同年创建“光电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至今,到访基地的海外学术大师、知名学者、学术骨干逾500人次,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外学术大师超过25人次。他们与中心的科学家、科研骨干开展了多领域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承担了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培养工作。随着学科交叉融合深入,基地与海外知名研究机构学术交流、合作范围遍布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激光与太赫兹技术、能源光电子、生物医学光子学、信息存储与光显示、光电探测与辐射等领域。全球十所知名光学机构中,2008-2018年,SCIE论文总数、被引总频次、ESI高被引论文数,均排名第一;光学领域核心期刊OE和OL发文总数达2.5%,排名第一。工程科学学院依托H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相关学院国际化平台,通过引进外籍院长国际优秀师资、引进国际知名大学课程、建立与国际知名大学师资互访合作讲学、开展学生海外培训与项目训练等方式,营造了国际化教学氛围,拓宽了本科生国际视野。
1.人才队伍支撑
培养国际化人才,关键在于建立一支国际化教师队伍。无论是课程内容国际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进,还是科教融合,都离不开教师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国际化主要依靠教师实现。[28]H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创新教师聘用模式,成建制引进20余名海外教授(含院士2名)以及内部挖掘高层次人才组成研究型国际化课程团队。海外教师分别来自伦敦大学学院(UCL)、滑铁卢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等一流名校。国内数位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等一大批优秀教师为本科生上课。为促进学生学业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聘请了一批优秀青年学者担任学生班主任或学生导师。低年级学生配备学业导师,高年级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师生比达到1∶1。
2.优势学科支撑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多学科领域交叉专业,一般隶属工学院或医学院。美国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通常不是独立的学院,如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同时隶属该校本部威汀工程学院(Whiting School of Engineering)和医学院,建立了两院间紧密联系合作的桥梁。[29]目前,我国100多所高校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中约70%为理工或综合性大学,约30%为医学院校。[30]这些高校充分利用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但都存在一定缺陷。理工科院校工程力量雄厚,能快速引进国外新方法、新技术,在医学上寻找接口,重点多集中于信号处理、图象处理等方法、算法上,由于缺乏医学背景,真正用于临床、解决医学实际问题方面还较薄弱。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特点是与医学结合紧密,医学背景深厚,能发现有实际意义的课题,但工程力量相对薄弱,很难达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要求,即使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医学问题。[31]H大学工程科学学院依托学校工科优势及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多学科优势,支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很好弥补了学科单一的缺陷。
为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工程科学学院引进外国专家团队,实施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外籍院长负责制,成立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国际咨询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由外籍教授负责的教学执行委员会(图1)。通过学院管理组织架构改革,促进学院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其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执行委员会针对国内传统教学方式弊病,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促进本科生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国际咨询委员会为学院规划与发展提供技术路线参考、带来国际化视野,同时拓展学院国际化合作项目,提高学校、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学院的国际知名度。在外籍院长带领下,学院在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培养、外籍教师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贯彻国际化管理育人。先后出台《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职称晋升教师教学工作总体评价实施方案》《工程科学学院公共选修课选课办法》《工程科学学院国家助学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工程科学学院人民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工程科学学院海外交流资助办法》《工程科学学院综合素质考核制度》《工程科学学院勤工助学岗位设立及管理办法》《教师班主任聘任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版)》《本科教学工作年度综合评价工作》等10余项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在学院试点改革方面开拓创新,开展制度探索和综合建设。在外籍院长和中方执行院长牵头的国际管理团队带领下,学院经费使用中保障试点工作经费专款专用。H大学和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对学院建设行政经费、用房、人力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巨大支持,为学院全面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教改和参与“双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图1 工程科学学院管理组织框架图
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导致人类面临巨大危机,高等教育国际化难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冠疫情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许多国家纷纷出台政策限制人员流动,这势必会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导致高等教育国际化格局洗牌。中国在任何时候都坚定不移支持全球化进程,主张高等教育国际化。后疫情时代,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改革开放提出的“引智”项目落实到“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实施已有40余年历史,我们用实际战绩向国际学界表达中国教育理念、文化智慧和世界格局。目前,中国新冠疫情已得到很好控制,西方国家依然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全球人才流动格局发生了有利于中国“聚才”的变化,我们要牢牢抓住海外人才“回流”机遇,除采取系列开放包容的外国专家引进策略、留学回国人才政策之外,最重要的是坚定不移走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向心力、吸引力,为海外“回流”人才提供高水平发展平台。
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应采用多元一体协作模式,既要有实施目标和规划顶层设计,还要提供可供操作及评估实施路径。政府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制定政策,宏观层面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管控,通过引导、要求、规范等方式发挥作用,体现国家权力;同时,政府为各高校发展提供财政支持,负责教育资源配置,给高校发展预留空间,充分体现高校办学自主权,据此高校得以明确方向、符合规则,充分行使自由裁量权。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运作主体,要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把国际化作为自身发展战略,具体践行评估细则,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科研平台作为科技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要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势资源,把资源转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优势。只有多方积极协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继而更好指导实践,才能真正确保评估目标及结果良性运转,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实现。
学院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主体,应建设国际化管理团队,做好国际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国际化管理团队首先是人员构成国际化,营造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和氛围。学院可依托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引智计划,成建制引进外国专家团队,精心选聘外国教学、科研、管理专家,充分发挥外籍院长和外国专家团队在院校建设的作用,保障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各项投入,做好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其次是管理体制机制国际化,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国际化人才培养涉及导向性、制度性、服务性、评选性的部分,学术部门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际行动机构,负责教学、科研及遴选学校战略合作伙伴、组织并开展各类国际学术研讨会、建立国际合作的体制等行动项目。总之,国际化管理团队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战略方向拟定阶段提供指引、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提供指导以及具体实施中贯彻落实各项要求,最终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