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 潘兰玉
科学思维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发展科学思维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中关于“科学思维”的表述是: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获得生物学概念,缺乏以事实和资料支撑的形成过程,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探索“以生物学事实为依据,问题引领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的教学策略,以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本文以“单克隆抗体”教学为例,探讨依据生物学事实,创设问题情境以引领学生发展科学思维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策略。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获得教材中的某些必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去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即事实)中学习,效率比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要高得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具体学情,选择恰当的事实,营造宽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事实可以来源于新闻报道、社会热点、科学实验、科技文献、生产生活实际等,要求真实准确,学生易理解接受。教师根据所给的事实,提炼出基于事实和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有思维含量的、指向明确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所提炼的问题应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和原理,梳理重要的生理过程,解释相关的生命现象,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案等。问题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性,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各个层面的学生。
批判性思维是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是合理的、反省性的思维,是在面对生物学现象时,敢于质疑权威的言论和已有的认知体系,并辩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掌握已有生物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辨自己和他人思维中的错误,强调对已思维过程进行批判性和审辨性思考。在“单克隆抗体”一节教学引入环节,笔者展示了2020年2月13日晚9时,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召开第23场新闻发布会上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呼吁: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血浆,用于救治重危症患者;国家卫健委的“可采用恢复期血浆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指导意见,以及康复者捐献血浆的采访视频。依据以上事实,笔者设置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康复者的血浆可用于救治重危症患者?(2)为什么不用康复者的血浆治疗轻症患者?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能很快地作出正确的回答。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及笔者的进一步介绍后,认识到自己认知上存在的误区,在将来碰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辩证地思考,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
由于受到知识水平及思维广度和深度的的限制,学生对于许多生物学现象不敢或难以做出辩证的判断,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多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逐步具有求证精神、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思维和观点、对事物审慎作出判断。
分析是指遵循严谨的逻辑规律、经过认真细致地研究、逐步地推理,最后得出明确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归纳是从个别中发现一般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式。在学习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的筛选环节时,笔者设置如下表1所示的事实和问题,以及设计意图。
表1: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的筛选环节
胞中DNA的合成一般有两条:①主要途径(D):由氨基酸和糖合成核苷酸,进而合成DNA,氨基喋呤(aminopterin,A)会阻断D途径。②替代途径(S):在细胞含有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和胸腺嘧啶核 苷 酸(thymidine,T)的情况下,经过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化酶(HGPRT)和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的催化作用下合成DNA。淋巴细胞中有DNA合成的这两条途径,而选择用来细胞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只有D途径,没有S途径。根据上述事实,应该在培养液中加入什么物质来筛选杂交瘤细胞?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获取相关的信息并作答,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规范表达的能力;并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细胞融合后初次初步筛选的方法:即应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3.融合后的细胞用培养板培养(展示96孔细胞培养板图片),有活细胞的孔即为杂交瘤细胞孔。获得的杂交瘤细胞有多种,其中有的并不能产生抗体,有的能产生所需的抗体,有的产生的是其他的抗体。为什么对筛选出来的杂交瘤细胞还要做二次筛选?如何进一步筛选出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你的思路是什么?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学生通过对以上事实的分析,就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归纳得出:再次筛选的方法是“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且要进行多次。
在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教学环节,笔者展示了表2事实和问题及设计意图:
表2 单克隆抗体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学环节
课堂上,学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事实和问题,分析、归纳出相应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地记忆相关的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提升了学习的效率;通过科学思维与实验的结合,使知识的获取与思维的发展相结合,避免结论性知识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脱节的问题。
模型是指人们基于某种特定的研究目的,对某个实际问题或客观事物、法则,进行抽象后的一种简化的综合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模型的形式很多,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物理模型),有的是通过概括的形式来表达(概念模型),有的是根据对研究对象所观察到的现象,运用数学的逻辑方法和语言进行总结(数学模型)。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筛选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感受整个过程,笔者提供磁力贴,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事实和问题,构建单克隆抗体筛选流程的物理模型,使该知识点形象化和体系化。在课堂小结部分,笔者要求学生再认真阅读教材P48~49图2-16米尔斯坦和科勒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的示意图,用关键词、箭头、框框,构建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流程图,在完成概念模型构建的同时,要求学生分析该模型,归纳出该过程大致需要哪几个步骤。
单克隆抗体的筛选环节及制备流程是本节课的两个重难点,往常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整个过程缺乏理解,只是机械地记忆,达不到有效的学习目的。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以事实为依据,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建模、析模,使知识体系化,这有助于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可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感知、记忆、思考、理解等能力为基础,通过想象、联想、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创造出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等。在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教学环节,笔者设置了表3的事实和问题。
表3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教学环节
学生通过激烈的小组讨论后,认为可以用“人——鼠嵌合抗体”来代替鼠源单克隆抗体。对于方案中的不成熟地方,笔者鼓励学生课后可去查阅资料、文献加以完善。癌症是当今世界人类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传统的化疗、放疗、手术等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如果ADC能在临床上大范围使用的话,那无疑是给癌症患者带来巨大的福音!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方法,不断探讨可行性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由此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生物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生产、生活实践的热情。
科学思维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生物学学科其他核心素养的关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事实和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并形成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学生的科学思维是逐步发展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教师在每节课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不断积累强化。基于科学和实践的事实,提炼出有效的问题,以问题作为驱动,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在生物学教学中还有其他方法也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例如:教材中的科学史也是重要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史,从中去领悟科学家们的科学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教材中的“问题探讨”“问题与讨论”“技能应用”“思维拓展”“知识迁移”、图表等实验数据结果等栏目,都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优质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这些素材,让这些素材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时,科学思维的发展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会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所以教师在选择事实(情境)、素材等时,既要具有科学性,又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选择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与免疫有关的,可以新型冠状病毒创设情境;克隆技术,可选克隆猴“中中”“华华”为例;现代生物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可选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等);在设置问题时,既要符合教学目标,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他们通过思考和讨论可以解答的,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