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昱宇 韩白璐(通讯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麻醉科,辽宁 大连 116021)
脊椎骨折是骨科临床中的一种常见骨折类型,多发生于男性青壮年群体,当前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只有通过手术才能矫正歪曲塌陷或者碎裂的脊椎骨,而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麻醉是关键环节,有效的麻醉能够降低患者的疼痛,提高手术成功概率[1]。不同的麻醉方式具有不同的麻醉效果,为研究在脊椎骨折患者的手术过程中采用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本文特选取50例患者展开分组麻醉探讨,详细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将我院于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50例脊椎骨折患者纳入本组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2组,在观察组的25例患者中,男性占18例,女性占7例,年龄22-60岁,平均为(41.53±6.57)岁。在对照组的25例患者中,男性占16例,女性占9例,年龄25-63岁,平均为(42.02±6.61)岁。2组患者对比基本病例资料(P>0.05)。本次研究已取得医院伦理会研究批准。纳入标准: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知情且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患者。排除标准:患有其他严重合并症和器官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精神疾病史患者;免疫系统障碍疾病患者;不符合麻醉条件和不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
2 方法:对照组采取咪达唑仑注射液麻醉,麻醉诱导2mg/kg丙泊酚,0.2mg/kg阿曲库铵,之后再注射0.1mg/kg咪达唑仑。观察组采取咪达唑仑和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在对照组的麻醉基础上注射4μgkg瑞芬太尼。2组患者的具体麻醉剂量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手术情况和身体耐受力做适当调整或者加注。
3 观察指标:(1)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对比项目包括呼吸恢复、睁眼、定向恢复、拔管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2]。(2)观察对比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项目包括拔管时(T1)及拔管后5分钟(Tz)心率、平均动脉压。(3)观察对比2组患者麻醉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呼吸抑制、躁动头痛、共济失调、头晕嗜睡等[3]。
5 结果
5.1 2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对比:观察组麻醉后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详情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对比
5.2 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观察组拔管时(T1)及拔管后5分钟(Tz)心率、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详情见表2。
表2 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5.3 2组患者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根据临床观察记录,2组患者麻醉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数据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详情见表3。
表3 2组患者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脊椎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位,关乎着人体的活动功能,一旦发生骨折会很大程度的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严重者导致终身瘫痪或者直接死亡[4]。目前,手术是该骨折的首选治疗方式,只有通过手术才能及时矫正骨折部位,促进其脊椎功能恢复[5]。但手术过程中会产生剧烈的痛感,必须采取有效的麻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治疗安全性,确保手术过程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临床手术中,不同的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会带来不同的麻醉效果,只有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出合理的麻醉方案才能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当前,丙泊酚、阿曲库铵、咪达唑仑、瑞芬太尼等都是临床手术常用的麻醉药物,在脊椎骨折患者采取全麻的过程中,只有以合理的配比方式使用以上药物才能起到理想的镇痛镇静作用[6]。根据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的各项临床麻醉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2组患者的麻醉并发症对比(P>0.05)。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相较于咪达唑仑麻醉,咪达唑仑和瑞芬太尼的复合麻醉效果更好,并且在提高麻醉效果的同时可以确保其安全性。
综上,在脊椎骨折患者的手术过程中采用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方式可以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可确保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概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值得在骨科临床推广应用的复合麻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