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野下安徽青年群体文化现状研究

2022-10-09 05:39姚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安徽程度群体

姚磊

(中共芜湖市委党校,安徽芜湖 241000)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 要想对文化这一词语, 做一个准确和全面的定义,却又是一项不可能的工作。这是因为文化这个概念与实践和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同的实践过程和历史背景都会塑造出不同的文化内容, 进而衍生出对于文化这一词语的不同理解。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中国古代的文化释义侧重点集中在对人行为规范的价值尺度上。 在西方的语境中, 文化更多地偏向于一种能力与知识的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创了文化的实践维度,认为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改造了自然界,创造了社会,形成了文化。

总结得出,文化的内核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其外延伴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1.2 文化自信的内涵

与文化概念的内核相同, 文化自信的内核也是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 与文化外延的不确定性不同,文化自信的外延是明确的。

在发展历程上, 文化自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自觉到认同最后到自信的过程。 文化自觉是指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 文化认同是指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影响的接受和认可。 在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 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可能会表现出高度的信心,并体现在文化实践中,这就是文化自信。

对于文化自信的内容, 相关文件明确规定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 个方面[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是其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特征;红色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柱;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灵魂。

2 安徽青年群体文化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探究安徽青年群体的文化现状, 调查组对384 名在安徽居住5年以上的、出生在1990—2000年之间的群体开展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主要从文化自信的3 个方面内容出发, 探究他们对于其中具体文化内容的知晓程度、价值判断和实践意愿,分别对应了文化自觉、认同和自信建设3 个方面。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 份,回收问卷397 份,回收率99.25%, 其中有效问卷384 份, 有效率96.0%。

2.1 安徽青年群体的传统文化现状

如图1 所示,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的问题调查上, 选择对各方面都有了解的占了9.1%,选择精通某一方面的为12.0%, 选择略有涉及的人数最多,占据了71.1%,7.8%的人表示不太了解。 受访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平均知晓率为54.9%。

图1 安徽青年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调查, 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见图2),88.5%的受访者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持认同或者十分认同的价值态度。

图2 安徽青年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

对于践行传统文化的调查,设置问题“如果有一项旨在保护与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 您会参加吗?”如图3 所示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明确会参加的人数为23.4%,可能会参加的为62.0%,不参加的群体为14.5%,其中有3.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支持此类活动,主动践行意愿为85.4%。

图3 安徽青年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意愿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安徽青年群体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晓度维持在一个中等偏下的水平;但大多数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普遍认可,认可程度较高;践行文化的意愿与认可程度处于同一水平。

2.2 安徽青年群体的革命文化现状

受访者对于红色革命文化认知程度总体维持在73.2%。 如图4 所示,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选择特别了解的人占据了11.7%,基本了解的人数较多,达到63.0%,不太了解的人数为24.0%,不了解的为1.3%。

图4 安徽青年群体对红色革命文化的了解程度

在对红色革命文化态度价值的调查中 (见图5),我们发现,受访者持认同态度的人数依然占据绝大多数,为79.7%,中立态度为15.4%,持不认同态度的为4.9%。

图5 安徽青年群体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认可程度

在践行红色革命文化的调查中(见图6),设置问题“如果有一项旨在保护与宣传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活动,您会参加吗?”其中表示会参加的占据调查人数的50.0%,另一半50.0%表示不会参加,其中7.3%的人表示对于此类活动不支持。

图6 安徽青年群体对红色革命文化的实践意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安徽青年群体对于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知晓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与认知程度一样,对于红色革命文化的认可程度也较高;但是在革命文化的践行意愿方面,与认知程度和认可程度相比,践行意愿整体偏低。

2.3 安徽青年群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状

在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程度调查中,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 最终结果如图7 所示。 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能从众多干扰选项中选出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内容, 最终平均知晓率为93.5%。

图7 安徽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程度

与了解程度一样, 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可程度也处于一个高位。 如图8 所示,91.7%的受访者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积极态度;另8.3%的受访者持中立和不认同意见。

图8 安徽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可程度

设置问题“如果有一项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培训活动,您会参加吗?”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意愿上(见图9),86.2%的受访者表示会或可能会参加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活动,13.8%的人表示不会参加;4.7%的人表示不支持。

图9 安徽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意愿

3 安徽青年群体文化问题与原因

以上主要调查了安徽青年群体文化现状, 并对每一类文化的调查结果做了初步的总结。 从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深入分析,探究其产生原因。

3.1 安徽青年群体文化问题总结

我们把调查内容的3 个类别, 从3 个维度按照百分制进行量化总结,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安徽青年群体文化现状调查汇总表(百分制)

从考核的3 个维度来看:安徽青年群体在文化的认知程度上处于一种不足的状态, 文化自觉建设显示出了明显的缺失。 出现这种情况与当下过度强调文化自信本身, 忽视文化自信建设的过程性不无关系。

安徽青年群体在文化的认可程度上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文化认同建设表现出了一个较高的水准。但是, 认可项目比认知项目高出的12.46 分是值得注意的。因为按照常理,对于一个事物的认可是建立在对该事物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所以认可项目的分数理应低于认知项目的分数。但是这里却恰恰相反,特别是在传统文化这个类别上,差距尤为明显。

安徽青年群体在文化的践行意愿上, 处于一种中等水平,高于认知,低于认可。这种情况就反映出,很多人从认可到践行, 也就是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通俗点说,态度无法转化成应有的行为。

从文化的具体内容上来分析:首先,在传统文化方面,安徽青年群体存在价值判断偏差的问题。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可这两个结果表明, 有30.3%的受访者,是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了高度的传统文化自信。有人就会说,这样不是挺好的啊。 只要最后的文化自信结果达到了不就行了。 这种不加甄别的自信带来的恶果是我们不能想象的。 第一,很多人开始无条件地迷信传统文化,而且其中很大一批人具有高学历和高素质;第二,很多传统文化的教育流于形式;第三,传统文化中并不一定都是好的东西。

其次,在红色革命文化中,虽然青年的认可程度将近80.0%,但主动践行的意愿仅有50.0%。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态度与行动不一致的现象?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在完全理想的状态下,态度和行动应该是同步的。但是在社会中,出现很多言而无信或者言而无行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受到态度之外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态度往往不能有效预测行为。

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论在认知、认可还是践行上都处于一种高水平段位。 但是我们依然要注意,作为文化自信的灵魂,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反对态度的群体依然存在。 他们打着“言论自由”的幌子通过各类途径对于他们的“主张” 进行所谓的“发声”。虽然这类群体的人数依然较少,但是很可能会对整个先进文化的建设产生一种“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消极影响。

3.2 安徽青年群体文化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问题的出现, 背后必然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矛盾。对于原因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文化建设的三大要素之上,分别是文化主体、文化自身及外部环境。

首先,文化主体方面,部分安徽青年群体心理上仍然存在着两种矛盾的心态:一种是文化自卑,另一种是文化自负。这两种心态,究其根本都是由于对于自身文化的片面认识而导致的一种不自信的态度。

其次,文化自身方面。 文化生产力、创新力和传播方式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改进。 特别是在文化传播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在内容上,大多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层面的传播, 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较少。地域文化更不用说了,基本没有任何成制度的文化传播系统。

最后,外部环境方面,存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及错误文化思潮的干扰[3]。 西方强势文化大力宣扬“普世价值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我国社会中以复古主义、虚无主义、工具主义、消费主义为代表的文化思潮,都极大地削弱我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4],否定中国的发展实践, 都是在文化发展的方向上产生的问题。

4 安徽青年群体文化建设途径的初探

通过调查找到了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最终都要落脚到建设途径上来。

4.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指明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 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首要前提和方向保证。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进行社会实践和理论创新, 取得了一系列文化建设成果,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了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为文化的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坚定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强大力量。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从党的奋斗历史角度来看,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党带领人民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党的具体实践角度来看,在党的领导之下,我们的文化建设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等。 历史和实践的经验表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文化自信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4.2 进行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青年文化表现的形式

文化体制的改革, 可以说是解决我们文化竞争力欠缺问题的关键一招。具体到青年文化建设方面,就是要求我们迎合青年群体的喜好, 创新青年文化的表现形式[5]。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 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 ”[6]安徽青年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在于用青年人的语言去讲述我们的文化故事。

4.3 树立人民群众中心思想, 尊重青年对文化的首创权

首先, 要坚持人民群众在文化自信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自信建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最后,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放在第一位。

具体到安徽青年文化的建设上来, 人民主体的思想表现为青年人应该掌握对自己文化创造的主导权,而这种主导权表现在3 个方面:首先,当下的青年群体应该是青年文化的建设主体。 这也是人民中心思想在青年文化建设中最直接的表现。其次,青年对于文化的建设要更加注重传承和发展两大任务。传承的任务要求青年文化的建设要面向过去, 吸收一切可以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发展的任务要求青年文化的建设要面向世界和未来, 结合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完善自己。 最后,对于青年文化,整个社会应该给予展现的平台和机会。 也只有这样青年文化的建设才能更有效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安徽程度群体
《安徽医学》稿约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日语程度的类型与程度副词的对应关系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幸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