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 刘笑容
无疑,“双减”对现行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如何在减量的同时保证不减质?个人认为,一切还得从语文的本质出发,探寻教育的宗旨。语文课程是母语课程,它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还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基础。然而,这一切目标的达成均要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从语言文字到语文学习,阅读就成了必要的过程、手段与方法。
张孝纯先生创立的“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和延展。也就是说,语文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的40分钟,而应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堂为基础,向课外延伸。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新教材回归“读书为本”,重视拓展阅读面,学习不同类型的阅读方法。但无论如何,教材的容量有限,所收入的文章并不多。因此,重要的是能举一反三,让学生从教材和课堂教学拓展出去,真正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文字的价值只有在被阅读后才能发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然而,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只是阅读世界中的冰山一角、沧海一粟。面对新课标中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目标——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一二年级共四册的语文教材是无法承担和完成这样宏伟的阅读工程的,因此,低年级阅读亟需从课内走向课外。
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现阶段当地的课外阅读存在着“不知”“不清”“不明”的现象:
现象一:家长不知如何选择指导
当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家长成了教育的主力军。可问卷调查中显示,目前家庭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堪忧。家长对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两个困惑:其一是72.3%的家长不知道如何为孩子选择读物;其二是43%的家长能做到陪着孩子阅读,但近67.8%的家长不知如何指导孩子课外阅读。孩子的阅读习惯能否养成,与家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现象二:教师不清学段阅读导向
课外阅读并不意味着老师就可以放任随之,不闻不问。社会、学校、家庭是教育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要共同承担课外阅读的责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使命与担当。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势必要扮演好“指导师”的角色。据调查,大部分教师在课外阅读中扮演的只是发布任务的角色,而并没有深入课外阅读中指导;部分教师能利用现有的课外阅读课上好导读课、交流课等,可是由于对各学段的阅读导向并不清晰,无法体现各学段课外阅读的重点。
现象三:师长不明阅读评价体系
课外阅读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对学生的阅读状态、阅读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反馈、督促、分析;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进行自我反思与调整,以此提高阅读质量。阅读评价体系的缺失容易造成课外阅读流于形式,也无法监测课外阅读的开展,更无法评估课外阅读的质量与效果。反观课外阅读的现状,大部分是无迹可寻,即使有,也止步于形式上的奖励,谈不上品质。
低年级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注重的是以课内为依托,以教材为线索,只有充分领悟编者意图,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课外阅读。统编教材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将课外阅读在教材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以第一学段(1-2年级)语文教材为例:一年级每个单元增设“和大人一起读”专题;从二年级开始,“和大人一起读”变为了“我爱阅读”。如图示:
一 上 和大人一起读 二上 我爱阅读第一单元 《小白兔和小灰兔》 第一单元 《企鹅寄冰》第二单元 《剪窗花》 第二单元 《十二月花名歌》第三单元 《小鸟念书》 第三单元 《王二小》第四单元 《小松鼠找花生》 第四单元 《画家乡》……
从“和大人一起读”变成“我爱阅读”,主要是由孩子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以及阅读基础所决定的。统编版教材编者深谙课外阅读推进的章法,从共读到独立阅读,由扶到放逐渐过渡。一年级的课外阅读方式应以亲子共读为主,二年级开启学生独立阅读之路,自觉自主地阅读。
不仅如此,每一册还设置专门的“快乐读书吧”。它与“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同时出现在教材中,其用意不言而喻:课外阅读从小抓起,提高人们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加强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课内向课外积极推进阅读这项大工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精准领悟编者意图,把握并利用好教材,让教材成为孩子走向广阔天地的桥梁,联动课内外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一种涵养。
(1)依据学段选范围。
快乐读书吧。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为孩子挑选读物?什么读物适合孩子?统编教材中特设的“快乐读书吧”给各学段课外阅读指引了方向——
年级 快乐读书吧一年级上册 “读书真快乐”一年级下册 推荐阅读:读读童谣和儿歌二年级上册 推荐阅读:读读童话故事二年级下册 推荐阅读:读读儿童故事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一年级与二年级课外读物不仅在篇幅、形式及内容上都有所不同。一年级上册并没有明确规定读什么,在教材中提到了两类书——有趣的故事书和好看的图画书,同时通过插图让孩子直观了解读书带来的好处:会讲很多故事,能认更多字。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快乐读书吧”都为学生的课外读物做了明确提示:一下读读童谣和儿歌,二上读读童话故事,二下读读儿童故事。简单来说,低年级课外读物可从“图画书”“童谣儿歌”“童话”“儿童故事”中考虑。一年级以短小有趣的注音儿歌为主,二年级过渡到读篇幅稍短、独立的注音故事,二下可阅读桥梁书(有注音到无注音、内容由短到长),这样一来,三年级才能进入整本书阅读。
教材选文。除了“快乐读书吧”以外,教材中的选文也能为我们选择课外读物提供参考。如一年级上册16篇选文(不包括拼音)中,8篇儿歌,2首古诗,3首儿童诗……篇幅短小的儿歌、诗歌占去一半江山;二年级上册选文中13篇是故事,其中包括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小故事等。另外,低年级的教材大部分注音。那么,我们为第一学段孩子选择读物时便可从版本、篇幅、内容上依照教材选文进行斟酌。比如:张秋生《小巴掌童话》注音版本,金子美铃、张晓楠、金波的儿童诗系列,浅显的寓言和童话等等。
(2)依据教材选内容。
主题切合。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我们也可以选择同主题的类文进行拓展: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和大人一起读”是《春节童谣》,课外阅读便可以春节为主题,选择与其相关的儿歌或童谣:《过年了》《都大一岁了》《九九歌》《贴窗花》……一下语文园地五中“和大人一起读”的选文是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就可推荐其他与狐狸、乌鸦有关的小故事:《狐狸和兔子》《狐狸分奶酪》《乌鸦和孔雀》《七只乌鸦》……
形式切合。一年级的教材中共出现了近36首儿歌,它们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有问答歌《比尾巴》《谁会飞》《姓氏歌》,有连锁调《孙悟空打妖怪》,有绕口令《妞妞赶牛》《四是四,十是十》,有谜语歌《猜字谜》……为了让孩子感受儿歌丰富的形式,可以以《比尾巴》为范本,拓展学习问答歌《什么虫儿空中飞》《什么歌》,学习连锁调《孙悟空打妖怪》之后,推荐阅读其他连锁调《从前有座山》《九十九座山》《房子里有箱子》等。
作家作品。此外,我们还能依照选文的作者为孩子挑选系列童书。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不少现当代儿童文学家,如:《企鹅寄冰》的作者冰波、《明天要远足》的作者方素兰,《一株紫丁香》的作者腾毓旭,《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作者孙幼军……他们都是家喻户晓的优秀儿童文学创作者。选择他们创作的其他作品作为学生补充阅读材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1)扎实于课堂。
当然,挑选完合适的作品材料后,如何通过课内学习这个支点撬动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世界,这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难题。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课内外连接的桥梁。我们应当深耕于课堂,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从而推动课外阅读发展,要让教材成为一座通往阅读世界的桥梁,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以下主要推荐几种课型:
1+1课型。所谓的“1+1”课型指的是以教材为依托,挖掘教材背后的阅读空间,使课内外阅读无缝对接。前一个“1”是单篇文本、一类作品或是一个单元,后一个“1”指链接单篇作品或一类作品。
以一年级上册《比尾巴》和《谁会飞》为例。它们都属于儿歌中的“问答歌”,教学完两首儿歌之后,我们让学生对比发现这类儿歌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之后,又推荐《什么虫》《动物问答歌》《什么灯》《什么好》进行类文阅读,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孩子对这类儿歌的形式已经有了新的体会,最后创编问答歌也就水到渠成了。
除此之外,学习《姓氏歌》时渗透《百家姓》传统文化的滋养,学习《我多想去看看》时推荐朗读《小脚丫,走天下》进一步感受祖国的博大与富饶;学习朋友主题的一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之后推荐阅读同主题的童话小故事,助力孩子在故事中体会友情,学会关心帮助别人……
课外阅读课。目前盛行的课外阅读课主要是导读课、交流课。个人认为,对于低年级孩子和家长来说,阅读指导课也势在必行。如教材对二年级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懂封面信息,学习看目录……在了解了如何看目录之后,我们可以借助《七色花》这本书让孩子为这个故事编写目录。学习了如何读懂封面信息之后,可以出示不同版本的同一本书进行观察比较,尝试为自己喜欢的书进行个性化封面设计。
与此同时,利用每周的课外阅读课,邀请家长进班级,分享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的日常阅读模式,在观摩中学习借鉴;另外,学生的阅读也必不可少。在课外阅读课中师生共读,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方法、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阅读。当然,学段不同课外阅读指导重点也有所不同。根据新课标各学段阅读的目标,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指导方向:培养兴趣为主,注重词汇的积累,了解封面信息,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真善美。
(2)丰富于媒体。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对各个行业都不可缺少。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教育行业与信息技术融合日趋深入,它拓宽了教育的视野,丰富了教育的形式,为教育注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对课外阅读而言,新媒体可以弥补过往课外阅读的许多短板。
即时性。在过去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我们很难了解、监测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与质量。而现在,大量的打卡软件、课外阅读软件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在“钉钉”中,只要发布完阅读打卡任务,那么你无时无刻都可以通过学生端发送的音频、视频、图片等了解学生是否进行课外阅读;“金种子阅读”小程序中,不仅推介各种打卡任务,同时还对学生阅读完整本书之后进行考级评价,这样一来,为我们监测学生课外阅读的“质”提供了一部分依据。
互动性。在这样的软件中,教师作为终端可发布任务,还可以随时与学生进行互动。我们可以通过软件的评价通道,对学生的阅读送小红花、点赞,或进行语音、文字点评。不仅如此,孩子也可以互相点赞、送红花。要知道,阅读是一个人的事,更是一群人的事。营造积极、和谐的阅读氛围也能助力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向阅读更深处漫溯。
(3)回归于生活。
阅读始终要回归于生活,只有当它成为个体生活的一部分,阅读才有了归宿与灵魂。只有当孩子真正感受到阅读的意义,才能自发地坚持阅读。对于低年级儿童而言,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弱,自觉意识也相对缺乏。要让阅读回归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家长的群策群力。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词擂台”“阅读沙龙”……不但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激起他们阅读的内在动力。
总而言之,阅读是个人的终身大事,也是社会大事。“双减”之下,阅读更不能懈怠。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强化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并积极联动各方面力量参与阅读活动,联动课内外,方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只有课内外双向奔赴的阅读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