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持续性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南京地区五所高校的调查数据

2022-10-09 08:32彭佳姝
智库时代 2022年34期
关键词:持续性人格特质因子

彭佳姝

(南京晓庄学院)

一、背景与问题

志愿服务是不同文明之间的重要纽带,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语言。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会议上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与团结的理想,以及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开展志愿服务、弘扬雷锋精神作出重要指示。“志愿精神”是一种重要的行动指南和社会思潮。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是建设文明新风尚的重要载体,亦是青年大学生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实现自我与社会价值的主要标志。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志愿服务行为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关系影响整个社会组织建设。事实上,从当前研究来看,志愿服务正面临着中断服务、志愿者流失等问题。张网成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中描述了大学生志愿者中断服务的比例和原因等基本状况,他指出志愿服务组织运作的不规范是导致志愿者中断服务的因素。[1]吴敬林等研究发现,志愿者在服务期结束后没有如之前预期的那样继续提供服务。[2]吴雨纤指出,有部分志愿者仅参与短期的支教活动,支教志愿服务的持续性难以保证。[3]志愿者人员是否相对稳定,志愿服务行为是否能够持续,成为志愿服务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它对志愿精神的延续和坚持,对社会文明建设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人的现代化理论为指导依据,针对志愿服务行为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运用问卷数据进行探讨。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共青团中央首次提出“青年志愿者行动”一词,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正式开始。有学者发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中低年级且学生干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踊跃性和积极性更高;具有团员和党员面貌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人数较多。

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断的研究分析上,学者们不断探索。王冰、张静认为,很多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还停留在活动的层面上,偶发性的活动多,持续性的行动少。[4]杨昱梅在志愿服务现状研究中指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是否持续存在一定的差异,高年级学生由于就业、学习等压力,会选择中断志愿服务活动,低年级学生因时间宽裕、课业压力小,因而较为积极参与志愿活动。[5]

张网成在志愿者中断服务调查中发现,志愿者中断服务比例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志愿服务组织的运作还处于不太规范的状态。[1]关婷等对医院志愿者的研究表明,志愿者流失的重要原因有与工作学习或生活相冲突、学识和技能得不到发挥、动机不足等。[6]

一些国内学者也讨论了志愿服务持续性影响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即为人与人关系之和,志愿服务是一种亲社会行为。罗滌、李颖指出志愿者的亲社会价值取向会影响其实际工作开展的持久性和深入性等。[7]陈伟东等人认为,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化运作的有效要素是由意愿、激励、组织、文化等要素组合而成。[8]罗婧、王天夫研究发现,大学生志愿者对服务项目认同有益于他们持续参与志愿服务,同时,对角色的认同感越强,志愿服务的意愿也越强。[9]也有研究认为年龄、职业、组织方是否提供相应的保险等与其是否有意愿持续进行志愿服务有重要的影响。[10]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总体上国外的研究成果多且研究深入,而国内研究起步晚,成果较少。在关于志愿服务持续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个人内在动机、激励机制、人口特征对志愿行为的影响有显著关系。本研究从个体层面出发,主要探讨具有“现代性”人格特质的人群与志愿服务行为持续性的关系,揭示影响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性的因素。

三、理论基础

志愿服务是一些人为了帮助其家庭、直系亲属以外的人,不求利益自愿从事的工作或活动。志愿服务关乎国家的文明建设,是福利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直接关系现代化进程建设。青年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行为的主体,其志愿服务行为的持续性影响因素是多方面构成的,其中人格、价值观、个人特质等是导致个体行为差异的重要因素。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最早提出“人的现代化”这一概念,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将人的现代化解释为人格现代化,他将人的现代性归结为“人的态度、价值、行为、思想等一系列人格特质的综合体”。英格尔斯通过“测验的方式”将其具体分为十二个方面:乐于接受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接受社会的变化与改革;尊重他人意见并坚持个人见解;具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办事讲究效率;守时惜时;在公众和个人生活中制定长期计划;尊重事实,愿意吸收新的知识;可依赖性和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乐于让自己和他人的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敢于挑战传统;了解、自尊和尊重;了解生产和过程。

由此可见,志愿服务的利他、奉献、责任心等核心要素,高度符合人的现代性特征。志愿服务是现代人参与公共事务的一个重要途径,激发并推动个体社会参与;志愿服务实现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良性互动。具有现代人格、现代品质的“现代人”,其志愿服务的持续性行为更具有显著性和倾向性。

四、研究设计

(一)调查与样本

本研究选取南京市5所本科院校进行调查,采用集中调查的方式发放问卷,共收集390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161人,占41.3%,女性229人,占58.7%;党员121人,占31.0%,团员235人,占60.3%,群众32人,占8.2%,其他2人,占0.5%。

(二)测量工具

设计选用现代人格特质自评量表,测评项目有15项:Q1我在新的环境中,可以结交很多新朋友;Q2当我与周围人意见冲突时,我能尊重他们的意见但坚持自己的看法;Q3与同事、朋友、家人约会时,从来不迟到;Q4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会完成;Q5朋友请求我帮忙时,我会视情况而定;Q6我愿意放弃当下熟悉的工作及生活环境,去偏远地区为国家奋斗;Q7在生活与工作中,常为自己设定新目标且具有挑战性;Q8面对工作中的失败,从不会气馁,总是坚定且乐观面对;Q9工作与学习中会不断主动获取新技能和新知识;Q10我从不抢红灯,并且开车时礼让行人;Q11我敢于指出周围人的错误或不当行为且及时制止;Q12我认为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Q13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我内心总是感到不安与紧张;Q14在就业时我更倾向于选择一二线城市;Q15遇到突发事件时,我可以冷静面对且有效处理。评价等级分为1(很不符合)—(很符合),统计得分越高,说明越具有现代人格特质,通过对量表信度进行分析,克伦巴赫(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91,量表的内在信度较高,该量表是可以接受的。

表1 不同志愿者各项指标得分(±s)

(三)研究假设

本研究假设选择是否继续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在相关人格特质上是存在差异的,在此基础上,进而研究是哪一类人格特质会影响人们的志愿行为选择。

本研究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统计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用以分析是否继续参加志愿服务的两类人在哪一些人格特质指标上存在差异,另外为了达到降维目的,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志愿者人格特质进行分析。

五、研究结果

从选择是否继续参加志愿行动来看,独立样本T检验(n=390)的结果显示:选择继续参加和选择不参加的志愿者在以下几个指标上的得分有明显差异,分别是:我在新的环境中,可以结交很多新朋友;我愿意放弃当下熟悉的工作及生活环境,去偏远地区为国家奋斗;在生活与工作中,常为自己设定新目标且具有挑战性;我敢于指出周围人的错误或不当行为且及时制止;工作与学习中会不断主动获取新技能和新知识;我从不抢红灯,并且开车时礼让行人;我认为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遇到突发事件时,我可以冷静面对且有效处理。

为了对选择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的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本研究将继续选择志愿行为的样本挑选出来,同时对以上8个指标进行浓缩以简化志愿服务人格特质指标,建立了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本研究以碎石图和特征根作为提取因子的标准,采用最大平衡值法并经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以特征根大于1作为采纳标准。旋转结果显示8个变量都进入因子分析,数据结果显示:样本充分KMO测试系数是0.759,样本分布的Bartlett的球形卡方检验值是621.942,显著性水平P是0.000,证明该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如表2所示,以特征根大于1为抽取原则,共提取了2个因子,累计因子可解释总方差贡献率为52.391%,每个变量在各自因子上的载荷均大于0.5,表明本研究中的数据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别效度,根据两个公因子中不同载荷的信访,分别将这些人格特质因子进行命名,第一个因子包含“工作与学习中会不断主动获取新技能和新知识”“我从不抢红灯,并且开车时礼让行人”“我认为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遇到突发事件时,我可以沉着面对且有效处理”变量,共同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抱负、坚持,能承受一定的压力等人格特质,这些特质对志愿服务行为是否可持续性有显著影响,因而命名为稳定正直性因子。第二个因子包含“我在新的环境中,可以结交很多新朋友”“我愿意放弃当下熟悉的工作及生活环境,去偏远地区为国家奋斗”“在生活与工作中,常为自己设定新目标且具有挑战性”“我敢于指出周围人的错误或不当行为且及时制止”变量,共同特点是自信、主动活跃、拼搏进取等人格特质,对志愿服务行为的持续性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命名为积极勤奋性因子。上述因子中所表征的人格特质与英格尔斯提出的“人的现代化”具体表现高度吻合。由此可见,具备现代化人格特质的人群更具有持续进行志愿服务的倾向性。

表2 继续参与者的人格特质的因子分析

六、结论与反思

根据上述因子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具有“现代化”人格特质的人群更倾向于选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且会继续进行志愿服务,而“现代化”人格特质弱的人群普遍选择不参加志愿服务;(2)人格特质在志愿服务行为持续性影响因素中,稳定正直性因子、积极勤奋性因子与志愿服务行为的持续性关系显著,具体而言,本文得出了“工作与学习中会不断主动获取新技能和新知识;从不抢红灯,并且开车时礼让行人;认为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沉着面对且有效处理;在新的环境中,可以结交很多新朋友;愿意放弃当下熟悉的工作及生活环境,去偏远地区为国家奋斗;在生活与工作中,常为自己设定新目标且具有挑战性等因素,具有抱负、坚持,能承受一定的压力、自信、主动活跃、拼搏进取的人格特质明显的青年大学生,更容易持续进行志愿服务”的结论。

Tenopyr认为人格特质是个人体现出的一种内在的行为、感觉、思考的普遍状态,并且对自我的工作类型、职业选择与兴趣等有着重要的影响。[11]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人格特质、尊重志愿者的目标追求和承受能力、合理安排服务活动,可以为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志愿者招募、活动开展等管理过程及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中提供有益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志愿者流失或中断服务,有益于增加志愿者的正向回报。从推动志愿服务行为的持续性角度出发,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志愿者人格特质的差异,可根据志愿服务工作性质的差别多方面激发与引导志愿者,从而促使青年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需要反思的是,样本数据有限,本文的研究分析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南京地区大学生为数据来源进行调查,并不能反映整体的志愿者状况,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加以改进。

【相关链接】

南京晓庄学院(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位 于江苏省南京市,是由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建、南京市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2017年成为江苏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前身是教育家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2000年3月,原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为南京晓庄学院;2014年,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并入。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方山、莫愁和晓庄(行知园)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近1500亩;设有15个专业学院,47个本科招生专业;共有教职工1400余人,全日制在籍本科学生18000余人。

截至2022年2月,2021年学校获批6个新一轮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1门课程被评为省一流本科课程,获批全国优秀教材1项,省级重点教材4部,省级教学成果(教材)奖1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近两年,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家一级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学生团队在纳米能源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学生在省级或二类以上学科竞赛、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获奖近千项。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获评“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等高校”,建成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基地。学校居校友会2021年中国师范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首位。

猜你喜欢
持续性人格特质因子
人格特质对年轻驾驶员潜在危险感知能力的影响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
什么是HPV持续性感染
哲理漫画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山药被称“长寿因子”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巧解难题二则
基于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