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静波
1938年12月,云南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云南中茶公司”)成立后,即选择顺宁(今凤庆县)作为试验茶厂地之一发展茶业,开拓外销。1939年,在厂长冯绍裘的带领下,顺宁实验茶厂在凤庆县东城外鼓山桥一带开始建设。面对茶期紧迫和急于外销的现实需要,顺宁实验茶厂茶人克服重重困难,筹备与生产同时进行,于当年6月生产出云南第一批机制红茶。顺宁红茶品质优良,得到中外专业人士的好评,为中国茶叶打开国际市场带来了新的希望。按照红茶命名惯例,冯绍裘将本厂红茶命名为“云红”,并总结出“云红”“水色鲜艳鲜美,香气纯粹清高,滋味甘醇隽永,白毫肥美无比”的特点。1940年,“云红”更名为“滇红”,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滇红”红茶,是云南茶叶最靓丽的一张名片。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昆明,时任云南省省长和志强向她赠送滇红特级功夫茶。2015年,滇红集团生产的“中国红”被作为国礼赠送给访问云南的英国剑桥公爵威廉王子,凤庆县也成为我国优质红茶出口基地县。
“滇红”的美名已广为人知,但当年冯绍裘他们是在怎样艰辛的情况下创建茶厂,面对怎样的困难,今天的人们已经了解不多。幸运的是,冯绍裘在其撰写的《顺宁实验茶厂第一年筹备与生产经过概况》档案文献中真实地记录下了筹备时的各种情形,透过这份档案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顺宁茶厂开办时有多难,也可以深切而具体地体会“滇红”这杯茶的来之不易。
一是厂房建盖难。1939年3月8日,冯绍裘到达顺宁。在来云南之前,冯绍裘曾在江西修水负责过“宁红”茶的初、精制试验工作,在安徽负责过“祁红”的改制工作,工作经验极为丰富。到顺宁后,即借顺宁县新建图书馆作为茶厂筹备地点,全身心投入建厂工作。由于当时顺宁当地没有土木工程营造厂商,建盖厂房买料、请工都得自行筹办。厂房的图由冯绍裘自己画,工程由鹤庆、大理工人分别承包。建盖房屋需用砖、瓦、木料、石灰、石头等材料,顺宁没有现成的可以买到,需零星购买或是预定。因为材料一时难于购办,顺宁茶厂只得临时搭盖棚厂3所作为制茶之用。原本计划一年完成精制厂1栋7间、烘干厂1栋7间、初制厂1栋17间,职工宿舍及毛茶仓库15间,至年末,仅完成了精制厂、烘干厂外壳,未完成计划任务的一半。茶厂筹建当年数百箱红茶的生产,都是在临时搭盖的棚厂中进行,又逢雨季绵延达5个月之久,风雨飘摇,上漏下湿,顺宁实验茶厂茶人宁可自己受风雨之苦,也尽力做好茶叶防潮湿保护工作,“保护备至,不啻慈母之于爱子!惟怨其偶感风湿也!”
二是机器购置难。云南中茶公司筹设顺宁茶厂,意在采用机器制茶,以短期内达到大量出品的目的。但当时物价走高,外汇高涨,采买国外机械不仅花费大,还不能按期运到。为使茶厂尽快投产,厂长冯绍裘自行设计茶叶揉捻烘焙机器,自己画图,再分别委托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和云南五金厂制造。设计时还特别增加脚踏的部分,使机器可以动力与脚踏两用,以解决当时茶厂没有发动机及油料紧缺的困难。茶叶筛分机器,原来打算向印度购备,也因为外汇及运输的原因,最后是自己购置铜丝布自行制造。当年,设计制作成功三筒式手揉机、脚踏与动力两用揉茶机、脚踏与动力两用之烘茶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机器运输难。制造出适用的制茶机器已是困难,但机器造好后从昆明运到顺宁时更是难上加难。对于云南的交通,从昆明到保山一段600余公里还算便利,由汽车运送,快的3天可到,慢的需时1周。最难的是保山至顺宁这一段,350华里的路程都是山路,小件要马驮,大件要人抬,每一汽车的机件,常常需要驮马30余匹,大件必须6人或8人扛抬,速度快的要花费6天时间,慢的要10余天。而且雇驮抬夫的手续特别麻烦,厂方曾3次派人到保山专门办理,在当地士绅的多方协调帮助下,先后花了3个月时间才将机器运到顺宁。且运输费用之高,达到了机器造价的三分之一,用冯厂长文中话说,是“诚骇人听闻也”!鉴于运输的困难,茶厂计划购买的发动机,根本不敢定购。
四是置备用具困难。制造红茶需要多种竹木用具,但当地买不到,原认为顺宁素以产竹木见称,雇工定制,应当没有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地工匠编织技艺差,没见过的物件,说多少遍工匠都无法理解,所以不得不一一做成模型,让他们仿制,好不容易做出来的,也是“大小参差,歪斜屈曲”,难以令人满意。较细致的茶筛,必须从外省购来才能应用。加上顺宁当地竹木质料不好,做出来的摊笆簸箕等用具根本不耐用,一个茶季就得换。冯厂长感叹这是外省茶区没有的情况。
五是用工困难。在茶厂成立前,顺宁当地均以制作青茶为主,没有人会做红茶,而茶厂以制造外销红茶为已任,必须有熟练的技工。在中国茶叶公司的协调下,国民政府行政院振济委员会同意补助10万元,挑选浙赣湘鄂等省产茶区域茶农茶工来云南从事茶园垦植和制茶工作。在熟练茶工到来之前,为了不错过茶期,茶厂在本地招工,给予较高的工资待遇,然而自由应招来的寥寥无几,只得请求当地政府通告各乡镇代为招雇,先后共招来60人,可这些好不容易招来的工人却在一个月内,有的患病,有的偷逃。到了月底,剩下的所有工人都借故要求请假回家,厂方不同意,他们就不干活,最后只得同意请假,工人们请假回去后却一去不复返。冯绍裘叹道:“噫!边地从事生产事业,竟感劳动者之缺乏欤?!”工厂又以高工资招雇拣茶女工,发现也与外省“每到茶期,远近老幼,成群结队,千千万万,前往茶区”的情况迥然不同,来应招的女工也是“寥若晨星”,而且招来的工人动作慢,不熟练,茶梗拣剔不净,影响了茶叶品质。
虽是困难重重,但顺宁实验茶厂的茶人迎难而上,在冯绍裘的主持下,茶厂筹建当年即取得可喜工作成效,制出红绿茶300余担,第二年产量即达到1000担,冯绍裘也被后人尊称为“滇红之父”。
《顺宁实验茶厂第一年筹备与生产经过概况》记录了顺宁实验茶厂筹办及第一年工作情况,展示了当时云南及云南凤庆经济、交通、社会不发达情景,反映了茶厂创建的艰辛和困难,展现了老一辈茶人敢于攻坚克难的勇气。通过这份档案文献,重温这段历史,无疑是有助于后来者更加珍惜、爱护“滇红”这张蕴含着茶人先辈心血的名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