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客家民系孕育于汉民族,形成于赣闽粤,发展成熟于粤东梅州地区,延续至南粤东江与北江,播衍到海内外。客家人在不断向南迁徙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化、风俗、信仰、服饰、饮食、建筑等各层面,不但继承了古代中原汉族文化,也混合了一些南方土著文化,形成具有浓厚区域特色的客家文化。[1]客家文化主要流行于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及国内外客家人聚集地,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民俗原本是风尚习俗的总称,是民间文化事象。具体讲,民俗是由民众创造,来源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的、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民俗分为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和精神生活民俗,包括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家庭、村落、婚姻、丧葬、岁时、节日、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风俗习惯。[2]民俗档案是指通过文字、照片、录音、录像和实物等手段,对一个地区民众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精神文化进行物态化和固化,使其成为可以被保存和传承的文化载体和历史记录。我国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大量的民俗档案资料,它们记录着历代民俗活动的起源、发展以及传承传播的全过程,对于民俗活动的研究推广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凭证价值。
客家民俗档案主要是客家人在特定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反映客家民间风俗习惯原始信息的各种形式或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其范畴涵盖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戏剧、音乐、美术、工艺、摄影、人物、建筑、古迹、故事与传说等方方面面。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客家生产习俗档案、客家生活习俗类档案、客家文化习俗类档案。
客家民俗档案作为客家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价值突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社会记忆的典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兼具民族性、乡土性、地域性、价值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1.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灵魂之所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民俗档案的原始记录性、社会性、知识性等特点决定其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承载着宝贵的文化记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条件下,诸多传统民俗式微甚至面临失传消亡[3],及时整理、发掘、挽救大量濒于消失的客家民俗档案资源,极力保护先辈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赓续客家历史文脉,保持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多样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助力客家文化研究,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客家民俗档案真实反映了客家人民淳朴的农耕劳作、民间祭祀、信仰、饮食、婚俗、节庆等各方面内容,是客家人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历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综合性文化遗产,是研究客家人民历史变迁、经济发展、民生巨变、风土人情的重要佐证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深入挖掘客家民俗档案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对于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构建客家历史记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3.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客家民俗档案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加强客家民俗档案资源开发和利用,深入挖掘客家民俗档案中的民俗文化信息,与当地文旅产业相结合,发展特色民俗旅游经济,打开民俗文化消费市场,大力弘扬和传播客家文化魅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有效带动当地居民就业,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4]
广东是一个民俗文化大省,南粤大地现存民俗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客家民俗档案是广东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客家人分布很广,主要分布于梅州、惠州、河源、深圳、东莞、韶关一带,也是我国客家人最多的省份,人口超过2500万,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特色鲜明、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广东客家地域文化,是客家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广东在客家民俗档案保护和开发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如通过依托客家地域自然景观、居民建筑、历史文物等一系列文化因素,打造客家民俗文化村、客家历史文化名街、客家文化公园等人文景点,建设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试验区,原生态地展示客家独特的民俗文化,有效激发了民众传承客家文化的热情和创造力。通过建设客家民俗博物馆;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民俗文物,在保护客家文化的独特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取得成绩的同时,广东在客家民俗档案保护与开发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客家民俗档案保护与开发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缺失,尚未制定专门的民俗档案管理办法和工作指南;责任主体及部门分工不明确,尚未成立负责统筹协调客家民俗档案保护开发相关工作的专门机构,大量客家民俗档案散存于客家地区博物馆、非物质遗产中心、民俗文化研究会以及民间机构和群体,地方档案馆存放的客家民俗档案资源比例较小,部分保护对象损毁严重,脱管失修,建档与保护工作依然艰巨。此外,政府在客家民俗档案保护开发的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亟需解决和完善。
1.健全和完善客家民俗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客家民俗档案保护和开发是一项长期、系统和综合性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规划,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制度体系,统一部署,协调推进,齐抓共管。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客家民俗档案管理主体和责任,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逐步构建以各地档案局(馆)为主导,博物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以及各地民俗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5]改变各自为政的现状。二是加快建立相关法规体系和客家民俗档案各类建档标准和规范。在已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及早出台国家或地方层面的民俗档案保护法律法规,从而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在民俗类档案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切实解决民俗档案在征集、接收、移交、抢救、保护和管理等一系列环节上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应抓紧制定完善客家民俗档案的建档指南和细则,进一步明确归档范围,完善工作流程,确定不同类型民俗文化档案的保管技术和办法,做好管理措施的细化,更好地做好民俗档案的保护、开发、利用以及研究工作。
2.多措并举,及时推进客家民俗档案资源收集和保护。一是加大客家民俗档案资源普查力度。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可操作的普查方案,协调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民俗研究会等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对当地客家民俗文化及其档案建设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发展现状、面临的文化生态及趋势开展全面调查、登记和统计分析,据此确定客家民俗档案保护的轻重缓急和先后次序,基本摸清家底。二是全面广泛收集。通过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和舆论的引导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各界以及民间力量,通过有偿征集和无偿捐赠,以及开展田野调查、走访座谈、实地拍摄、口述历史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全面征集民俗档案资料,不断充实馆藏资源,丰富馆藏种类。三是加快建立客家民俗档案全宗。根据内容及载体形式,按照综合类、生产贸易类、衣食住行类、社会家庭类、人生仪礼类、信仰民俗类、岁时节令类、语言文学类、民间艺术类等类别分门别类对采集的客家民俗档案材料及时进行整理归档,建立客家民俗档案管理全宗。在客家人口集中,客家文化浓郁、客家民俗档案材料丰富的地区建设市级客家民俗档案馆,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省级客家民俗档案馆,实行专库存放、专室展览、专人管理,逐步建立并形成全省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的客家民俗档案管理体系。
3.实施客家民俗档案数字化工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客家民俗档案作为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必须及时纳入数字化管理体系。通过整合客家民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便快捷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客家民俗档案资源的信息采集、加工、存储、发布和利用等功能,真正实现客家民俗文化资源的信息共享,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和传播客家文化以及开展客家文化研究创造良好条件。[6]
4.推进客家民俗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战略。客家民俗档案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是发展地方旅游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实现共同富裕的宝贵资源和有力抓手。利用客家民俗档案资源,通过学习借鉴深圳中国民俗村的建设和开发经验,打造客家民俗文化村、特色小镇、客家历史文化街区,举办客家民俗文化节、特色民俗文化展览,开展客家民俗风情展示与体验、民间手工艺展示,开发特色民俗纪念品和民俗工艺品、拍摄客家文化影视作品等途径大力发展民俗旅游,激发客家民俗档案的开发利用活力,多角度、多侧面展示客家民风民情和民俗文化魅力,打造客家旅游文化品牌,以此带动就业,繁荣民俗经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程,引导支持地方各级综合档案馆重点围绕历史文化传承、“一带一路”与跨文化交流等进行专题档案开发,通过开发带动保护,更好发挥档案在服务国家治理、建构民族记忆、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客家民俗档案资源,讲好客家故事,弘扬客家精神,传播客家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是广大档案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必须承担起的的职责和使命。
〔注:本文系2021年度河源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传承视域下河源客家民俗档案开发与保护研究”(批准号:HYSK21P4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