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楠
(鞍山市妇儿医院小儿外科,辽宁 鞍山 114000)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多发病,主要指内、外踝以上的肱骨远端骨折。研究显示[1],跌倒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目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可分为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法复位、石膏支撑固定等多种方法。如果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因此如何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成为临床关注焦点。本次研究分析手法整复闭合穿针内固定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中的应用效果,详情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共8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1)符合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标准;(2)对本研究方案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不具备手术指征和存在麻醉禁忌;(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3)合并凝血功能障碍;(4)合并精神疾病;(5)合并恶性肿瘤等其他严重疾病;(6)无法配合治疗的患儿。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10岁,平均为(7.12±1.26)岁。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1-10岁,平均为(7.05±1.26)岁。2组统计学比较显示P>0.05。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 方法:对照组的患儿给予切开复位穿针内固定。观察组采取手法整复闭合穿针内固定。患者取仰卧位,将患肢上臂卧床,促使患者肘关节伸直,此后双手握住患者腕部,顺着额肚骨从轴向实施拔伸牵引,对重叠移位进行矫正。其次,针对尺偏型骨折、远折段旋前伴随存在向尺侧位移,并在助手拔伸牵引下,实施手术患者一手握住近折段,另一只手将远折段握住,通过对抗旋转与内外推端的手法方式促使远折段发生旋后,促使近折段发生旋前,在对旋前实施畸形矫正的同时享受相对挤压,将骨干向内推,远折端向外端,促使尺侧移位矫正。最后,采用皮克氏针实施固定处理。透视复位良好后,术者用钻钉1枚直径1.5-2.0mm克氏针,将其紧贴着患儿的尺骨鹰嘴桡侧穿过肱骨髁上骨折远端过骨折线,沿着儿童的肱骨干的纵向进入到髓腔当中,之后给予1枚克氏针从外上髁略偏后进入到内上方,和第1枚克氏针交叉,穿过内侧的皮质。对复位的情况进行观察,确保复位良好,并对肘伸屈程度进行检查。针尾折弯剪短埋在皮下,并屈肘90°,保持前臂旋前,采取石膏进行固定,石膏一般在1周后可去除并进行功能锻炼。钢针一般在术后4周左右取出。
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儿肘关节功能评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关节功能越好,比较2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4 疗效标准:优:主要是指治疗后肘关节屈伸受限在10°以下,提携角度无明显变化;良:主要是指治疗后肘关节屈伸极限在11°-20°之间,提携角在5°以下;一般:主要是指治疗后肘关节屈伸极限在21°-30°之间,提携角在6°-10°之间。差:主要是指治疗后肘关节屈伸受限在30°以上,提携角度在10°以上,同时出现肌肉萎缩或肌肉无力。计算优良率。
6 结果
6.1 2组治疗前后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观察组患儿肘关节功能评分为(61.56±2.21)分,和对照组的(61.37±2.67)分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为(92.45±3.21)分,高于对照组的(82.45±3.01)分,P<0.05。
6.2 2组患者优良率比较: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优良率比较(n,%)
6.3 2组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儿发生肘内翻畸形1例;对照组患者发生肘内翻畸形2例,关节僵直3例,骨骺损伤2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1/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466,P=0.020<0.05)。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发生率较高,和儿童好动的特点有关,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儿童时期的肱骨上髁非常脆弱,而前关节囊和侧副韧带比较坚硬,因此儿童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同时由于肱骨内侧和外侧分别覆盖有神经,如桡神经和尺神经。发生骨折的同时会增加血管和神经受损可能性。肱骨髁上骨折在临床的分类分型中一般是按照Gartlang标准分型,包括I型、Ⅱ和Ⅲ型。I型骨折移位较轻,Ⅱ型骨折部分移位,Ⅲ型骨折完全移位。临床上常采用分型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I型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即可取得满意效果。由于Ⅱ-Ⅲ型骨折创伤大,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2]。
闭合复位是一种常见治疗方法,无切口,且无组织剥离干扰,该手术几乎不会对骨折周围组织造成额外损伤,有利于骨折愈合,因为伤口小,皮肤几乎没有疤痕,效果美观,固定可靠,可以提早活动,避免了在手术之后因为长时间不活动引起的僵硬和粘连,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因骨折复位丧失而导致的肘内翻。研究显示,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术后经常会出现肘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僵硬、肿胀等现象。中医认为,由于活动受阻导致经络受阻、气滞血瘀、关节丧失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手法复位,可达到活血化瘀,防止肌肉痉挛,改善肌肉粘连,加速消除局部肿胀的作用。中医手法整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结合了克氏针内固定、手法复位的优点,避免了单纯使用某种治疗方法的缺点,可以大大避免固定过程中骨折的再移位,减少肘内翻的发生率[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手法整复闭合穿针内固定对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患儿的肘关节功能,减少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